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

2014-01-13苏怀海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1期

苏怀海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吸痰方式对急呼衰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7例行机械通气的急性呼衰患者,按照通气中吸痰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研究组采用CS方式吸痰,对照组采用OS方式吸痰,对比两组吸痰前后呼吸系统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以及Cst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吸痰前后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Cst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前后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Cst均会出现较明显的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S方式吸痰对急性呼衰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影响更小,更值得推广。

【关键词】 吸痰方式; 呼吸系统; 急性呼吸衰竭; 顺应性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Ways of Sputum Suction Way Acting o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SU Huai-ha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35-036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impact effect of different ways of sputum suction way acting o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Method: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who were cured by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0 to February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research group for 2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for 17 cases,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S sputum suction,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S method,the changes of sputum aspiration respiratory dynamics indexes and the Cst before and after the sputum su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respiratory dynamics indexes of SpO2,RR,Pplat,Ppeak,Vt and Cst had no obvious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sputum suction of the research group(P>0.05);the respiratory dynamics indexes and Cst change obviously before and after the sputum suc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Using CS way suction o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of compliance impacts smaller,which is more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Ways of sputum suction; Respiratory system;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Compli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Shijie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Dongguan 52329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17

急性呼衰是临床常见病,一般通过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治疗中为保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需要进行吸痰处理,不同的吸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当前临床一般采用OS与CS(开放式以及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两种方式,因在吸痰中均需对气道实行负压抽吸,易对Cst(呼吸系统顺应性)产生影响[1]。本文即就不同吸痰方式在急性呼衰患者中运用时,对Cst产生的影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37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衰患者,按照通气中吸痰方式的差异性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17例,研究组20例患者中,男15例,女5例;年龄17~75岁,平均(51.6±6.7)岁;基础疾病:重症胰腺炎5例,感染性休克11例,肺切除2例,复合外伤2例。对照组17例患者中,男14例,女3例;年龄18~73岁,平均(51.3±6.4)岁;基础疾病:重症胰腺炎4例,感染性休克10例,肺切除2例,肾移植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肺部肿瘤以及肺部出现严重感染的患者,支气管异常患者以及存在其他严重肺部疾病的患者。

1.3 吸痰方法

1.3.1 研究组 采用CS方式吸痰;吸痰时导管不与呼吸机相脱离,吸痰时左手位于负压吸引与吸痰管交接处,使用拇指对吸引阀进行控制;同时,使用右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中,直至适宜的深度后停止,以超出导管前端1 cm或以下长度为宜;将吸引阀的开关打开,并行负压吸痰,持续性抽吸12 s左右后将吸痰管退出,关闭吸引阀,并使用冲洗液对管腔进行彻底清洗[1-2]。

1.3.2 对照组 采用OS方式吸痰;吸痰时导管脱离呼吸机;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合适的深度后,同CS方式吸痰插管深度,行负压吸痰持续10 s左右后,一边继续吸痰一边用旋转方式将吸痰管退出,并将呼吸机重新连接[3]。

1.4 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后3 min的呼吸动力学情况进行监测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包括:SpO2(血氧饱和度)、RR(呼吸频率)、Pplat(气道平台压)、Ppeak(气道峰压)以及Vt(潮气量)。(2)计算并对比两组吸痰前与吸痰后3 min Cst的变化情况。Cst即容积与压力变化的比值,即Cst值为Vt、Pplat相比值与PeeP(呼吸末正压)的差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吸痰前后呼吸动力学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吸痰前在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3 min,研究组在以上各指标上较吸痰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前后以上各指标均出现较大的变化,SpO2出现较明显降低,另外几项指标均出现较明显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吸痰前后Cst变化情况 吸痰前两组Cst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吸痰前后Cst变化情况(x±s) mL/cm H2O

组别 吸痰前 吸痰后3 min

研究组(n=20) 51.14±34.26 52.63±36.17

对照组(n=17) 51.03±34.12 56.24±37.82

3 讨论

急性呼衰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高危疾病,发病后一般通过机械通气方式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在行机械通气中,能否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正常人体的呼吸道可通过黏液纤毛的运作将呼吸道的异物及时予以清理,但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因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导致正常的纤毛作用机理被破坏,一般需要通过吸痰方式可保证患者机械通气中良好的呼吸情况,有效防止患者因呼吸受阻发生死亡[4-5]。临床主要有两种吸痰方式,即开放式和封闭式吸痰,主要通过负压式抽吸方式,促使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能及时吸出,以保证患者呼吸系统良好的弹性特征,防止患者正常呼吸受阻[6]。

对不同吸痰方式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利于临床选用相对更合理的吸痰方式,以保证更理想的治疗效果。Cst是对呼吸系统弹性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主要指压力单位变化引起的容积改变情况,机械通气中Cst值会出现一定变化,变化明显者可下降达50 mL/cm H2O[7];而Cst的变化则一般通过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相关指标主要包括SpO2、RR、Pplat、Ppeak以及Vt等,而其中与Cst变化具有直接性关系的指标主要有Pplat、Vt以及PeeP。机械通气中为保证肺泡处于不萎陷状态,以保证呼吸系统良好的顺应性,一般通过PeeP进行维持,以减少肺内部的分流,并增大呼吸容积,在采用不同的通气方式时,因PeeP值存在差异性,导致呼吸系统在顺应上存在一定差别[8]。行开放式通气时,吸痰时因机械通气会中断,PeeP的值降至0,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会受到明显影响,即Cst会出现相应变化;此时,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9];而在采用封闭式方式通气时,因吸痰时不会中断通气,因此PeeP可始终保证处于0值以上症状,可保证呼吸系统的良好顺应性,且呼吸动力学指标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10]。总之,通过对呼吸动力学指标情况的变化,并直接结合PeeP情况,可判断Cst的变化情况,并进而对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进行判断。

本文对37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即发现,20例采用封闭方式通气(研究组)的患者,吸痰前后应不会中断机械通气,患者的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Cst变化不明显。而另外17例采用开放式通气(对照组)的患者,吸痰前后因机械通气会中断,患者的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Cst均会出现较明显的波动,对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行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CS方式吸痰对急性呼衰患者呼吸系统的良好顺应性影响相对更小,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佩玲.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955-1956.

[2]刘桂香.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820-1821.

[3]叶海琳,梁月新,华小琴.机械通气患者87例吸痰护理体会[J].内科,2013,5(1):99.

[4]孙群,王学湘.不同气道排痰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90.

[5]朱静,朱芹.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1,12(4):521-522.

[6]金明月,杨华.老年患者行机械通气吸痰方式的选择[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9(14):75-76.

[7]高岩,赵庆华,刘雪琴,等.肺部物理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5(8):116-117.

[8]任璐璐.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及相关力学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9]郑海宁,刘林飞.浅论封闭式和开放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道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4(2):41-42.

[10]张巧妮.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13-07-08) (本文编辑:欧丽)

1.3 吸痰方法

1.3.1 研究组 采用CS方式吸痰;吸痰时导管不与呼吸机相脱离,吸痰时左手位于负压吸引与吸痰管交接处,使用拇指对吸引阀进行控制;同时,使用右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中,直至适宜的深度后停止,以超出导管前端1 cm或以下长度为宜;将吸引阀的开关打开,并行负压吸痰,持续性抽吸12 s左右后将吸痰管退出,关闭吸引阀,并使用冲洗液对管腔进行彻底清洗[1-2]。

1.3.2 对照组 采用OS方式吸痰;吸痰时导管脱离呼吸机;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合适的深度后,同CS方式吸痰插管深度,行负压吸痰持续10 s左右后,一边继续吸痰一边用旋转方式将吸痰管退出,并将呼吸机重新连接[3]。

1.4 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后3 min的呼吸动力学情况进行监测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包括:SpO2(血氧饱和度)、RR(呼吸频率)、Pplat(气道平台压)、Ppeak(气道峰压)以及Vt(潮气量)。(2)计算并对比两组吸痰前与吸痰后3 min Cst的变化情况。Cst即容积与压力变化的比值,即Cst值为Vt、Pplat相比值与PeeP(呼吸末正压)的差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吸痰前后呼吸动力学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吸痰前在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3 min,研究组在以上各指标上较吸痰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前后以上各指标均出现较大的变化,SpO2出现较明显降低,另外几项指标均出现较明显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吸痰前后Cst变化情况 吸痰前两组Cst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吸痰前后Cst变化情况(x±s) mL/cm H2O

组别 吸痰前 吸痰后3 min

研究组(n=20) 51.14±34.26 52.63±36.17

对照组(n=17) 51.03±34.12 56.24±37.82

3 讨论

急性呼衰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高危疾病,发病后一般通过机械通气方式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在行机械通气中,能否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正常人体的呼吸道可通过黏液纤毛的运作将呼吸道的异物及时予以清理,但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因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导致正常的纤毛作用机理被破坏,一般需要通过吸痰方式可保证患者机械通气中良好的呼吸情况,有效防止患者因呼吸受阻发生死亡[4-5]。临床主要有两种吸痰方式,即开放式和封闭式吸痰,主要通过负压式抽吸方式,促使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能及时吸出,以保证患者呼吸系统良好的弹性特征,防止患者正常呼吸受阻[6]。

对不同吸痰方式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利于临床选用相对更合理的吸痰方式,以保证更理想的治疗效果。Cst是对呼吸系统弹性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主要指压力单位变化引起的容积改变情况,机械通气中Cst值会出现一定变化,变化明显者可下降达50 mL/cm H2O[7];而Cst的变化则一般通过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相关指标主要包括SpO2、RR、Pplat、Ppeak以及Vt等,而其中与Cst变化具有直接性关系的指标主要有Pplat、Vt以及PeeP。机械通气中为保证肺泡处于不萎陷状态,以保证呼吸系统良好的顺应性,一般通过PeeP进行维持,以减少肺内部的分流,并增大呼吸容积,在采用不同的通气方式时,因PeeP值存在差异性,导致呼吸系统在顺应上存在一定差别[8]。行开放式通气时,吸痰时因机械通气会中断,PeeP的值降至0,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会受到明显影响,即Cst会出现相应变化;此时,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9];而在采用封闭式方式通气时,因吸痰时不会中断通气,因此PeeP可始终保证处于0值以上症状,可保证呼吸系统的良好顺应性,且呼吸动力学指标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10]。总之,通过对呼吸动力学指标情况的变化,并直接结合PeeP情况,可判断Cst的变化情况,并进而对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进行判断。

本文对37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即发现,20例采用封闭方式通气(研究组)的患者,吸痰前后应不会中断机械通气,患者的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Cst变化不明显。而另外17例采用开放式通气(对照组)的患者,吸痰前后因机械通气会中断,患者的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Cst均会出现较明显的波动,对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行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CS方式吸痰对急性呼衰患者呼吸系统的良好顺应性影响相对更小,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佩玲.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955-1956.

[2]刘桂香.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820-1821.

[3]叶海琳,梁月新,华小琴.机械通气患者87例吸痰护理体会[J].内科,2013,5(1):99.

[4]孙群,王学湘.不同气道排痰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90.

[5]朱静,朱芹.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1,12(4):521-522.

[6]金明月,杨华.老年患者行机械通气吸痰方式的选择[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9(14):75-76.

[7]高岩,赵庆华,刘雪琴,等.肺部物理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5(8):116-117.

[8]任璐璐.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及相关力学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9]郑海宁,刘林飞.浅论封闭式和开放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道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4(2):41-42.

[10]张巧妮.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13-07-08) (本文编辑:欧丽)

1.3 吸痰方法

1.3.1 研究组 采用CS方式吸痰;吸痰时导管不与呼吸机相脱离,吸痰时左手位于负压吸引与吸痰管交接处,使用拇指对吸引阀进行控制;同时,使用右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中,直至适宜的深度后停止,以超出导管前端1 cm或以下长度为宜;将吸引阀的开关打开,并行负压吸痰,持续性抽吸12 s左右后将吸痰管退出,关闭吸引阀,并使用冲洗液对管腔进行彻底清洗[1-2]。

1.3.2 对照组 采用OS方式吸痰;吸痰时导管脱离呼吸机;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合适的深度后,同CS方式吸痰插管深度,行负压吸痰持续10 s左右后,一边继续吸痰一边用旋转方式将吸痰管退出,并将呼吸机重新连接[3]。

1.4 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与吸痰后3 min的呼吸动力学情况进行监测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包括:SpO2(血氧饱和度)、RR(呼吸频率)、Pplat(气道平台压)、Ppeak(气道峰压)以及Vt(潮气量)。(2)计算并对比两组吸痰前与吸痰后3 min Cst的变化情况。Cst即容积与压力变化的比值,即Cst值为Vt、Pplat相比值与PeeP(呼吸末正压)的差值。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吸痰前后呼吸动力学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吸痰前在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3 min,研究组在以上各指标上较吸痰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前后以上各指标均出现较大的变化,SpO2出现较明显降低,另外几项指标均出现较明显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吸痰前后Cst变化情况 吸痰前两组Cst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吸痰前后Cst变化情况(x±s) mL/cm H2O

组别 吸痰前 吸痰后3 min

研究组(n=20) 51.14±34.26 52.63±36.17

对照组(n=17) 51.03±34.12 56.24±37.82

3 讨论

急性呼衰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高危疾病,发病后一般通过机械通气方式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在行机械通气中,能否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正常人体的呼吸道可通过黏液纤毛的运作将呼吸道的异物及时予以清理,但在进行机械通气时,因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导致正常的纤毛作用机理被破坏,一般需要通过吸痰方式可保证患者机械通气中良好的呼吸情况,有效防止患者因呼吸受阻发生死亡[4-5]。临床主要有两种吸痰方式,即开放式和封闭式吸痰,主要通过负压式抽吸方式,促使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能及时吸出,以保证患者呼吸系统良好的弹性特征,防止患者正常呼吸受阻[6]。

对不同吸痰方式对患者呼吸系统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利于临床选用相对更合理的吸痰方式,以保证更理想的治疗效果。Cst是对呼吸系统弹性情况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主要指压力单位变化引起的容积改变情况,机械通气中Cst值会出现一定变化,变化明显者可下降达50 mL/cm H2O[7];而Cst的变化则一般通过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表现出来,相关指标主要包括SpO2、RR、Pplat、Ppeak以及Vt等,而其中与Cst变化具有直接性关系的指标主要有Pplat、Vt以及PeeP。机械通气中为保证肺泡处于不萎陷状态,以保证呼吸系统良好的顺应性,一般通过PeeP进行维持,以减少肺内部的分流,并增大呼吸容积,在采用不同的通气方式时,因PeeP值存在差异性,导致呼吸系统在顺应上存在一定差别[8]。行开放式通气时,吸痰时因机械通气会中断,PeeP的值降至0,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会受到明显影响,即Cst会出现相应变化;此时,患者的呼吸动力学相关指标一般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9];而在采用封闭式方式通气时,因吸痰时不会中断通气,因此PeeP可始终保证处于0值以上症状,可保证呼吸系统的良好顺应性,且呼吸动力学指标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10]。总之,通过对呼吸动力学指标情况的变化,并直接结合PeeP情况,可判断Cst的变化情况,并进而对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进行判断。

本文对37例患者的临床研究即发现,20例采用封闭方式通气(研究组)的患者,吸痰前后应不会中断机械通气,患者的SpO2、RR、Pplat、Ppeak以及Vt几项呼吸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且Cst变化不明显。而另外17例采用开放式通气(对照组)的患者,吸痰前后因机械通气会中断,患者的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Cst均会出现较明显的波动,对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行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CS方式吸痰对急性呼衰患者呼吸系统的良好顺应性影响相对更小,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佩玲.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955-1956.

[2]刘桂香.不同吸痰方式对肺不张患者呼吸循环参数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9):1820-1821.

[3]叶海琳,梁月新,华小琴.机械通气患者87例吸痰护理体会[J].内科,2013,5(1):99.

[4]孙群,王学湘.不同气道排痰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90.

[5]朱静,朱芹.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1,12(4):521-522.

[6]金明月,杨华.老年患者行机械通气吸痰方式的选择[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9(14):75-76.

[7]高岩,赵庆华,刘雪琴,等.肺部物理治疗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5(8):116-117.

[8]任璐璐.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及相关力学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9]郑海宁,刘林飞.浅论封闭式和开放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道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1,4(2):41-42.

[10]张巧妮.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两种吸痰深度的效果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

(收稿日期:2013-07-08) (本文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