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点认识
2014-01-14蒋少卿
蒋少卿
(常熟市中学, 江苏 苏州 215500)
对地理概念教学的几点认识
蒋少卿
(常熟市中学, 江苏 苏州 215500)
一、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对概念教学的疏忽、缺失
这一点在新教师中表现得更明显。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教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导致许多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如:“地势”“地形”与“地貌”等相近的概念,未加辨别,还有诸如“180°经线”与“日界线”、“光照”与“热量”、“滑坡”与“泥石流”等。因为课本上没有加以总结区别,若对课本挖掘不够、把握不好,就会处理不好概念,从而导致知识混乱。
2.概念教学形式化,逻辑关系不清晰
教师在课堂讲授相关地理概念时,只是将概念板书在黑板上,或者在教材上划出,让学生诵读、记忆,没有对概念进行科学的分析,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更谈不上科学地运用概念。还有些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仅仅关注单个的概念,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不利于学生对相关概念的同化以及概念之间层级关系、逻辑关系的形成,造成学生运用概念的过程中张冠李戴、模糊不清。
二、地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1.抓关键词
学生在初学概念时能否科学准确地掌握地理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是非常困难的,连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某个地理概念时,应尽量保证其学习的是科学、准确的概念。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达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如对“天体”概念的理解。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笔者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陨石、陨铁)就不是天体。
2.实地考察
实地观察法,即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测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地理现象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可总结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概念内涵。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
如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概念的理解。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带学生观察樟树、山茶树、广玉兰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梯田,了解在梯田上耕作比在坡地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人类对不利自然要素的适当改造。
3.图示法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以直观、形象、简明的方式体现地理事物的分布,并且蕴含着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形成地理表象的初步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思维加工,形成地理概念,是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黄赤交角,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看图:自转赤道面、公转黄道面,赤道面和地轴交角90°,公转过程中地轴对于黄道面保持66°34′倾角,黄道面与赤道面形成的夹角23°26′。以图示呈现,比语言要直观、简单得多,而且学生理解准确、印象深刻,能够形成“心理地图”。
4.类比法
①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容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
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
三、抓好地理概念教学的“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1.“备”。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
2.“讲”。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像,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练”。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
4.“用”。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
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