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地理综合题解答角度和要点的方法例谈
2014-01-13张文军
张文军
(浙江省春晖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53)
把握地理综合题解答角度和要点的方法例谈
张文军
(浙江省春晖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53)
在地理考试中,考生在选择题方面的失分往往是硬伤——会则得分,不会则失分;相对而言,综合题方面的失分则大多是软伤——会而未必得分。面对地理综合题,考生若在审题方面出现偏差,在答案组织方面又不够科学合理,其得分情况很有可能是“惨不忍睹”,甚至“全军覆没”。因而在平时复习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题解答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选取好答题角度,确定好答题要点是地理综合题拿下高分的保证。
所谓答题角度,指的是学生为完成正确答题所持有的观点或宏观思维方向;所谓答题要点,即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细化的主要内容。学生解答地理综合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角度,然后产生具体的要点。如果角度错误,要点再怎么完整也是徒劳;当然,如果角度正确,而要点设置不当,也会导致失分。因而两者对于答题准确率的提高都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理解运用。
在一次高三复习课中,笔者布置了一道质量不错的综合题进行课堂训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了地理综合题的答题角度和要点,感觉效果不错。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所示区域为世界著名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其中A国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生产和出口国。该发展中国家棉花价格相对低廉,招商引资政策优惠,近年来我国一些纺织企业陆续在该国投资建厂。
图1
(1)分析图示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及成因。(10分)
(2)分析我国纺织工业在A国投资建厂的原因。(10分)
(3)你认为图示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棉花种植?请说明理由。(6分)
【评析】从学生的自我批阅情况看,得分情况为第(1)题约6分,第(2)题约7分,第(3)题约4分,合计总得分约17分,难度系数为0.65。
具体分析各小题,第(1)题,学生大多能考虑到气候的降水和气温两个角度,但比较简单地写了“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两个要点,对气温的日较差没有涉及。有的甚至只写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强”。教师引导学生,既然已经想到了这一角度,就应该挖掘大陆性强的具体表现。至于成因,除少数学生忘记回答外,多数学生也仅写出海陆位置方面的成因,没能写出地形对水汽的阻挡作用。【参考答案】特征:冬冷夏热(2分);降水稀少(2分);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2分)。成因:地处大陆腹地,远离海洋(2分);东南部高原、山地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太平洋湿润水汽的深入(2分)。
第(2)题,学生大多能根据材料正确写出原料、交通、政策等三个方面的要点。由于本小题满分为10分,一般要求学生写出五个要点,因此学生胡乱编造了相关度不大的要点,比如技术、地价等。学生有效要点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对纺织工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把握不准,对相关要点——原料、劳动力、交通、政策等考虑不全;原因之二是每一个要点的因果关系没有写清楚,或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参考答案】为著名长绒棉生产和出口国,原料充足(2分);棉花价格相对低廉,生产成本低(2分);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2分);靠近我国西北地区,交通便利(2分);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吸引外来投资(2分)。
第(3)题,学生选“不应该”的占大多数,但在理由方面仅写出了大量种植棉花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缺乏对中亚地区最主要特征——干旱或水资源短缺的判断。【参考答案】不应该:干旱地区大量截流灌溉,会导致本地区水资源更为紧张(2分);加剧本区干旱,引起土地沙化(2分)、土壤盐碱化(2分)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应该: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棉花种植(2分);河流灌溉水源充足(2分);发展棉花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收入(2分)。
试题解析讲完之后,笔者让每位学生对每小题的答题角度和要点进行自我归纳,并提供了相关试题进行巩固训练,最后师生共同整理出有效把握地理综合题解答角度和要点的一些方法。
一、掌握常规方法,奠定答题基础
地理综合题可分成各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常规的答题角度和要点。比如对特征描述型综合题,答题角度往往立足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具体如自然方面中的地形特征,可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地势和海岸线状况等要点进行描述。对于气候特征,往往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入手,气温则回答总体高低状况、年较差和日较差三方面要点的内容,降水则包括总量、季节分配等具体的要点。又如辨析评价型的综合题,一般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考虑,这两个角度又需要兼顾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然后逐一寻找可答的要点。再如观点方案类综合题,一般要求学生首先选取某一个观点或方案,即明确方向,然后从相应题干中的图文材料中提取正确的、充足的论据佐证(要点)。
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地理综合题的限时训练,严格批阅,从紧采分,反馈及时,强化巩固,让学生养成必备的答题方法和习惯,从而奠定答好综合题的基础。
二、关注特殊思维,提炼科学方法
当然,并非所有综合题均能按照上述常规方法进行解答,近年来的高考考查学生对地理特殊规律和现象的试题有所增多,学生不能照搬固有方法,必须灵活应变,进行变向思维,以确保得高分。目前高考地理综合题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发生变化,学生把握角度和要点的策略也要相应调整。
1.从习惯性思维向逆向性思维转变
逆向性思维是一种背道常规现象,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比如河口地区一般形成三角洲,但考学生“刚果河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三角洲?”学生需要从三角洲的成因,即泥沙来源以及沉积条件两个角度入手逆向推断其无法形成三角洲的原因。类似的还有入海口地区一般会形成城市,为什么某河口处没有形成城市;沙丘一般形成于干旱地区,为什么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也会有规模较小的沙丘群。这些问题均可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角度选取和要点组织。
2.从思维的结果向思维的过程转变
目前考查地理事物和现象变化过程方面的综合题不断出现,比如冲积扇的形成过程,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某一地形区的形成过程,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等,这体现了地理学科“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的课程性质和功能,也反映出高考地理对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角度选取时,要进行分段考虑,即“最初——接着——最后”,然后在每个阶段考虑具体的文字表述,完善要点。
3.从常规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特别重视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地理特色的学科思维能力,尤其是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进而形成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的价值观的能力。2013年安徽卷“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一题非常典型。根据该题提供的部分文字材料“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而污染环境,农村新村缺乏等问题突出”,可确定答题角度从“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处理果渣”、“解决农村薪柴缺乏”等方面把握,然后完善各要点即可。
三、详细分析材料,寻找具体答案
地理综合题的特点之一是材料充分、材料有用。材料是答题的基础,图示材料中图名、图例等均可能成为答案要点的信息;文字材料中每句话一般都有指向意义。以下题为例说明。
【例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2为我国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C湖中的湟鱼是我国唯一高寒咸水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湟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产卵。近年来由于该流域地区人类活动,加上气候变化,入湖河水大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图2
(1)比较说明 A、B两地农业发展限制性自然条件的差异。
(2)分析C湖湟鱼数量减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示材料中有祁连山、沙漠、甘肃、青海等信息可知,A地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因此农业的限制性自然条件是水分不足;B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高,因而热量不足。第(2)题,从提供的文字材料中“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和“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联想推断,C湖湟鱼数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有“多年过度捕捞、水污染加剧”等要点;从“河口洄游”和“湖水减少”等文字中提炼出自然原因有“河流水量减少,湟鱼无法顺利洄游产卵,以及湖泊水量减少,盐度上升,鱼类生存环境变差”等要点。
四、研究设问结构,把握答题框架
解答地理综合题,需要研究设问的结构,尤其要研究其中的关键词,用以理解设问的指向,进而明确答题的角度,把握答题的框架。比如例2中第(1)题的设问中有“比较说明”一词,可先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然后再分析支持该结论的理由。由于“说明”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出”,二是“明理”,所以答题要点中既要有果,也要有因。该设问中还有“农业发展限制性自然条件”等关键词,因此答题角度限定得非常明确。再如例2中第(2)题的设问中有“原因”两字,答题角度就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去考虑。把握设问结构还需要理解到底有几问,有时通过设问中的连词或标点提示,比如例1中第(1)题设问中的“及”,第(3)题这问中的“?”,但有时设问中并不出现连词,而是出现组合型词语,学生要将其拆开分别解读,以确定好答题角度。如“茶叶加工厂布局的原因?”学生要分别分析“茶叶”、“加工”两个角度的影响因素。再如“如何防治石油污染?”学生则要求从“防”和“冶”两个角度进行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