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军将领之再认识
2014-01-11金立昕李新伟
□ 金立昕 李新伟
19世纪末叶,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之间进行了一次决定中日双方命运的海上对决。这场对决不仅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还给国家带来无穷的耻辱与后患。战争刚刚停息,大多数人即认为北洋海军将领素质低下,管理混乱,畏敌怯战、指挥不当,当负战败之全部责任。许多后世治史者亦未能详加辨析,在某种程度上坐实了这一论调,“造成诸多扭曲与污蔑,使北洋舰队诸将士献身国家、奋战海上、舍生忘死百战之余,仍不免遭受国人不实之指责与诽谤”①[台]林濂藩:《中日甲午海战百年祭·自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1世纪的今天,如何站在时代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公允地评价北洋海军将领,仍是甲午战争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观念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首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之先河
北洋海军已知主要将弁有105人。这些人中,确认为闽籍者41人,占总人数的39%以上;广东次之,11人,约占总人数的10.5%;其他已知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直隶等省籍者6人,合计占总人数的5.8%;余者籍贯不详,当然其中还包含很多未经确认的闽籍人士。②参见[台]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32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8。闽籍者不仅人数最多,且高居要职。就负“有管理全船之责”③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48册,622页,北京、沈阳,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3。的管带群体来讲,10艘战斗舰管带8人为闽籍(若算上后来署理“镇远”管带杨用霖则为9人),3艘练船、6艘防御舰管带更是悉为闽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福建在近代海军发展方面走在了时代前列。福州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首开晚清海军教育之先河,并相当大程度上一直主导着近代海军教育。当时,国家风气整体上还十分闭塞,“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科举正途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多数青年不知海军为何物,更不愿跋山涉水前往福建报考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只得在东南各地就地取材,加以培养。因之,应考学生籍贯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较多,尤其是福建籍尤多,并由此形成“海军之建也,军官多闽人”之状。
福建等东南沿海各省,自古与外界接触就较多,“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七下西洋等重大航海活动,无不以此为基地,由此出发。明清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保障东南沿海安全,朝廷所筹水师亦多在此地。近代以来,最先遭受西方列强侵辱的是该地,对西方坚船利炮直观感触最多的也正是这里的民众,最早觉醒、放眼看世界的多还是本地人士,或曾在本地为官的有识之士。因而,当时的东南各省民众思想观念普遍比较开放,可塑性强,勇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在报考福州船政学堂本身已经表现十分明显。至于入学后接受英文、数理、驾驶等从未曾接触过的科学教育,以及长时间的登船历练、出洋留学等各方面也都表现十分突出。最终,这些人成为北洋海军的中坚,军中“一切规划,多出其手”①李锡亭:《清末海军见闻录》。。战后,生还者如“靖远”管带叶祖珪又曾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被授重建后的北洋海军统领,光绪三十年(1904)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暂编北洋海军“广丙”的管带程璧光历任船政司司长、统领巡洋舰队等职,还一度出任北洋政府和广州军政府海军总长;练船“济康”管带萨镇冰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宣统三年(1911)任袁世凯内阁海军大臣,辛亥革命后历任海军总长、代国务总理、福建省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还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作为海军耆老,他们在清末海军重建、民国乃至新中国海军建设事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接受近代海军正规教育培训,掌握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综合素质全面超越传统旧式军人
北洋海军作为近代化、国际化的复杂技术军种,对官兵尤其是将领的素质要求较高,“全仿西法,事理深奥,绝非未学者所可胜任”②《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6,民国二十六年(1937)本。。北洋海军将弁多来自于毕业学生,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的毕业生,以及留美返国的留学生,其中尤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为最多。以上述所统计的主要将弁105人为例,福州船政学堂者45人,约占总人数的42.86%;天津水师学堂者13人,约占总人数的12.38%。曾留学英国者18人,约占总人数的17.14%;留学美国者12人,约占总人数的11.42%,再加上留学德国者2人,合计32人,约占总人数的30.04%③参见[台]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317~325页。,其他尚有曾赴英德考察者、接运新舰者多人未计算在内。
福州船政学堂全盘仿效英国,由外籍教习传授,实行西化教育。数理基础方面包括:算术、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弧三角、大代数、微积分、应用力学、水力学、热力学等;专科实务方面则有磁罗经、电罗经、航海、天文、测量学、引水学、避碰章程、国际公法,以及造船大意、应用轮机与锅炉结构等。所有学科设置,均系航海学生毕业后登船任职所必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据目前掌握史料来看,以管带群体为代表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成绩多为优秀者。如刘步蟾“学习驾驶、枪炮诸术,勤勉精进,试迭冠曹偶”;林泰曾“历考优等”。校内学习结束后,即行登上练船,实际体验、感受并继续学习舰课、枪炮、水鱼雷以及海军战术等。如刘步蟾“派登‘建威’练船练习航海,历南洋群岛,北至直隶湾、辽东湾各口岸而还”;林泰曾不仅“调赴‘建威’练船,遍历南北洋海港”,随船“练习风涛沙线”,还派赴台湾后山“测量港道”;④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371、372、373页,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叶祖珪亦“历练甚精”⑤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3,205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这在当时科举未废、西学初兴的年代,实属不易。
光绪二年十一月(1877年1月),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12名前往英国留学,之后又陆续派遣其他毕业生前往英国、美国等国留学。凡留学毕业生都要经过严格选拔,选拔时“应由监督溯查考绩,详加验看”,留学期间由华、洋两监督各一员共同负责监督其各种事务,不分畛域。这些留学生不仅除在英国本部舰队学习之外,部分还进入格林威尔海军大学深造,更有多国游学、考察之经历。如林泰曾调赴英国,派入铁甲船,熟练驾驶、枪炮、战阵诸法,“西学优长”;刘步蟾赴法、德等国研习枪炮、水雷技术,并派赴英国“马那多”战舰,为船副,“学成,经英海军考给优等文凭”;林永升派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战阵、兵法,“在校屡列优等”,还派登“马杜那”大铁舰,巡历地中海各洋面;林履中不仅在英国高士堡精究驾驶、枪炮、算学、电学,还“由英回德,沿途参考英、德海军各港口风潮沙线”;黄建勋不但于法、英等地学习格致之学、枪炮攻守秘法,还在“伯乐罗芬”铁甲舰任二副之职,随英国海军周历南北美及西印度一带海口,研究海道沙线,获得“学行优美凭证”⑥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383、373、371、356、357页。之后又游历英国诸多大船厂、机器局、枪炮厂,以及水雷炮台等。
由此可见,北洋海军将领素质是比较高的,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海战理论,如《防海新论》、《海战新义》、《各国水师操战法》和《海军调度要言》等战略、战役、战术理论;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大型战舰的驾驶技术和相关管理理论,如林泰曾与刘步蟾二人合力将留学心得写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北洋海军管带多数驾驶技术堪称一流。这在当时不仅高出旧式绿营水师、长江水师许多,即使是广东舰队、福建舰队也都望尘莫及。
三、待遇优厚,社会地位较崇,吸引大批优秀人才投身近代海防建设
海军衙门制定的《北洋海军章程》,对北洋海军将领俸饷的规定十分详细,制度十分完备。北洋海军将领主要俸饷即年俸,由本官之俸和带船之俸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本官之俸占40%;带船之俸占60%。具体而言,北洋海军各级将领年俸是:提督官俸3369两白银,船俸5040两白银;总兵官俸1584两白银,船俸2376两白银;副将官俸1296两白银,船俸1944两白银;参将官俸1056两白银,船俸1584两白银;游击官俸960两白银,船俸1440两白银;都司官俸924两白银,船俸936两白银;守备官俸384两白银,船俸576两白银;千总官俸288两白银,船俸432两白银;把总官俸192两白银,船俸288两白银;经制外委官俸96两白银,船俸144两白银。所有北洋海军官员均按官职大小发放官俸,但未带船的官员则无船俸,带船将领则视船大小发放相应的船俸。在甲午海战中作战的将领均属于带船将领,一般情况下均较普通未上船官员的薪俸高出许多。有人初步估算,北洋海军一年的俸饷就接近60万两,其中仅工资就占1/4还要多。至于其他相关行船公费、医药费等亦均有定额,而所遇战事、大阅等表现突出受加赏之费并无定额,可谓“高薪养将”。在当时晚清政府财力拮据,“中国海军创设,饷力未充”的情况下,仍考虑“海军为护国威远之大计,不宜过从省啬也”,参照英德等西方海军强国,“照北洋现发薪饷银数作为范围,衡度事任,略有增损”①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48册,571、572页。。比较起来,其待遇尽管没有西方海军强国高,与同一时期的日本海军相较也有较大差距②[日]海军编辑委员会:《海军》,266页,台北,诚文图书,1981。,但已远较绿营乃至长江水师同级将领、同类人员高出很多,比如与旧式同级绿营武官相比就要高出3倍以上。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兵船将士终年涉历风涛,异常劳苦,与绿营水、陆情形迥不相同,不能不格外体恤,通盘筹计”③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48册,571~572页。,体现出了清廷对海军的倚重与期许。
北洋海军实行的“高薪养将”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尚文鄙武、重文轻武的陋习,增加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了整个军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带动相当大一部分人投身于近代海防建设。仅以海军教育而论,在福州船政学堂之后,又先后设立了天津水师学堂、昆明湖水操学堂;不但北洋海军自己开设旅顺口鱼雷学堂、威海卫水师学堂、北洋医学堂等,广东、江苏等地也纷纷效仿办起了海军学校,从而使近代海防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清末“投笔从戎”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弃文习武之风大盛奠定了基础,拉启了晚清社会风气转变的序幕。
四、引进西方先进理念,结合传统治军之法,有效地提升了中国近代海军管理训练水平
北洋海军作为新军种,其训练管理规严律肃、执法不苟。管带一级将领多从国外留学归来,西方海军尤其是英国海军的先进治军之法对其影响甚深,加之多受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绝大多数能够以舰为家、严格治军。如刘步蟾不仅自身业务素质高,还严格要求他人,“治军严肃,凛然不可犯”;林泰曾“用人信任必专,待下仁恕”,“临事恒得人之死力”;杨用霖“治军严明有威”,还“爱抚士兵不啻家人子弟”,经常深入下层官兵,“疾苦劳顿,必亲临慰问”,以致“士兵感戴,亦倚之如父兄也”;邓世昌“治事精勤,恒若夙癖”;林永升“督历士卒,昕夕操练,讲求职守之术”;林履中不仅“性情和易,即之仍蔼然可亲”,还“勤慎俭朴,能与士卒同艰苦”④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372~374、356、358页。。至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虽非海军科班出身,但身负重任,“统领全军操防事宜”⑤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中国兵书集成》,第48册,620页。,丝毫不敢懈怠,不仅“虚己以听群策,联络上下”,“又于所聘洋员礼待而驾驭之,使其竭诚供我驱策”,还“视僚属如家人,不拘形迹,而督励操防,则无少假借”⑥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371页。,兢兢业业地管理部队,日日操练,注重思想沟通,人无不咸乐为用,上下翕然一心。
经过将领们的积极努力,北洋海军的管理和训练很快呈现出一种崭新面貌。据曾任北洋海军总教习的琅威理回忆,他“曾于深夜与其中军官猝鸣警号以试之,诸将闻警无不披衣而起,各司所事,从容不迫,镇静无哗”①[美]林乐知著、蔡尔康译编:《中东战纪本末》,《英琅威理军门语录》。。光绪十二年(1886)第一次大阅、十七年(1891)第二次大阅、二十年(1894)第三次大阅中,广大官兵的平时训练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好体现。第二次大阅后,李鸿章在《奏巡海军事竣折》中指出:“(北洋)海军一支,规模略具,将领频年训练,远涉重洋,并能衽席风涛,熟精技艺”。第三次大阅后,李鸿章在《奏校阅海军事竣折》中指出:“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形、鱼贯,操纵自如。十三夜在大连湾,以鱼雷艇试演袭营法,攻守多方,备极奥妙。”“夜间合操,水师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②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275、280页。连琅威理对北洋海军也甚具信心,认为:“中国海军,实有不能轻视者,其操阵也甚精,其演炮也极准,营规亦殊见严肃,士卒矧皆用命,倘与日本海军较,中国未尝或逊,故余若仍任提督之职,将海军而与日战,固勿庸有所怯惧”③[美]林乐知著、蔡尔康译编:《中东战纪本末》,《英琅威理军门语录》。。由此可见,北洋海军将领们总体上治军有方、训练有素,使北洋海军的训练管理迅速走上近代化、正规化道路,军威之盛,俨然成为当时亚洲各国海军之首。
五、对日作战指向明确,临战指挥可圈可点,战斗精神表现尤为突出
北洋海军将帅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战略意识。作为北洋海军实际最高统帅,李鸿章早在1881年就判断“中日抅衅,由来已久”④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315页。,“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⑤《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16,民国二十六(1937)本。从而确定了以日本为主要对手的建军方针,可谓思患预防、未雨绸缪之至计。刘步蟾在光绪十七年(1891)第二次访日归来后,担忧北洋海军现状,曾向李鸿章力陈:北洋海军建成后,数载未添一舰,“公知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力陈于李文忠公,请按年添购如‘定’、‘镇’者二舰,以防不虞”。可惜,刘之诤言未被清廷所纳。甲午战争爆发初期,林泰曾力主进攻,举全舰队扼制仁川港口,与日本联合舰队一决胜负于海上,对此丁汝昌表示赞同,直至丰岛海战后亦未改变。只是由于李鸿章认为“牙山军覆,何堪海军复被摧折”,未敢“轻于一掷”⑥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1册,16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而作罢。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将领指挥才能亦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丁汝昌总体“部勒调度有法”。丰岛海战后两日即亲率北洋主力各舰出巡大同江口,此后又连续两次率领舰队主力出巡,有效地控制着黄海制海权。黄海海战中,当他受伤不能履行职务进行指挥时,由“定远”舰管带兼右翼总兵刘步蟾指挥作战。刘步蟾临危受命,沉着指挥,与敌周旋,直至日落,日方终无法击毁“定远”、“镇远”两巨舰,乃罢战而去。另外,曾被琅威理称赞“其后来之成就,可为亚洲之讷尔逊也”的杨用霖,黄海海战中时任“镇远”副管驾,指挥所属各员与敌奋力鏖战,适逢“定远”中炮,为维护整个舰队核心,乃当机立断转“镇远”之舵,突然驶其前受弹,以便遮掩其舰体,最终使“定远”得以少时喘息,趁隙救火,尔后从容应敌。
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诸将战斗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黄海海战中,“超勇”、“扬威”2舰陷入日舰重重包围,仍奋力作战,管带黄建勋、林履中蹈海,或抛长绳救之,辞不就,英勇就义;“致远”舰接敌久战,受伤严重,舰体严重倾斜,弹药已尽,管带邓世昌念舰既不能存,亦当与敌共碎,乃开足马力向敌“吉野”猛冲,不意撞击敌鱼雷沉没,邓世昌慷慨赴义,连当时的日人浅野正恭都称“‘致远’有豪勇敢为之舰长”。威海卫保卫战中,北洋海军参战多为黄海海战后未修复的战伤各舰,以及少数原在基地的小型船艇组成,计有“定远”、“镇远”、“来远”、“济远”、“经远”、“靖远”、“威远”、“广丙”、“镇中”战舰9艘,小炮艇6艘,大小鱼雷艇13艘;而日本联合舰队共有“松岛”、“严岛”、“千代田”、“桥立”等27艘舰、15艘鱼雷艇。在陆师与海军不能相顾,又无战律,再战徒伤生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丁汝昌拒绝日军诱降,“誓以必死”,自戕殉国;林泰曾、刘步蟾等与舰共存亡,仰药自尽;杨用霖口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引枪衔口,发弹自击,脑浆自鼻窍垂注如箸,犹端坐不仆,观者惊以为神”。①张侠、杨志本等:《清末海军史料》,上册,373、374、879、375页。
整个海战,管带阵亡4人,自杀3人。在将领们视死如归的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甘洒热血,为国慷慨捐躯。据史料记载,整个海战亡将弁87人、水手1000余人,伤者400余人,死伤合计约1600人。依照参战10舰编制计算,所列全额配员当为2092人②[台]林濂藩:《中日甲午海战百祭》,4页。,以此统计全部死伤人数达76%,损伤不可谓不大。海军的传统精神是“舰存与存,舰亡与亡”。深受西方海军思想影响的北洋海军将领,在甲午海战中也将这种节操充分发扬,谱写了一曲曲激昂悲壮的战歌,“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③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办公室:《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六、结语
战后,清政府迁怒于下,除将“济远”管带方伯谦斩首外,幸存的北洋海军官兵全部罢遣,所有统兵之将“责有攸归”,“请旨一并暂行革职”。其中,不仅在黄海海战中与敌激战,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曾代行旗舰与敌死搏的“靖远”管带叶祖珪因所谓未有“身先士卒之责”,“暂行革职,听候查办”,待罪于天津;黄海海战中不顾舰仓中弹着火,仍奋力抗敌的“来远”管带邱宝仁被革职返乡,不知所终;黄海海战中击伤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的“平远”管带李和被革职;黄海海战中击伤日舰“西京丸”,自身也身受重伤的暂编北洋海军“广丙”管带程璧光,被革职归里;威海卫保卫战中率30名水手苦战10天,坚守日岛炮台的练船“济康”管带萨镇冰被革职,回福州老家,以教习西学为生;威海卫保卫战中率舰参加防御战的“镇南”管带蓝建枢因“船亡人存”,“实属咎无可辞”,暂行革职,听候查办;就连自戕殉国的刘步蟾、杨用霖等人也不放过。不但如此,时人对甲午战争的认识也停留在“都是海军偾了事”的层面上,对北洋海军“咸咎将帅之不用命”的“扭曲”化认识始终占据主流地位。
事实上,甲午海战的结局是多种复杂因素所致,北洋海军及其将领不能也不应该承担战败全部责任。对此,当年供职于北洋海军并亲历甲午海战的洋员马吉芬曾言:“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今也已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与其所爱之舰,同散殉国之花。”④[英]马吉芬:《马吉芬黄海海战评述》,《海事》卷10,第3期。况甲午战争中“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尔”⑤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辑,1992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清廷时“存轻敌之心”,未曾“责令诸臣多筹巨饷,多练精兵,内外同心,南北合势,全力专注,持之以久”,挫败“彼速战求成之诡计”。在这种情形下,仍“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⑥中国史学会:《中日战争》,第3册,112页。,自然不逮。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时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应当指出前人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要苛求于前人。相比于旧式水师军官,北洋海军将领在各方面无疑都有了质的飞跃,不过这种飞跃仍是建立在整个晚清体制之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可能超越这一局限。他们根植于封建土壤之中,必然要受到封建毒素的侵害,进取意识和职业意识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不断有所退化,奢靡之风不断有所增长,对军事训练和管理也未能始终一以贯之,对马汉的海权论等世界海军理论界的最新发展动向未能及时关注,对世界最新军事成就未能迅速反应。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北洋海军的悲剧,而不是北洋海军将领们本身的主要问题,他们不应当背负过多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