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女人》之《井台打水》的演绎体会与感悟
2014-01-13查寅
查 寅
(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安庆 246003)
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剧的意象选择,既具象征意义,又细腻委婉,再辅以优美新颖的舞台动作,生动而深刻地演绎了一个女子的心灵和命运,极具审美价值。
韩再芬老师在《井台打水》演出中,嗓音甜美,散发着乡间泥土的芳香,飘溢着黄梅戏本土的风味,尤其是对黄梅戏女性那娇羞和泼辣的表演,更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在唱腔上,她凭着自己的嗓音条件和艺术悟性,不修饰,不做作,不卖弄,始终保持着以情带声和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天性。
我在表演本剧之前,细心揣摩了相关的戏剧情节和前辈的表演技巧,在《井台打水》的演出中,一个“盼“字,以前的韩再芬老师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小姑娘,但是这一次,她演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妇人。年老却依然神采飞扬,动作迟缓却又绝对不失端庄,给我一种很细腻的感觉。
初次演出,碰到头一个障碍是紧张,由精神紧张导致整个肌体紧张。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我表演所处的特殊环境和戏剧剧情。在不断体会中,经过实践的锻炼,对于当众表演的环境、气氛熟悉了、习惯了,建立起对自己表演的信心,我就能逐渐消除紧张感。总之,要相信我所扮演的角色,相信在舞台上发生的任何事情,相信这个剧情,相信所有的预设情节,要在短时间内“入戏”。
在我一遍又一遍欣赏这部韩再芬老师经典作品的时候,我首先关注的就是它的唱腔和音乐(包括念白),如果这些都还符合我对戏曲的审美,那么我会再接着寻找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具体的身段、动作或者表演,就是一种纯粹个人的直感。然后认真去考虑如何把戏表演的更好。
在本剧中,韩再芬老师把小姑娘的形象逐步推向了成熟,她不再天真烂漫,不再漫无边际的遐想,而是采用了自然质朴的唱腔表现出了心头的幽怨,整剧中,韩老师的表演,充分表现揭示出她们在等待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与痛苦、渴望与焦虑、坚守与动摇、生存与死亡的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
我认为在演出中,要以自己本色且自然的表演,真挚的贴近人物实际的感受,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呈现给舞台之下的广大观众。要尽力去体会女人在等待中欢笑,在委屈中求全,在期盼中缝合撕裂的心境,在残缺中求得圆满的感受。
无论唱、念、做、脸上都要有戏。要适合剧中人物的身份。要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感情,要把眼神、气口、声音紧密的结合起来。我的体会是,在悲喜交集的感情之中,还需要有一种惆怅的情绪。我认为体验是戏剧艺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演员塑造人物的重要法宝,没有体验,演员就无法得知剧中人物的心理,无法准确的表现角色的思想、性格,就无法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表现喜悦等待的过程所用的动作可以适当夸张些,加以强化,眼睛是笑眯眯的,笑得嘴角往上挑,充分显示少女既羞涩又喜悦的心情。“三看”是三个层次,第一看是看出对未来郎君的印象;第二看是看后心中满意,并且产生再看的迫切感;第三看看得非常称心如意。表现“三看”的动作虽然不多,但用的都是脖子和腰上的功夫。
韩再芬老师在这部戏中,每一台步、手势、念白、唱腔、眼神、身段,尽在传情达意之中。演绎得惟妙惟肖、催人泪下、揪人魂魄、心境难平。
从韩老师的演出中,我感觉手势动作是戏剧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简单的比拟手段,到复杂的身段技巧,按照角色需要,运用不同的手势,配合眼、身、步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在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节上,手的动势更是无声的语言。戏剧手势表演和身段是密切配合的。不管是动是静,是动中静,静中动,都要有好看的指花手势配合,才会使表演完整。
日日井台来打水, 只为在桥头迎你归。夜夜托梦会鹊桥,为什么,昨夜 晚鹊桥雾蒙蒙 远远望着那座桥冰冷冷的石头喂冷清清的桥喂……充分渲染出女人的心理冲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女人是软弱的,女人也是坚强的;女人是痴情的,女人也是执着的。尽管爱情的希望是那么渺茫,但她仍然不离不弃;尽管幸福的等待是那么漫长无望,但她仍然选择坚守。在演出中,如何表现出这一人物在此时喷发出的心中的坚持。好的表演技巧可以在一瞬间调动观众的情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之达到情惑的沸点,因而戏曲在状情方面可以达到强烈的真实效果。这些都需要我在表演中进一步深入的体会和感悟。
我认为,剧种固然有剧种的特色,但也不应拘泥。正如一位演员如果只会本色表演,不能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那是称不上好演员的。进入新时期的新一代黄梅戏演员,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方面注意对老一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优秀技艺的继承、吸取、另一方面又不囿旧规,勇于创新,继承了黄梅戏一贯的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独有的条件优势,在黄梅戏表演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当代黄梅戏舞台光彩夺目、绚丽多姿,呈现出多元化的表演趋向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