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作文教学

2014-01-14姚亚宾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出格法度典范

姚亚宾

姚亚宾,教师,现居江苏常州。

作文本质即表达,或者“为者实际需要”,“或者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考察作文表达机制可以看出,只有思维的语言形式和承载的内容这两只轮子相互配合好,才能顺畅地表情达意。“格”的内涵丰富,我们可以理解为典范、框架、品格等,万物有格,作文亦然。综合三者可知,作文教学必须讲究“格”,循序渐进地推进。

一.有格:继承——印证——梳理

作文有格指写作者心中既要有可依章法,即典范、框架,又要一定的内容存在,即品格、品质。操作上我们不妨按照“继承——印证——梳理”的路线带领学生触摸体会,夯实行文的根基。

1.有法度,指行文应遵循基本规则。事物运行总有法度,违背这个法度,事物即会异变。作文法度,即作文规则、章法,弃置一旁,则作文粗糙,品质低下;坚守执行,则作文精致,文从字顺。老师最好捡那些优秀传统里最好懂的法度、最实用的技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比如,写作议论文,就得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就得自圆其说,清楚地告诉读者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不应该坚持什么观点和做法。写出来的语言低标准最起码要准确,经得起推敲,清清楚楚,高标准要精美,耐得住品味,入耳入心。触摸法度的过程必然伴随思维训练,藉以印证、领悟。

2.有品质,指作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品味。何以有品味?厚积薄发使然。考前作文指导如果过于看重技巧,则使作文匠味太浓,学生腔满篇,即“高考体”泛滥。目前各地考场真正的厚重作文鲜有。考前试卷铺天盖地,学生何来写作泉源?唯有持之以恒地提高品质,或引领学生精读若干本经典作品,做好读书笔记,或帮助他们网读天下大事,体察人间冷暖,或指导他们精选专题,展开激辩,或不时促使他们拿起笔来,随手书写性灵感悟。如此,考场高分作文才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故此,老师要做的事最好是继承、梳理、印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作文之有格,从而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作文之道,提高自我努力的主体觉醒度。

二.入格:提炼——典范——仿格

心中有了行文之格,入格就较为容易了。所谓入格指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写出一篇正儿八经的文章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最要紧的是能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审题、破题、揭题的任务。所以最为安全的做法就是指导他们写什么文像什么文,即入格。

比如可利用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陈情表》一文教学。此文系蜀汉后臣李密不愿应诏为太子洗马,而写给新兴皇帝晋武帝的表文。晋武帝览表之后甚为感动,大赞李密名副其实,允其不仕。何以至此?细察本文即知,李密恪守辞官侍母之意,例数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点点滴滴,真情表白奉孝之心、坦示辞官之由、流露进退维谷之情。起笔言“臣密言”,即为表文的规范开头,运笔即展开叙述,言辞恳切,四字一句,铺排修饰,兼以多字句式错综相连,写足辞诏理由,委婉以请,勾起晋武帝真实想象,引发深切共鸣。看全文层次,先言侍母之需,次言知遇之恩,后言辞官之请。可谓文从字顺,奔腾畅达,事、情、理、文,四者尽备。这就是比较典范的叙述文。我们的学生难道没有向师长、社会可表达的心声吗?为何不去引领他们提炼出行文之典范而去仿写书写真事、表白性灵呢?当然,教材中叙述文可圈可点的典范之作不止一篇,不必舍近求远。关于叙述文的表现手法和布局模式,我们理当提炼出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仿写之处。

三.出格:思维——融合——创格

入格之后,我们还应当鼓励更多的学生达到出格的境界,所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文能出格是在有格之后,在入格的基础之上的升华,需循序渐进,不可刻意追求。寻本可知,出格离不开两个元素,即多样的思维和足量的材料积累。只有自我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过程中产生了独到的思想、喷涌的情愫,并且在具备一定深度、广度和纯度的灵异思维之后,才会出格。内在潜质集聚充足厚实之后,自会由内而外地溢出,宛如泉水。如果注入多维思维,则会加速喷涌,创造至美文字。

因此,实践上可一方面引领学生厚积薄发,另一方面提高思维品质。

高考紧迫,作文教学也应该相机调整,但又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妨帮助学生确定若干专题,以此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备考。比如笔者曾经做过贬官文化专题教学。我提前搜集了大量的信息,提出了研究方向,列出一组题目:贬官与社会,引领学生知人论世;贬官与文学,引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品味经典作品;出世与入世,引领学生探究人生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贬官与酒,引领学生从细部切入研究。考虑学生学习时间紧张,特开辟专题研究课堂。

猜你喜欢

出格法度典范
典范秦山 创新之源
出格的字
国学赏析
夏日橙皮
敢“破格” 不“出格”
一般型三维簇的三典范映射
畏法度与能自律
尊老爱幼的好典范
机关忌说出格话
素养考查有法度——也论2015年全国文综卷高考历史命题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