企业道德化的陷阱:虚化道德责任?
2014-01-14俞川
俞川
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生前向来反感企业社会责任的提法,在他看来,企业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即为股东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弗里德曼和追随他的经济学家还具体论证了为什么赋予企业过多的道德使命是行不通的。
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了踊跃的可持续消费公民行动,环保、劳工组织经多年宣传,成功建构了“生态消费”和“公平消费”的议程,倒逼作为品牌商的跨国公司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和公平化。
消费者愿意为之付出稍高的购买价格,同时解决了外包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血汗劳工”等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经济学家柯纳·伍德曼在他的新作《与全世界做生意II :你买的是什么》中,阐述了公民行动驱动形成的道德认证对供应链的真实影响。他曾辞掉伦敦的金融工作,踏上环球做买卖的冒险旅程,出版了第一本《与全世界做生意》。
这一次,伍德曼走访了中国、老挝、刚果、阿富汗、尼加拉瓜、坦桑尼亚和科特迪瓦,深入了解了经道德认证的咖啡、海鲜、苹果手机、服装等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过程。探询的结果是,弗里德曼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没有过时,相当多道德认证项目本质上只是“漂绿”行为,实质的改变却并不多:环境污染、“血汗劳工”问题依旧,道德认证甚至被当做一种采购砍价的口实而进一步恶化了劳动环境;欧美国家消费者为经道德认证的产品所支付的溢价,也没有落入发展中国家工人和农户手中,而是变成了公平贸易组织收取的认证费用……在尼加拉瓜的一条海产品出产最为丰富的海岸线,产量不断增加,大量潜水捕捞员都在增加捕捞次数,这一切换来的结果却是劳动者越来越穷,甚至出现“渔民吃不起鱼”的怪诞现象。书中指出,与尼加拉瓜海岸线相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加纳的可可种植田、苹果手机的中国生产企业等全球许多角落。品牌商收获了好名声,生产商和贸易商赚到了钱,消费者似乎也更为心安理得,“生态消费”和“公平消费”却成了一纸空文。
伍德曼在刚果的走访,可以用惊险来形容。刚果这个战乱频频、人权纪录糟糕的国家,向世界出口锡矿产品,也因此被纳入到政治层面更高的“公平生产”议程,从联合国到欧美国家,普遍呼吁甚至颁布法令禁止与刚果开展任何贸易。作者曾以为这种禁令是合乎道德的,但在刚果的土地上,他目睹到的真实情况却是,当地人民除了采矿并经出口换来聊以糊口的粮食,别无其他生活来源;联合国和大国越是出于人权理由而对刚果实施制裁封锁,贸易商就越能卡紧采购价格,采矿者所能得到的收入就越低,就更容易促成人们舍弃正当职业去铤而走险,形成恶性循环。
柯纳·伍德曼希望,欧美等国家的大企业、公民组织、消费者,应当为“生态消费”和“公平消费”付出更多更深入的努力而不是现在这样停留于表面。
他认为,大企业完全有能力控制供应链的薄弱环节,不要因为采购或外包链条过长就虚化道德责任。
他的这番期待,在当下可谓欧美国家消费者和公民组织的共识。即便不能在短期内变为现实,也必然会向经济全球化的供应链传递更大的压力。这当然也会对中国的贸易商和外包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阅读推荐
《与全世界做生意II》
作者:[ 爱] 柯纳·伍德曼 著闾佳 译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书名:《目标》
作者: 杰夫·科克斯 齐若兰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目标》这本书谈的是科学与教育。我相信一直以来,这两个名词都被过度滥用,被拱上了崇高的地位和神秘的迷雾中,以至于尽失原意。对我和许多受人尊敬的科学家而言,科学谈的不是大自然的奥秘,或甚至真理,科学只不过是我们用来尝试推敲出基本假设的方式,透过直截了当的逻辑推演,这些假设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为何存在。不知怎么的,我们似乎把科学的含义局限于极其有限的几种自然现象中。我们研究物理、化学或生物时,我们就说这是科学。这本书尝试指出,我们可以用少数几种假设,来解释极其广泛的产业现象。读者可以自行判断,本书的种种假设所衍生的道理,是否足以把我们每天在工厂中看到的现象解释得天衣无缝,至于你会称之为“常识”。常识其实并不真那么平常,常识是我们赋予一连串用逻辑推演出来的结论的最高礼赞。假如你是如此,那么基本上,你已经让科学脱离了学术的象牙塔,把它放在科学原本归属的地方,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科学,并且把科学应用在我们周遭所见的事物上。
书名:《社会征服地球》
作者: E.O.Wilson
出版社:Liveright 出版社
我们是什么,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
本书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一次干脆彻底的回答。
威尔森首先探究了他曾经在其中独领风骚的进化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要理解人类的状况的关键在于理解我们这个物种如何发展出了高度社会化生活及所需要的利他行为。
威尔森从社会心理学、考古学和进化生物学中引用了一些近期的证据来组建一个压倒性的、多方面的论断:达尔文是对的。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社会化生活的物种,或称为真社会体- 包括一些蜂类、蚂蚁、白蚁和我们自己- 勉勉强强算是成功的物种,而且种类还极为稀少。
“真社会体是在生物体个体之上的下一个主要生物学组织形式,在仅有的二十多个进化出真社会体的动物进化分支线中,我们祖先处于其中一条分支上。”威尔森写道,“ 在真社会体中,超过两代以上的群体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共同照顾幼体,进行劳动分工,且分工会让部分个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成员在繁殖时处于更有利地位。”
书名:《陈年旧事》
作者:叶兆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是叶兆言的新著,收录将近五十篇文章,写民国年间的老人老事。无论题材还是行文,在这类随笔合集当中,难得的整齐。几年前他还出版过一本《陈旧人物》,两本有点像姊妹篇。
我读此书,觉得有趣之处颇多。文笔、内容自不必说,各种掌故和段子活泼生动;值得赞叹的是,编排上也藏有玄机,前后篇文章所写的人,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有点像语法修辞里讲的“顶针”。
《陈年旧事》既写了蔡元培、胡适、林语堂这样妇孺皆知的名人,也写了王伯沆、陆费逵、柳诒徵这样现今一般读者不熟悉、但其实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家,这些材料背后,不难看到叶兆言“真正读书人”的身影。而题材的选择、行文的津津乐道,又足以看出叶兆言“旧文人”的趣味——要读多少闲书,才能读出这么多的掌故。
书名:《哈佛经济学笔记2》
作者:陈晋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哈佛经济学笔记》于2010年夏出版以后,深受中国读者欢迎,成为最畅销的经济类图书之一。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在读者的期待中,作者推出了《哈佛经济学笔记2》。这本书,既承继了第一本《哈佛经济学笔记》的文风,还凸显了四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深入经济学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的诞生与演变”一章,专门介绍了斯密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讲解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变迁。二是继续拓宽国际化视野。本书专门有“开放经济学”一章,分析了“荷兰病”、“最佳货币区”、“主权债务问题”等,并生动描写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困境,解读了希腊危机的影响等。三是介入了经济与社会领域,推出了“医疗体系的政治与经济”和“文化经济学”等章节。四是新闻性更强。
第二本笔记的后半部分扩展到美国社会动态、天下大事以及哈佛校园生活,还包括毕业典礼嘉宾对毕业生富有人生启迪的谆谆教导。其中很多内容,如果不是经历哈佛多年熏陶,或没有对专家学者的深刻理解,都是捕捉不到也总结不出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