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隆重葬礼送沙龙
2014-01-13
●本报驻英国、以色列、德国、加拿大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王水平 青 木 陶短房 ● 陈一 汪析 柳玉鹏图片说明: 1月12日,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议会广场,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向沙龙的灵柩献花圈。 如果当年沙龙没有倒下,今天的人们会看到怎样的中东?随着昏迷8年的以色列前总理沙龙11日离世,这种对历史的感性假设从约旦河传到地中海,从特拉维夫传到各大国际媒体的演播室中。当爱他的人为“英雄辞世”心痛、恨他的人欢呼世界送走了“屠夫”,多数分析家倾向于相信,如果沙龙能在以色列主政至今,折磨世界数十年的巴以和平进程或已成功。昨天,数千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瞻仰沙龙遗容,以政府和军方今日将分别举行葬礼,告别这位参与过以色列所有战争的开国者。但与去年全球政要挤到南非送别曼德拉比,参加沙龙葬礼的外国元首少了很多,似乎在印证他毁誉参半的一生。12日,国际上也出现了这样的声音:中东地缘政治历来靠强人引领,巴以和平更需双方都能找出敢做决定的英雄,但中东正送走最后一个时代强人——阿里埃勒·沙龙。以色列人告别沙龙沙龙死讯传出时正值犹太教安息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连夜召集部长级会议讨论沙龙“后事”。政府最终决定,12日将沙龙遗体送往耶路撒冷的议会广场,供民众在当日12时至18时凭吊。13日早9时,政府为沙龙举行正式葬礼。《耶路撒冷邮报》称,美国副总统拜登将率团出席沙龙葬礼,其他出席葬礼的国际政要或前政要包括俄外长拉夫罗夫、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捷克总理鲁斯诺克等。以《国土报》说,曾与沙龙交往多年的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以“需要照顾年迈母亲和妻子”为由不出席沙龙葬礼。俄塔社12日晚则称,俄杜马主席纳雷什金将出席葬礼,拉夫罗夫是否赴以尚未确定。12日,在特拉维夫采访的《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看到,《耶路撒冷邮报》等多家以色列大报都在头版刊登沙龙去世的消息,一些以色列报纸在头版发布讣告,并对沙龙家人表示慰问。据报道,13日上午葬礼结束后,军方将护送沙龙遗体到他位于以色列南部内盖夫的家族农场下葬,他将被安葬在其2000年去世的夫人身边。护送沙龙棺木的车队途经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时,军方还将单独为他举行告别仪式。《国土报》称,12日前往广场送别沙龙的民众多达数千人,政府为此禁止民众乘私人交通赶往沙龙棺木停放地,并安排免费摆渡车接送送别人群。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对沙龙一生的两极化评论充斥国际舆论场。伊朗半官方的法尔斯通讯社用“屠夫的故事结束了”形容沙龙之死。当日,哈马斯在加沙庆祝“屠夫暴毙”,法塔赫则遗憾“毒死阿拉法特”的沙龙没有上国际法庭。约旦“大门”网称,“人们将记住沙龙是名嗜血的战争罪犯、阿拉伯世界头号公敌”,阿拉伯人含泪庆祝沙龙之死不仅是因他参与过以色列建国后所有战争,更因为他“双手沾满巴勒斯坦人的鲜血”,比如1953年他率领部队袭击约旦河西岸小村凯比亚,杀死69名平民。而他一生最大的污点是1982年的“贝鲁特屠杀”,当时有数百名(有说法称数千人)巴勒斯坦难民被黎巴嫩基督教武装屠杀,时任以色列防长的沙龙被认定是策划者,并因此被免职。“人权观察”组织中东部主任维斯顿说,“沙龙还没来得及接受正义的审判”,“这是耻辱”。“他不是战争狂人,他只是总把以色列利益放在首位”,以色列《新消息报》12日以此为题的文章为沙龙“正名”。文章说,沙龙一生都在关心以色列的生存,并且言出必行,这是沙龙留给以色列的重要遗产。他一生最大的成功是1973年“赎罪日战争”时指挥以军跨越苏伊士运河,用胜利逼迫埃及停战。而他一生最大的失败是挑起了第一次黎以战争,造成双方无谓伤亡。法新社说,沙龙从不妥协的行事方式为他同时激起爱与恨,在不同人眼中,他是军事英雄,是现实主义政客,也是嗜血罪犯。美国政治新闻网说,面对沙龙的一生,(上接第一版) 人们很难评价。奥巴马对他的死“表达我们深切的哀悼”,称赞他“将一生奉献给以色列”,却没提及他一生中任何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文章称,从外交上来说,奥巴马对沙龙的称颂词显得过于简短。上个月曼德拉去世时,人们很容易就说出很多赞扬他的话,但沙龙完全不同,而且当奥巴马表态时,美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有很多重要观众在盯着他的言语和行动。中东送走“最后的强人”2005年,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突然宣布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出以色列定居点,数千以色列人被迫“无家可归”。沙龙自此从外人眼中“战场上无情的推土机”变为“现实主义政客”。俄罗斯电视台称,沙龙2004年曾说,“我一生参与过以色列所有战争,清楚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无法在这一地区生存……但我也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到,只挥舞刀剑无法解决这片土地上的问题”。文章说,因为沙龙的上述变化,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相信,如果沙龙没有中风,以色列继续从占领领土上撤出定居点,也许早已换来巴以和平。“假如沙龙没有倒下”,12日提出这一历史假设的媒体不止俄罗斯电视台一家。美国《野兽日报》说,从8年前沙龙中风昏迷起,中东已进入“后沙龙时代”。他昏迷7个月后,哈马斯就占领了加沙地带,黎巴嫩真主党也袭扰以色列北部,最终引爆第二次黎以战争。如果沙龙还在,哈马斯和真主党也许不会妄动,因为阿拉伯人不仅恨沙龙,也怕沙龙。文章还说,如果沙龙一直执政至今,他或许会反对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反对美国支持埃及穆兄会,对伊朗发展核武器也不会像他的继任者奥尔默特和内塔尼亚胡这样克制。文章称,人们常说中东地缘政治由强人主导,而沙龙是中东最后一个强人。放眼望向今日中东诸位地缘政治玩家,奥巴马是无能的轻量级人物、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不足人惧,阿拉伯领导人则非弱即老,真正填补中东权力真空的是伊朗。法新社说,沙龙死后,佩雷斯成了以色列唯一还活着的开国元勋。从各国媒体反应看,不少人对失去强人的以色列感到担忧。以色列《国土报》在12日社论中说,沙龙纵有许多缺点,但如果没有他,以色列的处境必然更差。文章说,沙龙在时,他意识到武力的局限性,清楚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至关重要,敢于在领土问题上做出重大决策并且不会被愤怒的定居者吓住。但在他离开后,奥尔默特开启了完全不必要的黎以战争,内塔尼亚胡搞坏了与美国的关系,以色列已不再有像样的领导人。奥地利《新闻报》说,缺少了沙龙,以色列的未来可能更加迷茫,当下美国和欧洲都敦促以色列放弃一味强硬对待巴勒斯坦的政策,以色列内部政局也不稳定,未来的道路还要看以色列如何选择。“阿拉伯人在线”说,沙龙死后,以色列的日子有可能更加难过。和平之路,谁主沉浮?上周末,当美国《纽约时报》感慨“政治生涯有如摩天轮”的沙龙原本有机会创造巴以和平,英国《经济学家》忙着回忆沙龙的办公桌上曾经总放着一台立体声音响用来收听小提琴曲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对以色列的最新表态听上去有些像是怒吼。阿巴斯上周六在拉马拉表示,巴勒斯坦绝不会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国家,“如果东耶路撒冷不能成为巴勒斯坦国的首都,我们和以色列之间绝不会有和平”。伊朗PRESS TV说,媒体在阿巴斯强硬表态前日传出消息,特拉维夫计划在东耶路撒冷犹太人定居点增设1400套(有说法称1800套)住房,而当下的国际形势是,美国国务卿克里正极力推动他的新中东和平进程。《国土报》评论员列维说,在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长达数十年的纠葛中,犹太人定居点始终是双方和平的阻碍。沙龙本人是犹太人定居点的创立者,积极推动过这一政策,但晚年时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决定撤出加沙地带。列维说,目前有大约50万以色列人居住在定居点内,没有哪名以色列领导人敢做出让这些人搬家的决定,所以定居点未来依旧会阻碍和平进程。“为什么沙龙重要?”英国《每日电讯报》以此为题说,因为沙龙是以色列第一名努力克服这个国家最大难题的右翼总理。文章说,以色列一直试图统治从约旦河到地中海的所有土地,但这样做道德吗?更大的问题是,沙龙意识到阿拉伯人的生育率高于犹太人,如果继续攫取土地,最终以色列将不得不在成为一个犹太国家还是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民主国家中选择,为此,他必须选择牺牲土地换取以色列继续做“犹太民主国家”。美国《外交政策》说,巴以若想真正和平,双方都需有一个有意愿也有能力做重大决定的英雄领袖。可惜,沙龙死后,愿这么做的领导人已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