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规范摭谈

2014-01-14吴丽容WULirong

价值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即时通讯网络时代高校教师

吴丽容WU Li-rong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学院,焦作454000)

0 引言

互联网络的到来使教师的职业素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观念认为教师是集“师范性”、“发展式”、“知识型”、“全能化”等于一体的人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教师已无法达到这种境界,师生都面临着到“网络”的江河里取水的问题,这种困境在高校尤为突出。可以预见:教师如果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职业规范,长此以往,其“师德师范”将形同虚设,“师道尊严”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成为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1 网络曝光下教师“失范”问题刍议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启功先生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训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都强调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的统一性。我国目前有300多万高校教师,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言行合一的正人君子,也有缺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低下的“南郭先生”。以往他们沿袭“滥竽充数”的伎俩,很少被检举出来。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职业监督格局,成为监督和舆论的主要媒介,原来那些“职业失范”的行为面临被“曝光”可能。

1.1 道德失范 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马克思语),市场一方面刺激了教育作为经济实体取得了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负面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抬头,信仰缺失等。它侵蚀着教师职业健康的肌体。此外,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教师在各种网络环境中散布不道德的言论,更加滋长了“道德失范”的不良风气。

1.2 教学失范 受当下评价机制的影响,高校教师将重心投入到科研、论文上,产生了一些教学失范行为,成为BBS网议的热点话题。比如:教师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上课不备课;教学不肯投入,上课敷衍了事;随意调课、停课;传播不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言论等。2012年初,教育部公开了首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教学失范”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介绍:“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部分高校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1]充分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

1.3 学术失范 近年来,网上检举揭发学术失范的行为层出不穷,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2年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利用网络举报同事金仁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系抄袭。在调查取证中,杨帆本人遭到金仁淑报复,他向政法大学科研处举报杨帆一稿多投、剽窃研究生论文、学术专著等问题,以致两人均“停职反省”。这起事件,较典型地说明网络监督所暴露的“学术失范”问题的严重性。

2 网络给予的教师“示范”解析

网络正在促进一种全新的教师职业示范模式的形成。高校教师必须通过网络了解学科动态,及时更新学科知识;学会使用网络技术搜集资料和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注重教学效率;掌握网络各种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中外数据库、专题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与当前的科研平台以及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2.1 要有及时更新知识的危机意识 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网络时代使得知识更新呈加速度趋势发展,若教师不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势必产生知识老化和教学滞后等不良后果。此外,由于信息资源的后发优势,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甚至比教师更快(理工类学科中体现得尤其突出),从而质疑教师教学的权威性,造成教学被动,教学质量自然得不到大幅度的提升。

2.2 与时俱进掌握相关技能的即时通讯 正如韩寒《少年游》所说:“时代总是裹着你往前走,无论你多么喜欢诺基亚,你总会用上苹果”,大学生成为校园即时通讯的主体,往往能够比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更充分地享受多元文化的成果。据艾瑞咨询报告,截止2012年上半年,中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4.45亿,这意味着1/3的国人是即时通讯的使用者。而高校学生几乎是人人持有即时通讯的。很多教师坚持认为手机只是聊天的通讯工具,而忽略了拍照、微信、视频、上网等功能,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2.3 允许智能手机网进入课堂 高校教师要运用网络资源的“正能量”,正视网络进入课堂,而非拒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新一代PC机及android操作系统的问世,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并进行网络搜索成为现实。MSN中文网、百度Hi、腾讯QQ、米聊、YY语音等,成为大学生必备的通讯软件;手机、互联网对讲功能的开通,微博、语音信箱、手机视频的使用,成为他们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当网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教师还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的功课不好是“沉迷于上网”就显得滑稽可笑了。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必然遭到学生情绪的反感和内心的抵制。

3 网络时代教师建树“师范”的策略

在网络新形势下,更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表率精神。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呢?

3.1 教师本人要德识统一、以身立教 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2]孔子还说,“人无信不立”,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德与识相统一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德高”为人师表。只要身正,网络上自然会有正面反映而非负面影响;其次还要以“学高”维护师道尊严,善教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充分利用各种学术网络资源,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3.2 教师之间要加强交流、及时通联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春认为,“网络时代需要重构以发现和创造知识能力与多元价值引导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权威结构。”[3]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多元思维引导能力,都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这要求高校教师应以教研组为单位,强化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此外,学校还可鼓励教师参加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加强教师跨校、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建立更宏阔的知识视野。2012年春教育部“2011计划”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3.3 教师队伍要确立规范、完善制度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还应从制度入手,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规可循。实践表明,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发生失范的现象,部分是学校要求不到位,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有必要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规范,制定一套检查、评估、监督、激励机制,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形成良好的监督评价体系,比如“评师网”等平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网络给教师的教学教育行为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随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广大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职业师范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创高校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刘昊.教育部首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失范或丢饭碗[N].北京日报,2012,1.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中华书局,2006:50.

[3]李春,金毅.“网络时代”高校教师权威的解构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03).

猜你喜欢

即时通讯网络时代高校教师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民事诉讼中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采用进路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即时通讯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