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新媒介视角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索
2014-01-13高翔
高翔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成为了一种时代标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微博已经一跃为所谓“全民微博”,实现了互联网时代人与网络之间的一种通达无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由现实拓展到了网络虚拟空间,以网络为平台和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兴起。网络在拓展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网络上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成瘾等问题。不可否认,微博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对课堂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未知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怎样利用这一网络交流工具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1.学生使用微博现状
微博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微型博客(MicroBlog)。和传统的博客相比,微博的发布更便利,传播更迅速,发布的内容更短小精悍,方便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多平台浏览发布,所发的信息一键转发,实现信息的实时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据新浪微博统计,在微博总用户中,女性占的比例为 43%,男性占的比例为 57%,但在活跃的微博用户中,女性占的比例为 65%,男性仅为 35%。女性用户使用微博大多数是用于记录自己的心情、娱乐、休闲以及了解最新发生的事情让自己不落伍,而男性则用于关注时事、交流心得、结交朋友拓宽人脉等方面。“学生关注微博的类型”调查结果表明,23%的学生关注购物,22%的学生关注时尚,20%的学生关注体育,19%学生关注星座,9%的学生关注教育,关注其他的仅占 7%。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学生关注教育的比例偏少,亟需引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开拓的新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微博的兴起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思政工作提供了新视角、新理念、新途径和新载体,我们应把握机遇,整体性探究微博的四大思政教育功能,全局谋划微博的三大平台机制。
2.微博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
2.1微博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正好教师可以通过微博这一平台了解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疏导。
2.1.1微博利于形成全覆盖的思政教育体系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和学院相关领导负责,各科的任课教师由于分工的原因只负责自己所教的学科而极少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微博思政教育可以让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使用微博平台参与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2.1.2微博利于加强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利用微博开展教育是一种好的创新教育方式,全面准确地看到博主的心理,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我们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与客观需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
2.1.3微博有利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增进
微博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在微博里,每个博主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有权利自由地选择关注的对象和关注的内容,改变了学生对老师权威的认识和看法,使老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微博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化解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2.2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2.2.1微博容易让学生产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如今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发泄与舒缓。微博正是发泄和舒缓这种不良情绪的一种有效渠道,学生们可以在微博上倾述,写出自己的难言之隐。这虽然让同学们的情绪得到了发泄,但是也不可避免地让部分同学沉溺于其中,而忽视了与现实社会的人沟通,与老师和同学之间产生了隔阂,导致现实沟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退化,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2.2.2微博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
大学生正处于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阶段,并且他们思维活跃。在微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和散布信息,其中不乏有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信息甚至是黄色的暴力的图片或视频。加之媒体对现象和言论盲目的放大,导致学生对真实社会的理解出现极大的偏差。从而出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心态。这些偏激的社会心态对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2.2.3微博容易传播不良的信息
微博是一个允许任何一个用户在其中发表言论的平台,有些人利用微博传播快、覆盖广的特点,肆意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污染社会环境。一些反社会的恐怖份子会利用微博散布反社会言论或发表一些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消息放大社会的阴暗面。这样容易混淆同学们的视听,让他们产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失望感。
3.微博发挥推进思政教育功能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时俱进,积极地参与到微博的关注、发布、转发的工作中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在身心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端正学生的思想和态度。
3.1开设“思政微博课堂”,发挥微博的学业辅导作用
开设思政课“微博课程”,从网络上挑选能引起青年人兴趣的思政学习资料,在微博中设立讨论主题,提高课程的生动性与吸引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默默地滋养大学生们的心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和拓展。
3.2建立党建“红色微博”,发挥微博的思想引导作用
探索建立党建“红色微博”,把党员经常开展服务活动的场所(如敬老院、外来工子女学校)注册的微博纳入到自己的群内,增强党建工作的辐射力;通过微博探讨支部建设或党员发展工作、探讨贫困生助学、探讨校园民主选举等,创新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新平(下转第338页)(上接第290页)台,使微博成为交流党建经验、召开组织生活的载体,把单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达到入脑、人心、人情、入理的德育效果。
3.3建立“就业在线”微博群,发挥微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作用
学生上大学,就业是第一位的。微博盛行的今天,“微简历”以短小精辟示人,正成为重要的求职名片。制作“微简历”的核心关键是:提炼商业价值,展示卖点,体现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微博也是开展就业跟踪的重要平台,可利用微博轻松获得相应的数据。
3.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绿色微博”,发挥微博的心理疏导和生活督导作用
大学生在微博上最常进行的活动是“表达自我感情”、“记录生活”,其次是“休闲放松”、“搜集资讯”,最后是“分享观点”、“了解朋友状态”。在微博中,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便倾诉的情感和生活问题或内向的同学,在微博信息的互动中得到沟通的慰藉和心理的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博,让自己的微博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便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早了解、早掌握、早介入、早疏导,防微杜渐。 [科]
【参考文献】
[1]钱珺.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
[2]冯支越,唐诗,钱一彬.基于微博平台的青年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机制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3]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09).
[4]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02).
[5]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03).
[6]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