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自我意识
2014-01-14佳禾
佳禾
我们与动物如何相处?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许最终落脚点,不是在道德层面,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科技程度。有些幸运的是,道义和科学这两条路似乎也在越走越近,特别当你知道,有些人正在试图通过科学,来解放那些有可能会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时。
它们和我们哪个更重要?
对我们来说,这或许有些荒诞。2012年7月,一群神经系统科学家聚集在剑桥大学,煞有其事地签署了一份宣言。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宣布,章鱼、鸟类和很多动物,也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
对于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我们来,意识和自我意识并不陌生。前者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具有对客观事物主观判断能力,是你对你身体和周围环境的知觉。后者则是对前者的直觉——不仅知道你存在,并进一步理解你对你的存在的知晓。
换句话说,如果有意识即会思考;那么有自我意识,即明白你是一个会思考的生物,并思考你的思想。
从某种程度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是我们不会被人造机器取代的关键。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电路和神经是由相同的物质组成的——原子及其基本粒子——但人脑有自我意识,人造机器则不知道它们自己的存在。
正是因为意识和自我意识如此重要,所以其他非人类物种是否能拥有,也往往决定着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
清华大学的马元南教授就曾因为反对《动物保护法》的设立,公开表示:“狗没有自我意识,不存在虐待动物问题;狗会哭,会笑,会依恋人,这些机器人也可以。”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将自己与西方动物保护主义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归纳为“西方文化的特征是崇尚形而上、超越、一元论的,追求神性,贬低人性,徒然增加人的负罪感,造成心理负担。”
签署宣言的科学家们对此未必能够认同。因为他们的观点并非来自于道德层面,而是通过实验。
不要再欺负大象!
其实关于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的实验,最早在1970年的纽约州立大学便展开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它们来照镜子。如果你接触过婴儿你就会发现,当他在1岁前,虽然能认出镜子里有东西,但却并不能认出那是自己,这说明他那时只有意识,还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的模样,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同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镜子的反应会产生变化一样,在镜子面前,动物也通常会呈现出3种状态:第一,认为镜子中的映象是别的动物,往往奋不顾身和镜中物打斗;第二,认为镜子中的映象是虚幻的,因而漠视甚至忽略镜中物,只对镜子本身包括光滑的表面感兴趣;第三,认识镜子的映像是自己,有可能继而对镜梳妆。只有第三种情况表明动物有自我意识。
在1970年的实验中,实验者将4只黑猩猩放
在了镜子前,一开始,黑猩猩以为镜中的映像是别的黑猩猩。3天后,它们开始对镜梳妆,表明已察觉镜中的黑猩猩可能是自己。10天后实验者将其麻醉,把红点染在它们的前额和耳尖。待黑猩猩清醒后,记录它们对着镜子触摸红点的次数。结果发现,黑猩猩会反复触摸红点,说明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
只有黑猩猩、海豚和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观点,曾一度保持了36年。虽然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孜孜不倦地在各种动物面前摆上镜子,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06年,一头名叫“快乐”的亚洲雌象才带给了他们惊喜,证明了并非只有黑猩猩、海豚这些动物才有自我意识。实验结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网站上。文章指出,大象也具有自我认知能力,也会照镜子!
5年前,研究人员首先在纽约市布朗克斯动物园大象围栏内修建了一面64平方英尺的巨大镜子,将镜子固定在夹板上,安装在铁框里,钉在大象围栏内的一堵石墙上。然后,他们给3只大象脸部画上“X”标记,让它们站到这面大镜前,看看它们的表现,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3只大象的反应。
当天色昏暗,3只大象径直走到镜子面前,并对着镜子有节奏地缓慢移动。一般大象见到眼前的物体通常都喜欢用鼻子去推一推探究一下,研究员原本担心大象看到镜子会把镜子弄掉,但它们并没有对镜子里的自己发起攻击或打招呼,而是很好奇地将长鼻子伸向镜子背后,从上到下碰了一遍,或者跪在镜子前,试图探寻镜子背后究竟是什么。
当它们了解镜子是怎么回事后,便对着镜子把长鼻左右摆动,等它们认出镜中的自己时,则开始对着镜子做动作,其中一头叫“玛克辛”的大象,曾经照着镜子把鼻子塞进自己的嘴巴,也曾用鼻子把耳朵慢慢拉近镜子,好像在照镜子端详自己一般。
反应最为明显的是“快乐”。自从眼睛上面贴了“X”形的胶布后,只有通过镜子,它才能看到眼睛上面的这个“X”,因此“快乐”就常来这里照镜子,还时不时地用鼻子摸摸自己的新装饰。虽然其余的两头大象,没有类似的举动,但都没有表现出与镜子中影像进行社会交往的倾向,这表明它们明确地意识到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的大象。
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的研究人员指出,大象在镜子面前的行为表明,它们具有自我认知能力。
研究人员之一,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的乔舒亚·普洛特尼克则表示,“从照镜子实验所反映出的自我认知能力,很可能是大象、黑猩猩和海豚这3种哺乳动物进行复杂社交活动的基础,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哺乳动物较为复杂的大脑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实验也引起了不少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研究员黛安娜·赖斯认为,自我意识还与大象所表现出的移情能力和利他行为有关。
不仅仅源自于大脑皮层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爱好者的宣传,大象或许具有自我意识的消息,在西方引起了不少轰动,不少神经科学的专家都对此设立新的课题。甚至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动物学家们也在两年前发现了灵长类动物大脑前额叶背侧部涉及和“自我”相关的信息处理,并认为这可能是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神经基础。
研究发现,在前额叶背侧部,一些神经元可能同动物的体态语言和“精神图像”有关,而语言和精神图像在自我意识的产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人员揭示背侧部前额叶以自我为中心的空间功能可能不仅仅同工作记忆有关,而更可能同“自我意识”的产生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结果的综述文章,曾发表在英国著名的《神经科学杂志》。endprint
但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意识或许并不仅仅来自于大脑皮层。还有更多的动物,可能拥有自我意识。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个反推实验。即如果人的自我意识主要来自于大脑皮层,那么一个丢失了大部分大脑皮层的人至少会失去部分自我意识。
患者罗格的行为,否定了这一推论。罗格是一名57岁的男性,1980年在一次单纯疱疹脑炎后大脑严重损伤。一种由疱疹病毒引发的脑炎,毁掉了罗格大部分的脑岛、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只剩下了大约十分之一的脑岛和百分之一的前扣带回。大脑中的这些部分被认为是对自我意识最重要的部分,但令人惊奇的是,罗格仍然知道自己是谁,能在镜子里和照片里认得自己。虽然他忘记了大部分发生在1970到1980年间他自己的事,也很难形成新的记忆。
麦迪逊大学和爱荷华大学的神经系统学专家研究了罗格自我意识的程度。在一个“认知镜像”的任务中,一个研究员假装从罗格的鼻子上用一张纸巾刷走一些东西,纸巾上藏着黑色的眼影。15分钟之后,研究员让罗格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罗格马上把鼻子上的黑东西擦掉,并大声问那是怎么弄上去的。
研究员还让罗格看他自己的、他认识的人和陌生人的照片。他几乎总能认出自己,并从来不会错认。只是当他的脸单独出现在黑色背景的一张照片上,没有任何头发或衣物时,他才不大能认出来。
罗格甚至还能分辨出他自己挠自己痒痒和别人挠他痒痒的感觉,并且总觉得后者更刺激。
既然罗格的自我意识基本没有受损,神经学专家认为,脑岛、前扣带回和内侧前额叶皮质本身不能解释一个有思考能力的生物的意识。他们提出,自我意识是一个更分散的认知过程,依赖大脑的许多部分,包括不在大脑皮层上的部分。
请对它们好一些
换句话,即便是没有大脑皮层,或者大脑皮层并不成熟的哺乳动物,也可能会存在着自我意识。
英国一项科学研究发现,狗不愿看到主人对其他动物,尤其是其他的狗表现出关注。当主人把新男友或女友带回家时,它们也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动物缺乏体会嫉妒、困窘、移情和内疚等高级情感的“自我意识”。因为这些情感远比愤怒、欲望或高兴等与即时反应相关的情感更复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弗里德里克·朗格说:“狗对不公正十分抵触。”
此前研究人员已对牛、马、猫、羊等动物进行了类似研究,结果表明,动物的自我意识远远超出人的意料。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从事动物情感研究的心理学家保罗·莫里斯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说:“我们发现狗、马,可能还有其他很多动物的情感比我们预想的丰富得多,它们同样会表现出多种简单的感情形式,而之前我们以为只有灵长类动物才具有这样的高级情感。”
而在一年前的剑桥大学,当一群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签署了一份题为《关于非人类动物存在意识的剑桥宣言》时,他们便已经决定,不再轻易把动物绑进实验室。
宣言的内容如下:“意识研究领域正在迅猛发展。许多研究方法已经可以不破坏生理结构也能获得结果,因此在动物实验中某些破坏性的方式是否必要都需要重新评估。”
情绪似乎并没有被局限在大脑皮层上。实际上皮质下神经网络对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脑分区表达不同的情感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有体现。无论是本能的情绪,还是经验获得的情绪,包括奖惩系统都是一致的。对大脑深处进行电刺激也能产生类似的情绪变化。而这些在演化上很早就出现了,比如在章鱼身上就发现了这种现象。
而在鸟类身上则发现了快波睡眠,以往这种现象只在拥有大脑皮层的哺乳动物身上才有。这些与类人生物的惊人相似之处都在实验中被发现。此外,在人类中,某些致幻剂会干扰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达,而在非人生物中也有体现。
或许对于喜爱动物的人来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不仅可以挽救动物的生命,也可以救助他们的尊严和灵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