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系动员能力建设牵引国防动员创新发展
2014-01-12云南省军区参谋长曲新勇
云南省军区参谋长 曲新勇
以体系动员能力建设牵引国防动员创新发展
云南省军区参谋长 曲新勇
所谓体系动员能力,就是通过信息系统将动员体系诸要素、单元、子系统高度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发挥系统最佳效能的整体动员能力,其本质是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动员资源的信息处理为依托,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动员活动,将处于分散状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装备技术等战争潜力,快速转化为定向聚合的战争实力。较之传统动员,体系动员能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综合集成为手段,将各动员单元、动员要素联为一体的系统网络平台,实现动员潜力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潜力的增效作用。其在动员行动与作战行动衔接上体现为协调性,即能消除传统的动员与作战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距,保持动员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适时匹配;其在动员指令下达与传递上则表现为高度的精确性,即通过信息系统准确感知动员需求、科学生成动员方案,使供需对接更加精确;其在动员行动的执行上表现为智能化,即依托动员网络,合理选择与调用整个体系内处于“恰当”时空点的潜力资源,使动员保障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
一、谋求体系动员能力是现代国防动员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战争动员保障呈现的新趋势引领体系动员能力建设。信息化条件下,参战力量的广泛性、作战行动的多样性与联合性,决定了国防动员对象的广泛性、动员资源的全面性、动员领域的全域性,也决定了信息时代的战争动员,将不同于工业时代大规模的人、财、物等的单向动员及低层次的协同,而是追求对整个战争资源的高度集成,重视通过系统集成动员资源的最大潜能,形成战争保障力。同时,动员行动也随着战争制胜机理强调快速精准这一改变,表现为追求快速动员与精确动员,力求实现战争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动员不再强调物力资源在空间上的集中配置,而是注重根据作战需要,通过跨部门、跨领域,随机抽组资源,将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功能等合理搭配、快速“聚合”,实行精确保障,为体系作战能力提供更准确而快速的资源支撑。这种动员范围的拓展、动员方式的集成,以及动员内容的精准性、动员行动的时效性,要求动员能力必须向体系化方向发展:动员系统需要改变以谋求单元要素优势为主的动员方法,改变以预先计划为主的动员调控,实施诸要素整体联动、各领域高度集成的动员行动。
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体系动员能力作支撑。国防动员的本质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而军事变革发展目标决定着国防动员建设转型的方向。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构建作为我军战斗力建设的重点,牵引着国防和军队全方位的建设。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注重综合集成,强调整体制胜,通过信息网络把参战指挥系统与武器平台链接成一个整体,共享各类信息,共同感知各种态势,准确协调行动,同步遂行任务。其必然要求动员过程中要调动一切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实现各种资源模块的有机融合,形成与体系作战需求直接匹配的体系感知能力、体系调控能力、体系保障能力,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使各类资源模块的功能效应因体系化而倍增。因此,与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相适应,国防动员必须提升体系动员能力。
体系动员能力是现代战争动员发展的主流趋势。从世界近期几场局部战争来看,许多国家已对体系动员方式进行了实践,不仅满足了每一阶段的战争个性需求,而且避免了大规模、粗放型动员可能造成的浪费,提升了保障力。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广泛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全资产可视化管理系统”“物资再运可视系统”“新型战场分发系统”等,将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集成在一起,使指挥决策部门能够不间断跟踪和掌握物资动态情况,对动员保障的力量、地点和对象实行全程可视和可控,基本实现了动员保障的适时、适地和适量,彻底改变了1991年海湾战争大量物资和弹药积压浪费的情况。从美军此次动员实践可以看出,体系动员促进了物资存储、调用、对接方式的重大变革,呈现出整体化、体系化的特征,从而大大提升了动员时效性,更加符合现代战争对于动员保障的要求。
二、体系动员能力本质内涵对国防动员建设提出了系统要求
体系动员能力以信息网络为主体支撑,要求国防动员要素有机互联。体系动员能力在物质支撑上主要依赖信息技术:依靠灵敏的信息获取技术,实时、有效地了解战场信息、掌握战场态势,便于掌握作战力量变化情况,判明战场需求;依靠快速的信息传输技术,构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信息网络,快速、安全、可靠、准确地传输战场信息,沟通前线与后方,连接军队与地方,衔接军需与民用;依靠高效的信息存储技术,能够存储包括我情、民(社)情和敌情数据在内的海量信息,准确掌控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动态变化的各种战争潜力,为定下动员决心和组织实施动员活动提供依据。这就要求国防动员在潜力资源、动员机构、情报获取、指挥调控等要素上实现信息化,将军事需求、潜力分布、指控机构、行动力量通过网络连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平台,从而增强动员环境的透明度,确保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系统的整体通联,确保动员要素紧密联系、结构互补匹配。
体系动员能力以精确高效为价值取向,要求国防动员指挥快速智能。体系动员能力在供需对接上表现为精准高效,以实施“合理够用、准确可控”的精确保障为目标,力求以较小的资源投入取得较大的保障效果,提高动员效费比,谋求最大动员效益。也就是通过对战争规模大小、时间长短、对手作战能力强弱等诸多方面情况的科学分析,结合模拟系统进行推演,从而较准确地确定动员的内容、数量与方式,进而提高战争资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国防动员指挥更趋智能化:能快速、有效地分析作战需求,统计和核查战争潜力,实现从作战末梢到动员末梢之间的无缝链接,依据战争需求情况和战争潜力现状来科学配置、调动、输送和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辅助动员指挥员定下动员决心、拟定动员计划、分配动员任务和调动各种资源,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何时缺何时补,实施适时、适地、适量和适度的组织动员,达到动员对象、数量、时间与空间的精准,尽可能使战争对资源的需求与动员保障之间接近或达成一致。
体系动员能力以有机融合为前提条件,要求动员系统与作战系统有效对接。体系动员能力依托信息网络,加强了动员指挥节点之间的衔接,使了解需求—分析潜力—动员决策—动员实施—动员评估—动员修正的战争动员指挥流程不断优化,实现准确了解动员需求、全面掌握战争潜力、实时组织动员指挥、及时进行动员评估、快速修正动员行动,从而保证动员指挥的高效性,缩短动员保障与作战行动的时间差,使动员行动与作战行动有机融合,达到自适应、自协调、自同步的状态。这就要求国防动员系统必须着眼平时和战时两种状态,谋求与作战系统的有机融合。在平时建设上,必须建立既能覆盖相应动员领域,又能与作战指挥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融合平台,并按照明确的对接关系进行联训联演,保证战时能够进行对接保障;在战时保障上,则要求动员行动既要在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方面实现自身的高度协调化和综合化,更要在指挥控制、供需对接等方面实现与作战系统的一体化。
三、着眼体系动员能力建设推动国防动员能力生成模式转变
构建软硬结合的信息网络支撑平台,确保动员手段向信息化转变。一是构建全域覆盖的信息网络。依托地方政务网和军队信息网,利用已有动员信息网络建设成果,构建全域覆盖、平战结合、军地一体、纵向贯通、横向联接、层级清晰、要素齐全的国防动员信息网络,确保动员决策、执行、协调机构能实现通联,国防动员行动涵盖的所有参与要素实现通联,进而实现物理连接上的全域覆盖。二是搭建兼容可靠的指挥平台。采取信息加密、增设终端、物理切换等手段,建立军地兼容的一体化指挥平台,使其具备内联动员系统各级、各要素,外接作战指挥平台,具备指挥、训练、管理、教育、保障等多种功能,信息管理、辅助决策、信息查询、行动控制、综合保障等于一体的动员指挥平台,实现动员系统与作战系统、动员系统内部的互联互通。三是开发通用配套的应用软件。着眼通用性和标准化,基于指挥平台有重点地开发系列动员应用软件,重点建立动员潜力、方案计划、兵要地志、法规政策等数据库软件,发展信息查询、分析评估、指挥控制、辅助决策等应用软件,从而确保应用模块的拓展性和通用性,促进动员指挥平台功能不断完善优化。
构建梯次配置的集成可控动员力量,确保潜力资源向集约化转变。一是梯次配置潜力资源。着眼主要威胁和各方向可能发生的战争规模、形态及对应需求,从宏观上对动员潜力布局进行通盘考虑和整体规划,确保潜力资源布局呈现明显的梯次布局特征,从结构布局上保证体系化和反应灵敏,以适应各层级动员任务需要。二是实体与能力储备相结合。着眼动员体系反应快速,在物资动员上,将实物储备与生产技术、生产能力储备有机集合,完善重要物资依托交通要点配置、预留生产专线等应对措施;在人员动员上,动员编组向重点行业、高技术领域拓展,确保规模适度、组织严密的民兵预备役人员与可灵活征召的科技支前队伍相结合。三是实施模块化储备。对具有较高通用性的常用动员物资,按照多元化、小型化、模块化、多功能的要求,由国家制定统一系列标准,确保在实施跨区域动员等行动时,集约化模块可自由组合,保证动员潜力有更多选择性,以提升整体效能。四是强化潜力防护。把加强战场防护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在地方重点设施建设中落实防护需求,加大主要方向重要地区、重点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现代国防交通网络建设,完善配套通信防护工程和重要战略设施,确保主要动员力量能有效投入动员行动。
构建系统可靠的动员运行调控机制,确保平战转换向快捷化转变。一是完善指挥体制。进一步强化国动委的决策力和权威性,深入研究战时国防动员指挥编组模式,按照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原则,构建和完善网状扁平化的动员体制;按从各级办事机构向军兵种、行业系统、基层单位延伸的思路,建立完善覆盖广泛、关系顺畅、运作高效的指挥体制。二是增强调控手段。将国防动员指挥机构纳入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加强国防动员指挥员与作战指挥员的联系,实时了解作战需求,及时分析动员态势,加强体系作战需求与动员保障的互动协调,解决好信息技术与作战需求“握手”、军队和地方“携手”、国防动员队伍和现役部队“联手”的问题。三是细化预案体系。根据未来作战实际逐项对照,切实摸清各种行动、不同阶段的动员需求,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动员资源,采取自上而下、层层细化的办法,周密制定动员预案和保障计划,把职责细化到人,提高行动精确度。四是规范动员流程。将动员流程设计为事前监控、展开评估、方案修订、计划执行等阶段,以为行动提供规范指引,减少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缩短周期、保证流畅和有序。
构建灵敏高效的动员行动指挥体系,确保指挥控制向智能化转变。一是指挥一体化。通过系统集成,开发新型指挥控制系统,解决要素不全、领域不宽和功能有限问题,逐步实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与电子对抗等功能集成,实现动员指挥系统复合一体,从而提升处理能力和指挥效能。二是控制实时化。按照军地合力、综合集成思路,共同研发融机动指挥方舱、北斗卫星网、应急通信车、单兵指挥系统为一体的移动指挥网络,前伸指挥触角、拓展指挥领域,并搞好与固定指挥系统对接,努力实现无障碍组网、全时域管控,达成控制的适时化。三是决策辅助化。在统一技术标准下,研发人武、交战、装备、科技、信息、政治等各专业领域动员模块,利用专家决策和案例支持等方法,建立数据模型,提供辅助决策参考,从而为动员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
[1]戴凤秀.信息化国防动员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2]李春立.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许和震.作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4]陈勇、姚有志.面向信息化战争的军事理论创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5]陈维超.国防动员实战运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短 论
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应对暴恐袭击能力建设的五个要点
思南县人武部 蒋智胜 秦礼军
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应对暴恐袭击能力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必须下大力抓紧抓好。
一要编实应急力量。按照“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的思路,加大情报预警、应急救援、维稳处突等民兵专业应急队伍组建力度,尽可能把优秀退伍军人、专业较为对口、工作相对稳定、能够拉得出的人员编进来,打造一支“精干、可靠、管用”的队伍。针对本辖区可能发生的不同突发应急事件,以县(区)为单位,调整组建一支能够在第一时间拉得出、用得上、独立承担多样化任务的民兵应急分队骨干队伍,作为应对暴恐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
二要抓好训练演练。按照“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要求,突出抓好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内容的训练,提高国防动员力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适时组织应暴反恐演练,加强与地方应急、特勤、消防、公安等部门的联合应急指挥演练,重点演练军地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以了解和掌握遂行应急任务的特点、内容、程序、组织指挥和实施方法,提高组织指挥和快速应对能力。
三要完善行动预案。紧贴形势任务,联系驻地实际,认真修订完善处置暴恐突发事件预案,主要包括紧急集合、收拢疏散、紧急出动、支援配合活动等常用预案,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采取的行动梳理清楚,并按预案设置情况,建立完善应急指挥机制,明确遂行任务时兵力运用、机动路线、通信联络、协同方式和综合保障等。同时,指导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应急分队尽快熟悉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暴恐突发事件,能够依案从容应对。
四要落实战备制度。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命令,及时下发战备工作指示,建立应急指挥班子和值班分队,组织战备工作法规学习和技能培训,常态运行视频指挥、军用文电、短信平台和营区监控等信息服务,掌握突发情况的处置原则、内容、程序和要求,建立健全正规的战备秩序,密切关注辖区民情社情动态,每日不定时抽查战备值班情况,确保值班人员在职在位,遇有突发情况联得上、调得动、打得赢。
五要构建协作机制。加强与公安、安全、综治、维稳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定期互通情报,分析研判形势,协调解决矛盾,统一部署任务,确保遇有暴恐突发情况能快速实现指挥机制的平战转换。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情报信息员分布广、情况熟、反应快的优势,及时侦搜报告涉暴情报信息,为掌握社会动态、有效处置暴恐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