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历史与发展
2014-01-13王俊友杜鹃朱
王俊友杜 鹃朱 良
(1.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54; 2.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9; 3.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历史与发展
王俊友1杜 鹃2朱 良3
(1. 中国地图出版社, 北京 100054; 2.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9; 3. 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一、建国前的中国教学地图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图的国家之一,远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地图。但是中国教学地图册的起步较晚。建国前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发展时期主要是指清末和民国时期,包括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动荡不安、战乱连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很艰难的境地。1903年(清光绪29年)出版了由邹代钧主编的《中外舆地全图》,此地图集是作为“大学堂审定中等课本”,由1806年成立的“武汉舆地学会”出版的,它是中国公开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教学)地图集。和世界上第一本教学地图集——1658年编制的《世界图解》相比,晚了245年。
上海是中国近代时期地图出版最发达的中心。1897年成立商务印书馆,编写教材和出版地图,并建立舆地部专司编制地图。清末民初时期,该馆先后出版四种精品地图集,被流传俗称“四大件”——《大清帝国全图》(1905年)、《世界新舆图》(1909年)、《中国新舆图》(1910年)、《中华民国新区域图》(1915年)。中国最早开设的学校地理课是1899年(清光绪25年)由张相文在上海南洋公学开课。这些精品地图集为中国的地理教学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4年4月中国出版发行了《中华民国新地图》,后人称之为“申报地图”,这是中国地图发展史的一部空前巨制。此地图集是《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为纪念《申报》创刊60周年的聚会上接受著名学者丁文江的建议——编制一部全国性地图集而发起的,图集的编纂工作由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共同负责,具体的编制工作由曾世英领导的一个10余人的工作小组承担,历时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才完成。《中华民国新地图》为8开精装本,包括总图7幅,分区图44幅,重要城市图2幅及地名索引等内容。该图集表示方法科学、先进,可为教学、参考两用,在科学性和资料性方面,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巨作,是此后编制各种地图的范本。
中国教学地图集的发展离不开地图界的前辈们,如果说邹代钧老先生开创了中国教学地图集的先河,那么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等著名学者则为中国教学地图集发展的奠基人。除上述地图集外,新中国成立前还有以下几本地图集:
表1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图集
二、建国后中国中学地图册的发展
建国后至今,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这几十年间不断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基础教育的改革伴随着中小学教材的发展、变化、革新,而中学地图册也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与地理课本风雨同舟,共同谱写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篇章。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研究所的副编审左伟老师把建国后50余年来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过程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其实也是中国中学地图册发展的三个阶段。
1.初中地图册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7年:一套课本一套地图册阶段。这个时期可再细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后到文革前,第二阶段为文革后至八十年代后期。
1949~1954年,配合各级学校用的地理教学地图,由私营地图出版单位和国营新华地图社编绘出版,大多是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修订再版。在建国初期(1953~1957年),中国的中学地理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比较大,无论是地理课程的设置还是地图册的编制,都深受其影响。例如1963年由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地理图册》,这是一本地理教学参考图集,有普通地图和经济地图两种类型,图册的地图类型和图册的编制都渗透着前苏联的影子。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劫难,全国的教育都遭到破坏,中国的中小学地理教育几乎停顿,与世界较高水平的中学地理教育差距更大了。
表2 建国后到文革前的中学地图册
文革过后,中国的中学地理课程恢复,中学地图册也有所改进,但是品种单一,更新速度慢,处于一个缓慢的发展阶段。1978年12月出版的中学用《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一直随课本发行,截止到1987年,已经出版14次。这个时期的地图册的特点是:开本较小(32开),印色少(4~6色),没有图框,不留白边,附有大量自然和经济专题图(比例尺较小)。图册中图像种类较单一,地图类型基本是普通地理图,中国部分附有部分画片。
表3 文革后至80年代后期的初中地图册
1988年至1999年,第一轮、第二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阶段。这是中国基础地理教育发展的时期,国家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贯彻“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方针,涌现出了各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而与各版本地理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地图册也不断涌现,且不同风格,可谓是百花齐放,从此打破了一套地理课本,一套地图册的旧有格局。这个时期的地图册同过去出版的教学地图册相比,其特点主要是:版本种类多,且大小开本并存;地图册四色印刷,采用出血式版面;内容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导;图像种类增多,主要有地图、图标、模式图、照片和画片;图册的整体结构采用与课本一致的块状结构,与课本在章节上配合紧密。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方案规划方案》,当时中学地理课本的主要版本有:
表4 1988年至1999年的初中地理课本版本
2000年以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改革阶段。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开启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时代。在这样背景条件下,中国教学地图集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多种多样的初中地理教材,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图集应运而生。仅中国地图出版社就出版了中图版、人教版、鲁教版、五四制版、沪教版等多个版本教材的初中地图册。这时期的教学地图册与大纲版的地图册相比,其特点主要是在保证其教学性的同时,知识性和实用性也能得到加强。图册中纯地图有所减少,地图的表现形式新颖、趣味性增强,且图幅增大;图册中其它形式的图像类型数量增多,且富于变化,例如各种类型示意图、统计图、图像等,图册还根据内容适当增加了文字说明,这不仅吸引了学生更有兴趣和愿望阅读地图册,而且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地图册;图册的内容全面渗透地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对图册内容进行多方向的完善、补充和延伸。
2.高中地图册的发展概况
中国的高中地图册和初中地图册相比,起步要晚很多,而且种类也较初中图册单一。高中图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下面简要介绍中国高中地图册的发展过程。
表5 中国初中地图册和高中地图册发展对比
在第一阶段,没有专门供高中学生使用的地图册。1951年世界舆地社出版的《新世界地图》供高中、专科用,该图集全部为地图,包括世界、分洲、地区和国家图。这一时期高中地图册的发展处于空白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使用地理挂图,而高中学生则主要使用初中的地理图册。在建国后到1982年期间,高中地理课程以及高中地理课本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高中地理图册的发展相对于地理教科书则体现出明显的滞后。中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曾两次缺失,一次是在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中,高中地理课程被砍掉,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至1982年间,中国高中地理课程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1982年中国重新开设了地理课以后的几年间,高中地理图册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上,对高中教育关注力度较小。而且高考刚刚恢复,非常缺乏专业的地理人才,高中地理教学的师资缺乏,更加缺乏专业的地图制图人才。
第二阶段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高中地图册逐渐发展起来。1988年由陆漱芬主编、测绘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图册》和由刘明光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地图册》可以说是中国最早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出版的地图册。前者属于区域性教材,主要服务于江苏省;后者则面向全国广大地区,并在89年由16开本改版成32开本,这本地图册是后来中国高中地图册不断改善的参照本。1994年,这本地图册改版为上下册。
第三阶段是中国高中地图册快速发展的时期。地图册的版本随着高中地理课本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更替,中国地图出版社也不再唱出版高中地图册的“独角戏”,其他的出版社也开始出版高中地图册,例如星球出版社在2000年原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修订后,出版了与大纲修订版地理教材配套的《高中地理图册》,从此打破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对于中学地图册的“垄断”地位。在这个阶段,高中地理图册在版面设计、内容的表达形式、印刷等各方面都有很大改进。
表6 高中地图册一览表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学地图册经历了一个长久的发展过程,并在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进步。目前,中国的教学地图册在内容上更加完善,除了传统表示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图(地形、气候、植被)外,人文专题图的比重得到加强,尤其是反映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反映当代地理重大问题内容的地图。随着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和进步,图册的图像种类也越来越多姿多彩。地图作为地图册的主体,其主体地位却随着图册其它图像种类的增加有所下降,地图的数量因其他图像类型增加有所减少。
[1] 吴忠性,廖克.三十年来中国地图制图学的发展[J].测绘学报,1981(1).
[2] 陈潮.地图界大会师的历史意义——为社庆50周年而作,中国地图出版社50年社庆纪念文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3] 王近仁.繁荣中国的教学地图事业[J].江苏测绘,1994(2).
[4] 左伟.中国教学地图的发展创新与地理课程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