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员不爱退休
2014-01-12孙雅彬
文 _ 孙雅彬
唐朝官员不爱退休
文 _ 孙雅彬
白居易是个好干部,70岁时从刑部尚书的岗位上退休,踏踏实实领取国家发放的退休金,不叫苦不喊冤。
之所以按时退休,一来是遵守国家规定,二来是老白本来就看不惯一些高级干部到了退休年龄依旧赖在岗位上。他曾经写诗讽刺,“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短短40个字,将国家制度规定、官员实际行为和内心所想描述得清清楚楚。老白批判那些高级官员在岗位上熬到八九十岁,眼睛发花牙齿掉光,还在为名利、为子孙顽强拼搏着,一点都没有“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的意思。
领导干部退休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之所以敏感,显然不在于他们干了多少革命工作,很多干部不乐意离岗,说到底是舍不得与岗位捆绑在一起的福利待遇。
在任时的一揽子好处,离任后是否能够延续?如果不能延续,能不能自觉退休?这是两个关键问题。拿头一个来说,在唐朝确实有官员享受到了和退休前一样的待遇,比如名相杜如晦。唐太宗专门下令按照在职时的工资水平给杜大人发退休金,确保“禄赐特依旧”。玄宗时期的名相宋璟退休时,“手敕许之,仍令全给禄俸”,也是足额领取养老金。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来说,这显然不可能。关于退休金,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官员退休后一般按在岗工资的一半发放。比如白居易,退休之后就领取半俸。当时六品以下的官员更惨,只给4年的退休金,之后就不管了,如此一来,退休意味着工资锐减乃至与之永别。
关于退休年龄,唐朝和前朝往代一样,定在了70岁。《唐会要》记载,唐朝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官员年满70岁要主动提出退休,五品以上官员上报皇帝,六品以下由尚书省负责办理。此外,据《通典》记载,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面相衰老,即使实际年龄尚轻,也允许退休。至于六品以下,也允许因疾病、功劳或苦劳提前退居二线。
既然法律规定,到了退休年龄,如果身体还行,可以继续革命,那么,舍不得和待遇一拍两散的官员,哪个不对着来检查的上级领导咚咚咚地捶着自己的胸脯,感叹身体还好呢?
不退休不离岗也罢,毕竟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用来发挥余热,但是个别高级干部偏偏不争气,奔着晚节不保使劲。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位时的大臣许敬宗,71岁的时候耗在丞相岗位上死不退休不说,还要将贪污受贿进行到底,由此饱受诟病。唐中宗在位时的唐休璟本已退休回家,却按捺不住增产增收的欲望,83岁时通过走后门实现返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被人称为“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被人讥笑。
觉悟高的官员是有的。前面所说的杜如晦就是提前退休,早在45岁的时候,“遇疾,表请解职”,向唐太宗申请退休。魏征退休时57岁,名将尉迟敬德功劳赫赫,也没有凭此占据岗位,60出头就退休回家养老。
只可惜,有觉悟的终归是少数,跟许敬宗、唐休璟这样的爷爷级官员比起来凤毛麟角。面对一群白发苍苍意志坚定死守工作岗位的高龄领导干部,皇帝也犯愁。就连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拿他们都没辙,只能含沙射影地予以批评,说:“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意思是,自古以来享受高官厚禄的大多数干部少有知足的,不论聪明或愚笨,对自身都缺乏正确认识,明明没什么才干却占着岗位,誓死不挪窝,即使生了病也不让位。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在回顾历史,其实言语之中指摘的都是现实中的各位,可惜众爱卿都装聋作哑,闷声发大财。
幸亏名将李靖跳将出来,给了李世民一个讲话的由头。刚过花甲之年的李靖因为生病申请退休,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在众位臣子面前大赞李靖,表扬老李“识达大体,深足可嘉,为一代楷模”,绫罗绸缎和高头骏马赠送了一大堆。按说人家李靖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多少战功都没换来一块“楷模”的奖牌,临到老了,就因为干了这么一件提前退休的事儿,竟然拿到了“一代楷模”这样的至高荣誉,真有点儿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