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未必生花

2014-01-12潘春华

政工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妙笔满地王安石

☉潘春华

提起写作,有人认为全靠作者的笔下生花。这话未必尽然。笔者想起明代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有一段苏东坡替王安石续菊花诗的故事,生动有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和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按苏东坡这位翰林学士的才学,够得上是满腹经纶,生花妙笔。可是全凭妙笔不一定生花。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王没在家,他在王的书房里发现了一首未做完的《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不以为然,心想宰相大人也会江郎才尽吗?一首诗未曾终韵,只题了两句就续不下去了,而且是胡乱题来。菊花开在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怎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谬!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替王安石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后,看见续诗,认为是对自己的嘲笑,心中不悦。继而一想,苏东坡很可能是不知道人世间还有落瓣的菊花。为了用事实教训苏东坡,次日上朝,王安石暗地里将此事告诉皇上,直接把苏东坡贬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苏东坡只以为王安石嫉恨他的才学。

光阴易逝,很快到了第二年的重阳节,又是菊花盛开之时。事有凑巧,正遇上连日大风,待到一天风息后,苏东坡邀友在后花园赏菊,展现在眼前的,正是王安石诗中描写的景象,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菊花。此情此景,惊得他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沉思良久,方才恍然大悟,由于自己见识短浅,去年把王安石菊花诗续错了,进而领悟到王安石把自己贬到黄州的用心所在。

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属实,但它值得从事写作的人们深思,写作并非全靠笔下生花。任何一件优秀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必然符合客观生活规律。作者只有熟悉和研究社会生活,并尊重客观生活规律,才有创作的源泉。同时,熟悉社会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所识所知,还必须不断地熟悉和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并探索其普遍的规律性,达到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否则,一叶遮目,难免会犯以局部代替全局甚至否定生活本质的错误。

苏东坡为什么认为所有菊花都是不落瓣的呢?显然,是因为他过去所看到的菊花没有落瓣,也没有对各种菊花的生长衰败规律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没有深入生活,不了解生活的全局及规律;其次是在逻辑思维上只作了简单枚举归纳法,这个方法是有局限性的,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

事实告诉我们,全凭妙笔能生花吗?非也。倘若胸中无生活,只凭笔生花,就连“翰林学士”也会闹笑话。老作家柳青说得好:“要想写作,就先生活”,“生活培养作家,生活改造作家,生活提高作家”。这话确有道理,一个作者只有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切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拜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才能妙笔生花,写出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和体现时代特征的动人文章。

猜你喜欢

妙笔满地王安石
洁白的“棉花”飘满地
立秋年过半 处暑满地黄
北陂杏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王安石的坏习惯
神来妙笔,骚坛绝唱——苏轼中秋词新赞
父亲的果园
执妙笔一支,绘心事一缕
初夏即事
槐花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