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2014-01-14吴建设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生动性普通话教师应

吴建设

吴建设,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叶圣陶曾一再强调: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和教学工作。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中,何时离得开语言呢?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法》指出:语文教师是语言教师,又是文学教师,良好的语言应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语言素养。

㈠语言的规范性 一是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二是语文教师的语言当用词得体,句法通畅,无语法错误。

㈡语言的科学性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只有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才能使传授的知识准确无误。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㈢语言的鼓励性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自尊心极强,极敏感。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体现激励性,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激发上进的情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自尊与自爱。

㈣语言的教育性 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将一定的思想、道德、情感融入其中,把思想教育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㈤语言的人文性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中领悟到人文精神。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在教学过程中,应渗入人文的教育。

㈥语言的审美性 生动、活泼、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发其想象和创造;所以教师应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使语言富有审美性。这种审美性体现在内容上,即语言要深刻、充实、含蕴;体现在形式上,则要求恰当地运用修辞,使语言锦上添花。

㈦语言的创造性 教师的语言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只要加强语言修养,形成既幽默风趣又浅显易懂,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创造性的语言风格,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必将成功地培养出新时期的一代新人。

那么,语文教师究竟怎样加强语言修养呢?

㈠切实提高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首先,教师要说好普通话,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语文教师不仅要使用普通话教学,而且要教好学生使用普通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好推广使用普通话工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即使业务水平、知识水平再高,也难以解决教与学统一的矛盾,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要提高用词的规范程度,讲课时不要用方言词。千差万别的方言,会使同一事物有若干种名称。人才的交流使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如果教学中使用了方言土话,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容易造成语言混乱。

㈡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首先,要作到语言简明扼要、思维清晰,准确运用语言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避免使用冗长、倒装的句子;避免使用非大众化的成语和俗语。所以,在紧扣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干净、利落。有的老师好说一些赘词或口头禅之类的话,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烦躁、疲惫的情绪,甚至对老师产生反感。还有的老师一句话已经说完,又要重复几遍,以为这是强调重点,相反,这种强调不但不会收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反而会冲淡要点。

㈢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科学性。要求教师在运用语言的时候,要鲜明、活泼,富有生气;要感情洋溢,情趣盎然,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是语文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语言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词汇的丰富性上。二是语调要多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抑扬顿挫。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情绪,多用疑问句、排比句、感叹句,引人入胜,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三是语言的感情色彩要强烈,就是说教师要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中去,如此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㈣提高语言的严谨性

教师授课必须思维清晰准确,有层次,有条理,富有连贯性、严谨性。如:有的教师常说“全体同学们”,“全”和“们”在数量上表示复数,出现了重复。要克服这些错误,教师既要加强课堂语言的逻辑性和自控性,更要注意使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符合思维规律。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语言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学生的楷模,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勤学苦练,不断地提高语言素养,才能使自己具有娴熟的驾御语言能力。

猜你喜欢

生动性普通话教师应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二次作文,提升初中作文语言生动性的新路径
鲁迅杂文、书信提供的事实与其经验知识的生动性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使学生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之我见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漫话军事人物传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