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教育是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4-01-14佀永辉

地理教学 2014年24期
关键词:研究性公民课程

佀永辉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42)

地理教育是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佀永辉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4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公民教育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地理教师,不难发现公民教育和地理教育从内容上和目标上高度吻合,地理教育中蕴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本文从张明澍、杨东平教授的观点出发,介绍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最终目的。笔者以两个案例的研究过程作比较说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研究价值、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对参加地理研究性课程的同学进行公民教育目标达成程度的调查,用数据证明地理研究性课程是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公民教育;地理教育;地理研究性课程;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从2005年7月开始,教育部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合作,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这个项目,在学校开展借鉴美国模式,立足中国国情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本人任教的地理学科,我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有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如果充分运用,会成为加强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试阐述如下。

一、什么是公民教育

早在1924年,张粒民在《教育杂志》发表的文章中说:概括言之,在养成明达之公民;演绎言之,则了解自己和社会之关系,启发改良社会之常识与思想,养成适于现代生活之习惯。当前国内对公民教育有多种不同阐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明澍先生认为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价值、知识和技能。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在《中小学新公民教育读本》中,把它概括为“公民道德、公民价值、公民知识和公民能力”,其终极目标是让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1]

二、地理教育与公民教育

地理作为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在教育内容、达成目标、实施途径方面与公民教育有着多层面的交叉重叠,对加强公民教育有着天独厚的条件。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是获得国际地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认可的一份国际性专业教育文件,作为指导各国地理教育的基础。其序言中说:“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宪章》从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知识、技能三个方面加以说明地理教育的目标,与前文提到的公民教育目标的维度一致,内容也有一定吻合度。

1.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

在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强调培养人们对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具备鉴赏世界的审美能力,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2]

2.地理教育的知识目标

在知识方面,强调掌握关于地理位置和地方一类的知识,以有能力在地理框架结构内解决国家和全球性问题,理解基本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球上主要自然系统的知识(地形、土壤、水体、气候、植被)以理解生态系统内部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掌握地球上主要社会经济系统的知识(农业、村落、交通、工业、贸易、能源、人口及其他),以获得关于地方特征的意识。如一方面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理解按照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技术经济和政治体制创造人文环境的不同途径,掌握地球上人民和社会在社会、经济、政治和种族上的差异、以鉴赏人类丰富的文化,掌握作为日常活动空间的本地区和本国的结构与发展过程方面的知识,以及生活在“地球飞船”上人们的全球性相互依存、面临的挑战与变化方面的知识。[3]

3.地理技能

技能方面,强调利用由文字、图片、定量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明确问题和争端;发现一般性结论;收集和组织信息;应用一般性结论;处理资料;做出判断;解释资料;做出决策;评价资料;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4]

综上,地理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与公民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实施公民教育呢?

三、地理教育中实施公民教育的途径—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其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经验,当前所处的环境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既涉及某些学科领域的事实知识,也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的知识,还涉及到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的知识。课题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关注学生生活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关注周围的人和事。研究性课程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5]。同时小组群体的共同活动还让学生获得一种经历,使学生注意彼此的合作,在充分表现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团队精神。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中美合作课题,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也就是本地本社区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有关政策法规。也就是说,学生思考、研究的必须是社会公共问题,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是依靠和参与公共决策的。其步骤主要有提出问题、选择问题、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解决方案、以听证会的方式报告制定的方案。

作为地理教师,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研究性课程活动小组,同时也有机会参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笔者发现二者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以地理研究性课题“关于南京部分街道门牌号码设置不规范问题的研究”和“登紫金山不走官道的问题研究”公民实践活动做比较,认为地理研究性课程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见表1)。

表1 地理研究性课程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比较

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将方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到居民、快递员手上进行意见的征询;把方案带到派出所、地名办去征求意见确定其合理性、可行性。将方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到登山者、管理部门进行意见的征询,确定其合理性、可行性。成果呈现向相关部门网上信箱发送我们的方案建议书,向媒体介绍我们的成果;1.向登山的市民介绍登山的官道,呼吁市民走官道上山,唤起市民的环保意识.2.撰写一封倡议书,连同调查报告一起,发给市委书记信箱,希望能引起市委的关注,从而逐步解决“人车抢道”的问题。3.组织安排志愿服务队员,在紫金山进行长期的劝导服务,提醒市民关注环保、关注生态,使我们能够和环境和谐的发展。4.召开听证会,阐述研究过程与结果.政府部门的回应南京市住建委明确治理门牌号码之乱的工作,由南京市公安局负责,青奥会之前完成。南京园林管理处已将“禁车”作为长远目标的交通规划,目的就在于通过景区大巴、电瓶车、小火车形成“微循环”,配合健全的游步道、绿道系统,让中山陵成为一个环保的、惬意的,让人能享受慢生活的国家5A景区并建成步道,同时,将一些“野道”改成绿道。供行人步行。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地理研究性课程与公民教育实践在课题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解决方案及评估、方案的宣传、建言方式等方面异曲同工。当然,并不是每一次活动都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参与过程的心里感受和各种能力锻炼,足以值得师生努力付出。同样,在过程中成长也是研究性学习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共同之处。

笔者对参加研究性课程的同学进行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目标达成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得分为平均分):

表2 参加研究性课程学生相关指标评估

数据表明,在地理教育中,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将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对接,对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物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监督和解决公共事物的技能,最终达成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参考资料:

[1] 洪蔚.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携手[N/OL].中国科学报.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308/ t20130819-261407.htm. 2013-08-19.

[2][3][4]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冯以浤译,地理学报,1993,(04):289-296.

[5] 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 2000,⑶.

(责任编校:普布卓玛)

猜你喜欢

研究性公民课程
论公民美育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