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青外国人语言文化适应研究
2014-01-11金婷薄丽姜彬
金婷 薄丽 姜彬
旅青外国人语言文化适应研究
金婷1薄丽1姜彬2
(1.青岛大学 汉语言学院;2.青岛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通过对旅居青岛的外国人在文化适应程度方面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我们发现:旅青外国人总体的文化适应度较高,欧美人士的适应度略高于韩日人士,但在具体的语速、方言、路牌及地图理解、买卖方式、约会及交通习惯方面,旅青外国人仍存在较大的文化适应困难。这改善这一现状,可采取设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翻译外文地图及规范路牌语言、严格服务业买卖和交通规则等有效措施。
跨文化适应;文化距离;价值冲突
近年来,来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逐年增多。接触和适应汉语言文化是他们在中国生活的必由之路。反映在研究领域,一些从跨文化角度研究外国人适应及学习汉语言文化的调查报告陆续发表,如《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1]等,其中针对某一国别的外国人文化适应研究较多,如《美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2]等。但以某一地域为限,立足方言区语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汉语言文化适应情况的调查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青岛市作为主办过2008年奥运会的知名海滨城市,正吸引着大批外国旅居者陆续前来。研究生活在青岛地域文化语境下的外国人适应情况,找出他们较难适应的语言文化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为建设多元文化共融的和谐青岛创造条件,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一、旅青外国人的文化适应现状
为具体掌握旅青外国人的文化适应状况,我们利用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比较多的自身优势,采取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首先发放提前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通过多种途径向旅青外国人发放并最大限度地回收,再根据收集的数据整理出初步结论;再根据问卷调查所发现的问题,对一些旅青一年以上的外国人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探求深层次原因并分析;最后,到一些外国人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实地考察,了解他们在具体情境中的适应状况和感受。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我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按照外国人适应异文化时会出现的生活适应、公德意识适应、交往适应、服务模式适应等七个维度设计了16个问题。其中11个问题为选择固定答案,5个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在前11个问题后也留出了空间,以让参与者自由发表对本问题的看法。此外,鉴于本研究着重探寻旅青外国人眼中的青岛市语言文化环境状况,又将问题按照语言文化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方面划分成了语言、设施、文化、公德四个范畴。问卷中的背景信息则主要包含国别、年龄、来青目的、居留时间等,以探求旅青外国人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背景因素间的相关性。
在调查问卷工作具体实施之前,我们先对设计好的问卷做了测试,提前请两三位不同国籍的旅青外国人试答,对问卷中可能存在的表述不明确、答案过宽泛、顺序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修订;然后又将问卷逐一翻译成日、韩、英等不同的文字,以降低不同母语旅青外国人的阅读难度并增加其答题的安全感和准确率。
调查问卷于2013年6月9日至22日期间多次和回收,发放对象包括青岛大学在校留学生、外国企业员工及家属、外国教师及来青短期旅居者,共计发放110份,回收89份,回收率达81%;回收答卷中,合格者计85份,合格率达95%。根据回收的答卷,答卷者的国别情况如下图1①因蒙古、乌克兰、泰国三个国家回收的问卷份数过少,故在做整体分析时未考虑在内,只在后期访谈时做个别了解和分析,特此说明。:
图1
随后,我们又先后访谈了一些在青居留时间超过一年的外国人,就问卷中意见较多的语言文化项目当面征求意见。现将旅青外国人对青岛语言文化环境的适应度及与背景因素的相关程度整理如表1:
表1
根据问卷涉及的15项语言文化项目及问卷设计时划分的4个具体范畴,现将旅青外国人的文化适应情况整理如下表2:
表2
由表2可见,旅青外国人对青岛语言文化环境的总体适应度较高,约70%左右的人选择适应;而且,旅青欧美国家人士的适应度较韩日人士略高。跨文化适应理论中的文化心理距离理论认为,地域上距离越远的国家,适应异文化的难度越大。[3](P109-116)本调查结果显示,这一文化心理距离理论并不适应于此。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了这一文化心理距离理论不适应于此的具体原因。客观方面,近年来,青岛的快速发展和地缘优势吸引了大批韩国人、日本人来青学习、工作、投资或定居,在青岛形成了多个颇具规模的韩日人士聚居区,而青岛也成为一个“以对日、韩开放见长的城市”;然而,韩日人口的不断增加、韩日人士聚居区的日渐形成,使得很多到青岛学习或体验异国生活的韩日人士感到失望,如在2013年7月的日韩学生访谈中,不少人表达了“韩国人已经太多了”“人数够了,不打算再推荐朋友来青岛”“想去中国文化更多的北京、西安等城市”等看法。主观方面,韩日两国历史上与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根同源,使他们容易对中国有一定的先入之见,一厢情愿地以为来中国生活应该比较适应;而来到青岛之后,当实际的所见所闻与这些先入之见相悖时,他们就会觉得难以接受。相反,旅青欧美人士虽然也处于同样环境当中,但他们有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心理准备,因而更易采取宽容或者听之任之的态度,这在2013年7月的欧美学生访谈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理论上来说,作为成人的旅居者在自己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会受到这种价值观的指引;而在异文化环境中,当发现当地人的行为模式与自己不同、按照已有价值观无法解释时,就容易产生文化适应问题。这就是所谓认知上的“文化的自我中心(ethnocentrism)”[4](P207)错误。表面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隐藏在背后的价值冲突造成的。本研究中,部分韩日旅青者反映出的对青岛语言文化环境较为消极或激烈的态度,比如在2013年7月的日韩学生访谈中,有人表述了“中国人只喜欢钱,不相信别人”“中国人比较自我中心,不吃亏,一定要自己赢”“中国人爱面子,自己错了也不承认”等观点。这些观点表面看来不易理解,但从文化的深层次考察,就可发现:这其实是他们对同属亚洲文化圈的中国文化进行了类推而导致的误解。
此外,由于近年来旅青韩日人士大量增加,他们往往与青岛老百姓杂居共处,这一方面增加了他们熟悉中国文化的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双方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和摩擦的机会。而且,由于许多的历史因素,普通老百姓对韩日人士往往会存有“泛化”或“脸谱化”印象,部分人在接触韩日人士时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显得淡漠;因此,一些韩日旅青者在问卷中反映了青岛人有亲欧美疏韩日倾向、他们有被差别对待的感受,这也使得他们很难对当地社区产生归属感。
在背景因素的相关性方面,标准差显示是否工作对适应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来青目的,而年龄对适应度影响较小,与其他背景因素的相关度相对不明显。
而具体地从语言、设施、文化、公德四个维度看,在青外国人在语言文化环境适应方面,分别有一些反映集中的易适应的项目和难以适应的项目。易适应的项目,比如语言方面的“学校的学习环境”“本地人喜欢聊天”,设施方面的“城市环境优美”以及“公共交通便利”,文化方面的“青岛本地人友好热情”“青岛本地人习惯与外国人相处”,公德方面的“问路时本地人热心帮助”“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反映了青岛市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进步,也反映了青岛人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不足,这些不足集中体现在外国人语言文化环境适应过程中感到难以适应的方面。
二、旅青外国人文化适应的具体难点
通过前述调查和访谈,我们还发现了旅青外国人反映集中的几个文化适应难题:
(一)在语言范畴方面,语速快是外国人进入非母语语境时的最普遍反应。选择语速为语言方面难适应项目本不足为奇。但在问卷及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交流困难实际上是因本地老百姓缺乏与外国人交流的经验而造成的。比如外国人听第一遍没听懂,需要再解释时,有的青岛本地人却着急地用更快的语速重复,并且使用了更难的词。而跨文化交际解释话语原则认为,要达到解释目的,就应将词汇量限制在对方所掌握的词汇量内,且难度不高于所解释的话语,还要放慢语速。由于青岛老百姓缺乏这方面经验,在交流不畅时,出于紧张,语速不由得加快,态度上变得急躁,结果反而引起了对方的误解,以致部分外国人得出“有的青岛人说话时表情不亲切,样子好像生气了”的片面印象。
作为胶东半岛由来已久的文化中心,青岛形成了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语言文化,青岛方言是突出表现之一。大部分外国人对方言持接纳和感兴趣的态度,但是理解接受方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很多当地青岛人却觉得老外理应学会方言才是“入乡随俗”,本地人特别是服务业人员很多使用方言,使外国人很难适应。司机、服务员浓重的方言他们常常完全听不懂,这不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且还会在其心理上产生很深的挫败感。因此,80%以上的答卷者都同意培训出租车司机及服务员说普通话,有的还建议培训英语。
(二)文化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是旅青外国人最难适应的。首先,对个人隐私范围的看法,历来是体现中外文化差异的典型事例。中国历史上素来以家庭为社会组织方式,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乃至“家天下”,人们总脱不开以血缘、宗族或推衍的亲属关系来分辨亲疏。为了与他人友好相处,中国人的私人领域较宽,每到一个地方,很自然地将周围自己喜欢的人划入圈内,甚至以“大姐、叔叔、嫂子”等亲属之间的称谓与陌生人相称;也会主动去了解对方的年龄、经历、家庭状况等,以便真正跟对方建立起亲如一家的友好关系。外国人往往不适应这种拉近关系的“客套”方式,以为中国人有太多奇怪的好奇心,当中国人问及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时感到吃惊而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如果是中国人被问到,很可能只是敷衍地回答一下就过去,并不相信对方会继续追问。就像特里安迪斯(Triandis)指出的:如果旅居者能够认识到当地人行为模式背后的价值观念,就会理解当地人的行为模式,对那些使他们厌恶和反感的行为会有比较强的忍受力。[5](P116)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帮助外国旅居者切实而具体地了解中国人日常的交际方式和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其次是对中国人“内外有别”、甚至在外国人来买卖时故意抬高价格的难以理解。这种现象一方面与中国商贩对外国旅居者都比较有钱的错误印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情境中心”和“差序格局”观念有关。中国商贩在买卖过程中常常“以貌取人”,即根据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决定对方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然后经过讨价还价来以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成交。因此外国人常常遭遇到比中国人高的要价,有的感觉气愤,有的试着讲价,却不知讲到何时为止,给多少钱是合理的。如在2013年7月的访谈中,美国学生反映:“要是我说得太高,担心她可能骗我,要是我说的太低,她又好像气疯了,样子很凶”;“要是中国人不试一试从外国人那里挣很多钱就好了”。
再次是对其他文化差异的误解。如在约会习惯方面,有时中国人的邀请或约定只是一种随口的“客套”,并不一定付诸实施,但初来乍到的外国人在听到中国人说“请来我家玩儿”“请你吃饭”等时往往分辨不清。另如有些中国人或办事机构存在时间观念不强、日程安排无序、工作马马虎虎等问题,这也使旅青外国人极难适应。
(三)公德方面,旅青外国人较难适应的项目主要有车不让人、公众不遵守规则等交通方面的问题。这让外国人觉得很不安全,同时也会对中国人的公德意识发生质疑。比如在调查问卷的开放问题答卷部分及2013年7月的学生访谈中,有人因此认为“中国人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好像路上只有他们自己在走”“在车里的人比走路的人重要”等。此外,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一些不良卫生习惯,如随地吐痰并且吐痰声音很大、随地大小便及不处理宠物的粪便、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及吸烟、上车不排队等,也使大多旅青外国人很难接受。而服务业从业人员态度的不够热情亲切、缺乏对顾客的尊重等,在很大程度上也损害了中国人在旅青外国人心中的形象。如前述问卷和学生访谈活动反映,外国人不能理解“服务员工作时间站在商品前面聊天,顾客到了眼前好像完全看不见”;“买东西的时候态度挺好,但是退货是绝对不可能的”;“打包的时候只是把袋子放在那儿让客人自己打包”等等。
(四)在旅游设施方面,青岛市目前尚未出现详尽的英文及日、韩等文字的旅游地图(笔者仅见到简单的英文、韩文地图)或导游手册,旅游景点的外文介绍比较少,景点名称翻译不统一,外文介绍有语法或拼写错误。道路的路牌及指示牌没有外文或者外文翻译常有错误,公交车站牌旁边没有行车路线图及当前位置图,各路线公交车在同一地点的站名不同,饭店的菜单没有外文翻译或者照片。这种种旅游设施问题都给外国旅居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大部分答卷者都赞同编写关于青岛市区及旅游景点的外文地图,在主要旅游景点设立外国游客服务中心。
三、外国人文化适应难点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前文提出的旅青外国人的文化适应难点问题,我们尝试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应措施:
首先,在语言方面,可以尝试设立对市民免费开放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对市民进行相关的言语、文化交际策略培训,讲解注意事项以及一些禁忌词语,提倡对所有国家的人一视同仁的态度等。同时也向外国人讲授中国人行为模式后的价值观念及文化差异,重点介绍青岛本土的语言文化特点和文化掌故。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中外人士参加的社区文化交流活动。目的是增加老百姓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新鲜的异文化知识和经验,拓展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外国人进行当地人行为与思想方式的相关解析,规避由语速和方言造成的困难、误解和冲突,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此外,在青岛广播电台中现有的针对出租车司机等服务业人员的英语培训节目之外,应加上普通话培训节目,提倡司机等服务人员使用普通话,并且有关部门在制定服务业服务规则或标准时应包含语言方面的要求。对出租车司机等服务人员来说,能讲普通话恐怕是比能讲英语难度更低、也更能在实际上帮助外国人的第一步。至于外国人无法回避的方言语境,则可以在前述如“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的讲座中选取出现频率高的典型语句逐步教授给外国人,同时传授其中所蕴含的幽默、趣味、故事。比如:男孩叫“小哥”、女孩叫“小嫚”,青岛人喜欢的家常菜“蛤喇”不叫[gělì]叫[gála],“喝青岛啤酒”不叫“[hē]青啤”叫“[hā]青啤”,鲅鱼(方言音近[bāyù])不只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海鲜还是女婿回家“送丈母娘鲅鱼”的掌故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外国人逐步理解青岛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等。在这方面,日本社会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全国各城市都设有类似的免费语言学习讲座,向外国人及市民开放,有效地活跃了城市文化生活,也极大地增进了外国人对其城市及市民的好感。
其次,在设施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编写青岛市区及风景点的详尽外文地图及导游手册,放置在公共网站或景点的突出位置便于查询,同时在景点设立外国游客服务中心援助有语言障碍的旅行者。另一方面,尽早规范青岛市的路牌、标志牌、风景点名称及介绍的外文翻译,尽量做到明白无误;可以学习借鉴上海的经验①上海市于2004年9月初即组建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规范、对全市公共场所英文译名使用进行审核、协调处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方面的有关争议以及为社会规范使用英文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成立或指定专门的机构,并设专人检查、纠正公共场所自行设置的非官方中英文标识。同时,要力争做到使包括英文和任何一种外文名称的每一个名称在出版物、路牌、交通标识等场合出现时,皆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据悉,青岛市已于2007年成立了外国人急救寻呼中心,为遇到紧急情况的外国人提供电话外语翻译的援助;但仅仅依靠电话呼救仍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在城市硬件环境方面做出更为具体的改善。
再次,在买卖方式等方面,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通过严格规章制度及教育,使商贩逐步确立公平买卖,诚信至上的原则;另一方面则需要一些涉外人士或上文提到的文化交流机构帮助外国人认识中国人买卖方式后的价值观念,使其理解讲价习惯背后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在容忍讲价带来的麻烦的同时享受其某种程度上带来的便利。
最后,在公德方面,严格交通规章管理制度,对违规违章现象切实加强管理及处罚;出台相关规定,展开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社会公德意识,对公共场所的不良卫生习惯严格规范管理,必要时派专人监督,以罚款等手段促进执行。虽然瑕不掩瑜,很多外国旅居者承认青岛是整体环境优美清洁的城市,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有时“细节决定一切”,想要把青岛建设成真正国际化的和谐文明的都市,城市软件环境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之,青岛市的外国旅居者对青岛市语言文化的适应水平整体较高,其文化适应度与其国别、来青目的等有一定相关;在语言、设施、文化、公德等范畴中,旅青外国人尚存有一些难以适应的普遍项目。我们应该在改善青岛市语言文化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味、缩小与国际化都市差距等采取多种措施,政府与市民共同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更适合中外人士居住的的国际化人文都市。
[1] 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
[2] 车笠.美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 Babiker I E.,Cox J.L.and Miller P.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e 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symptomatolo gy,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J].Social Psychiatry,1980,(15)∶109-116.
[4] Berry J.W.Ecology,cultural adaption,and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traditional patterning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A]. In R.W.Brislin,S.Bochner&W.L.Lonner Eds.,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M].New York Sage,1975,Page∶207-208.
[5] 余伟.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
责任编辑:潘文竹
A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JIN Ting BO Li JIANG Bin
(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By giving a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difficult level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to 15 items.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is high, and the level of adaptation of the Europeans and the Americans are higher than the Japanese and the Koreans. The diffi culties with several items are big, for example: speaking speed, dialect, translations of the map and street signs, sales method, dating habits, and the traffi c. Based on further given interviews to some foreigners, the thesis goes on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those diffi culties in cultural adaptation. At last the thesis gives some advice and 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situations of culture adaptation of foreigners in Qingdao such as establishing culture exchange center in communities, translating maps and street signs correctly as well as providing strict trading rules and traffi c rules.
cultural adaptation; cultural distance; value confl ict
H195
A
1005-7110(2014)03-0106-05
2013-11-22
本文为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市外国人语言文化适应现状与对策研究”(QDSKL110205)的阶段性成果。
金婷(1975-),女,山东泰安人,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二语习得;薄丽(1980-),女,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汉语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姜彬(1980-),女,山东滨州人,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计算机数据挖掘。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