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裂缝特性
2014-01-12贾晓峰
贾晓峰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ontinuous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简称CRCP)作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种形式,取消了横向接缝,并配置了钢筋网,整体承载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具有行车舒适性好[1-2],养护维修少等优点[3-4]。特别适合在特长公路隧道中应用。
本文通过对某13 km长的隧道内CRCP早期裂缝数量、宽度和间距的调查,得到隧道内CRCP早期开裂情况和裂缝发展规律,为隧道内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1 工程概述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应用在隧道特重交通方向,隧道进出口300 m范围内采用下层26 cm厚0.33%配筋率的连续配筋混凝土面板、上层10 cm沥青路面的复合式路面。除进出口段的CRCP厚28 cm,配筋率为0.67%,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为5.5 MPa。
2 裂缝数
对隧道内中间部分2.2 km的路面铺筑后进行10 d连续跟踪观测,记录每天出现的裂缝数及观测期内总数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7 d之后裂缝数趋于稳定,早期开裂基本结束,预计通车后,随着车辆荷载的增加,裂缝会迎来新一轮的开裂过程,这部分研究需待进一步进行。
表1 裂缝发展规律表 条
3 裂缝宽度
观测路段分两段进行施工,根据施工段落划分,分别进行了10 d时间的裂缝观测,统计数据如图1,由图1可知:
a)总体上裂缝宽度较小,0.2 mm以下的超过总裂缝数的65%,其中裂缝宽度为0.1 mm和0.2 mm的占总裂缝数的60.5%。
b)路段一长度大,早期施工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坍落度稍大,早期开裂严重,裂缝宽度小于0.2 mm的裂缝只有9条,占这段总数142条的6.3%,0.2 mm、0.25 mm、0.3 mm的数量较多,占总数的74.6%。
c)路段二较路段一短,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裂缝宽度大于0.25 mm的裂缝只有3条,占整个段落里147条的2.0%,其余主要集中在0.1 mm、0.15 mm和0.2 mm,占总数的95.9%。
图1 裂缝宽度分布
4 裂缝间距
裂缝间距是影响CRCP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多路面破坏与裂缝间距关系密切。美国长期性能试验路调查表明,冲断破坏发生在裂缝间距为0.3~0.6 m的密集裂缝处,与裂缝平均间距没有相关性,容易在宽裂缝处产生。所以研究CRCP裂缝分布不能单纯地用平均裂缝间距来评价,应重视窄间距和宽裂缝。为了准确评估裂缝间距特性,本文测定分析了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和平均间距,得到如表2数据。
表2 裂缝间距特征表 m
综合表2、表3可知:
a)裂缝平均间距为8.75 m,最大裂缝间距为84 m,而最小间距仅为0.5 m。落在设计要求的裂缝间距1.0~2.5 m区间内的裂缝仅占17%左右。
b)裂缝间距主要为2~8 m。路段一裂缝间距近似服从μ=5.8 m的正态分布,而路段二的这一值为3.2 m。
c)单从平均裂缝间距来看,从路段一可以明显地看到,两端450 m范围内,裂缝间距较中间600 m内的大;路段二也存在相同规律,两端间距大,中间间距小。
d)可以预见开放交通后由于车辆荷载的作用,裂缝数会增加,裂缝间距势必缩小。如若能在大间距中间产生新的裂缝,而不是小间距继续变小,使裂缝间距落在设计要求的合理区间内,会大大减小路面破坏的几率,提高路面寿命。如果1.0 m左右的裂缝间距进一步变小,这部分板块将成为整条路面的薄弱环节,路面极容易出现冲断病害。
5 结语
a)路面铺筑完成后,混凝土由于自身收缩开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裂缝数快速发展,2 d后增速变缓,7 d后趋于稳定,早期开裂基本结束。预计通车后,随着车辆荷载的增加,裂缝会迎来新一轮的开裂过程。
b)观测路段的裂缝形态多为垂直裂缝,出现少数倾斜裂缝和间断裂缝,并未出现“Y”形、弓形、折线裂缝。裂缝间距2~8 m的占总裂缝数的76.8%,裂缝宽度均较小,裂缝宽度略大的段落表现的裂缝间距也大,面板两个端部430 m范围内裂缝间距较中间部分略大。
c)平均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均没有达到设计范围内,较小的裂缝宽度可以满足要求,但较大的裂缝间距可能会存在隐患,考虑到隧道内温差较小的情况,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良性开裂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用性能和寿命将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作为隧道长寿命路面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