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语文课中的参课策略

2014-01-14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课例笔画生字

俞 俊

俞俊,教师,现居浙江嵊州。

“参课式教研”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旨在课堂教研活动中,听课教师关注观察学生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同步参与师生教学活动,协助执教者共同完成课堂教学。

一.围绕参课主题开展调查与分析

在参课之前,应首先确定一个主题,切入口尽量小一点。确定主题后,调查分析学情。比如“如何进行低段识字教学的有效设问”,以一上《阳光》为例,我们设计了一次对学生的课前测试:

测试目的:了解学生在词语中读准字音,便于在易混淆处有效设问。

设计试题“在词语中选出生字的正确读音”,给划线的字选正确读音,打 上√, 如: 长 长 的 (zhǎng cháng) 金子(zi zǐ) 调查并统计:“长长的”的“长”应念cháng,正确占( ) %,“金子”的“子”要念轻声,正确占( ) %,最后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这样的调查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参课中,设计问题时重点指向哪些字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根据参课主题制定课堂观察表

参课时,需要直接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分工,便于对授课教师、学生的行为进行即时观察,获取第一手真实的资料,因此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参课主题,设计制定相应的观察表对课堂整体观察或某些环节的局部观察。

比如参课主题为“紧扣人物动作描写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以三上《风筝》 为例,可做如下设计:

三处人物动作描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教师分别采用了什么引导想象的方法,学生又分别如何展开想象,最后对学生的回答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引导学生想象的方法。

三.根据学情协助参课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参课教师也应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在学生需要时,给予他们适时的帮助。

下面试以《司马光》为课例,探寻参课的适当时机。

1.于学生认知难点处参课

课例描述:为了检验孩子们生字学习的效果,教师安排了一次“听音标号”的游戏,规则是由教师或者学生随机报生字,其他学生在生字表内找到这个字,并在旁边标注序号。前两个生字,学生基本能顺利找到并标注。当报到“砸”和“破”,“叫”和“吓”的时候,参课老师就发现有很多孩子将这两组字混淆了。

课例分析:在“听音标号”之前,老师只是让学生按偏旁进行了归类,但并没有让孩子来区分这两个同偏旁的字的不同之处。这么一来,很多孩子只知道它们有相同偏旁,却忽略了各自的读音。

参课策略:参课教师可以在学生标号发现问题后参与个别指导:“叫”和“吓”,“吓”的右边是“下”,这个一个形声字;“砸”和“破”,画一个大鼓,鼓面上的“皮”裂开了,这就是“破”。

2.于教学重点处参课

课例描述:学生朗读“别的孩子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授课教师先让孩子们先读好轻声词语,再放到句子中来反复练读。孩子们在读轻声词语时非常好,可一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读,就立刻回到了原来拖腔拿调的状态。

课例分析:从读好“词语”直接到读好“句子”,跨度太大,中间忽略了读好“词组”这一环节。如果先读好了带有轻声的“词组”,读好带有轻声的句子就水到渠成了。

参课策略:参课教师适时参与指导,先指导学生读好轻声词语;再出示带轻声字的词组,反复跟着老师读、比赛读、指名读,领会节奏感;最后再将整句话连起来读。

3.于“关键事件”处参课所谓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体现教育核心问题和价值观或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起重要作用、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它往往来自师生教与学互动中的有意义的事件。

课例描述:以一语《影子》 为例。老师在第一课时的写字教学环节中,按照生字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只安排了学写生字“飞”,不少学生提前完成了书写,多出了不少时间。

课例分析:3个要求会写的字中都有新笔画需要学习,只动笔写一个字,量不够。如果把“马”和“鸟”放在一起学习,不但可以学习新笔画“竖折折勾”,还可以渗透相同结构字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写字能力。

参课策略:先对学生进行一次书写前测,临写“马、鸟”,再根据学生的书写,统计暴露出来的各类书写问题,分别采取策略。比如:针对“把竖折折勾分成两笔书写”“找相同点—读笔画—记笔画说要点”。最后,参课教师可以群策群力,设计形象有趣有针对性的反馈语。比如:这是一匹奔跑的马,它的腿正向前伸呢(最后的横要略长);这匹马跑得真快,脖子都往后仰了呢(竖向的笔画略斜) 等。

猜你喜欢

课例笔画生字
读儿歌识生字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有趣的一笔画
生字辨识大闯关
找不同
课例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一笔画
生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