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文化景观特色分析与保护
2014-01-14洪艳雯等
洪艳雯等
摘要: 诺邓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聚落形态,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通过街巷、建筑、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讨论了诺邓文化景观的特色,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诺邓文化景观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诺邓;文化景观;特色;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017-02
0 引言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睡,地理位置独特、多民族聚居,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多元的民族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历史最悠久、文明发展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传统村落有平坝型和山地型两种,云龙县诺邓村是典型的山地型村落,因社会经济的影响、地形地貌的限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1 文化景观概述
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在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下演进而来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分为三类:一是由人类设计创造的景观(designed landscape),包括出于审美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通常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和建筑群相关联;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它源于一种最初始的社会、经济、行政或宗教需求,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适应发展成当前的形式。一类是它的进化过程在过去已经完结,但其特征还可以从物质形态中看出的残留景观(landscape-fossil),另一类是在当代仍具有社会作用,并与传统生活方式密切联系,仍在进行中的持续性景观(landscape-continuous);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associative cultural landscape),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本文所研究的诺邓文化景观,就是属于有机进化的景观,是诺邓村民尊重自然、顺应地形创造出的文化的结晶。
2 诺邓村文化景观特色分析
诺邓村坐落在云龙县以北5公里外的深山里,自然环境优美,古木成林,四面山峰环抱,发源于山腹的泉水,汇集成诺邓河从山间流过。
2.1 顺应自然的空间格局 诺邓村坐落在山谷两侧,分河东、河西两部分,村落海拔低至1750m高至2040m,高差较大,属于典型的山地型村落。房屋依山势而建,自下而上,层层叠叠,既顺应等高线,又呈现出自由灵活的布局,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自然、建筑、人和谐统一的村落形态。
2.2 灵活多变的街巷空间 诺邓的街道随着地势而变化,主要街道顺延着等高线,沿着主要道路派生出许多条支路连接各家各户。村内主次道路的尺度变化很小,大都是一米多宽的石板路,两侧民居凹凸转折的墙壁,古朴的门楼等,让原本狭窄的空间充满了变化。
2.3 保留完好的传统建筑群落 诺邓有着国内罕见的保留完整的传统建筑群落,诺邓的民居呈现出了多种院落布局形式,有白族地区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有外来的“一颗印”、“多重院落组合”,以及顺应地形的“五滴水四合院”、“台梯式四合院”等。这是在特殊自然环境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使得诺邓的建筑别具特色。
2.4 因盐而生的历史 诺邓在历史上被称作“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指盐井,诺邓的盐井位于进村入口处。诺邓盐业在秦汉时期已经产生,唐代樊绰所著《云南志》有了“细诺邓井”的记载,到南诏时期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诺邓发达的盐业使它成为当时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公元 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五井盐课提举司”即在诺邓;公元1393年,朝廷又在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崇祯年间,当时的统治者通过控制食盐,控制周边夷民部落,进一步提高了盐井在周围聚落中的地位。同时,诺邓又处在一个东往大理、南至保山、西向六库、北连“茶马古道”通丽江的地理位置上,一时间商贾往来频繁,天下货物云集于此,一片的繁荣景象。
2.5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诺邓是一个千年白族村落,这里的语言、服饰、建筑、饮食等等,都渗透着白族特有的风情。近年来,因“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让诺邓火腿名声大噪。白族人民有腌制腊肉的习惯,都要加大量的食盐来调味和防腐,诺邓火腿直接用诺邓盐及盐井里含盐量极高的卤泥腌制,再加上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它味美香浓。
2.6 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 诺邓有着儒、释、道共存的宗教信仰特征。诺邓村宗教建筑在明清时期极为鼎盛,至今仍然保存玉皇阁建筑群、文庙、武庙、万寿宫、龙王庙等。村落中的庙宇与庙前广场成为村民活动的中心空间,祭祖、祭祀、节庆典礼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年正月15日是白族的本主节,村里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农历八月二十七,是文庙举行祭孔活动,规模非常盛大。
2.7 其他村落文化景观元素 诺邓有着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建筑100余处,其中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24处,有5000多米长的古驿道,2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0000多件存在于在村民家中的古董、字画、牌匾、家具,还有白族传统的洞经音乐、传统工艺技术等等,都是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
3 诺邓村文化景观现状问题分析
①建筑年久失修。诺邓的很多民居、公建,因建成年代久远,又没有得到科学修护,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腐蚀朽坏。大部分的村民离开家出外上学打工,房屋空置,越发显得残破零乱。②新建筑物对村落风貌的冲击。一些新建筑,在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与村落中的传统建筑风格不统一,突兀混乱。新安装的水箱、太阳能等,虽然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但严重破坏了村落整体风貌。③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只在几条主要道路挖了细窄明沟用于排水,其余均乱排乱放;生活垃圾没有统一处理;部分道路过窄,建筑密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缺乏利用,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④经济落后,产业单一,曾经辉煌的盐业早已不复存在,村民生活贫困。近年来,诺邓旅游业有了一定发展,但对村落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并没有取得成效,使得大部分村民对诺邓的旅游发展持消极态度,缺乏信心。⑤传统文化的遗失。如今的诺邓人才外流,传统的文化、优秀的技艺没有人继承,更谈不上发展。如果不能找到循环发展的途径,村民终究会一个个离去,剩下诺邓一个沧桑的空壳。
4 诺邓村文化景观的保护
“保护的目的不是留住时光简单的物质形态,而是调试各种不断变化的力量,为生活在历史建筑中的人们创造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村落的文化景观不是静态的,它随人们生活生产的变化而变化。村落文化景观需要的是有机循环的、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
①保护村落整体格局不被破坏。诺邓村落依山就势,与周围环境相融共生,同村内街巷脉络、院落空间一起,共同构成了诺邓的整体聚落形态,保护应延续其空间格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护保养;其他历史建筑的立面破损部分按原样修复,内部空间可适当改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新建建筑严格遵照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来设计;已建的风貌不协调建筑予以拆除,保护诺邓传统文化特色。②公共空间进行整治。明确道路、节点、广场的层次感,恢复公共活动空间,带动村落的活力;完善街道照明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集中处理,创造村落良好环境。③尊重民族习俗,保护村民生活方式有序法发展。诺邓的文化习俗有着明显的民族特征,是诺邓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保护的同时有序发展,不拘泥于原始的生活模式,不隔绝外来的文化,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5 结论
村落在保护的同时需要发展,需要适应村民生活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村落保护工作进行的动力。历史上诺邓的经济因盐有了一个繁荣的时期,而如今盐已很难让诺邓走上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部分村民开办了民俗博物馆,家庭旅馆,诺邓火腿的热卖也带动了一定的人气,以旅游带动村落发展将会是诺邓发展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黄金鼎,李文笔.千年白族村——诺邓[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2009.
[3]韩锋.文化景观——填补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空白[J].中国园林,2010.
[4]化雁林.大理诺邓古村落景观研究初探[D].2011.
[5]徐坚,李冰,周盛君.云南民族聚落垂直梯度景观格局分析——以白族村诺邓为例[J].华中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