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某来某去”
2014-01-11弓治国
●弓治国 杜 凯
何必“某来某去”
●弓治国 杜 凯
目前在有些单位的通报、会议中,“某单位”“某干部”“个别人员”“部分同志”等模糊说法经常出现。“某”字通报或批评对当事人来说未必是好事,“羞羞答答”的批评只会让违规之人产生侥幸心理,而不利于其正视自身问题所在;这样做也会误导其他人——原来违纪可以用“某”啊,如此就会减少对违规违纪行为的震慑力。“某来某去”,究其原因还是抹不开面子、亮不出里子、照不得镜子。不是说“某”一概不能用,但经常“某来某去”危害不可小视。
某来某去,“某”掉了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实,积极,……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这是我们党多年来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优良作风。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说好的,必须有理有据、一五一十;说不好的,也得有啥说啥、不遮不掩。任何事情不管好坏,不能晾着、放着、看着,更不能藏着、掖着、捂着。今年2月11日,中纪委首次集中公布了10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对系统内执法人员,不留情面地全部指名道姓,大刀阔斧地整风肃纪,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因此,要敢于自我揭短、自我亮丑,面对现实、正视问题,才不愧于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这也是避免让“某来某去”抹掉我们优良作风的实际举措。
某来某去,“某”丢了干部威信。“某”字常常出现在文件、通报、会议、讲评中,侧面反映出文风、会风不正的现象。习主席强调,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实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良文风蔓延开来,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谁都喜欢有啥说啥的领导,常“某来某去”的领导干部也必定丢威信、失民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下发一系列指示,要求改进文风、会风,虽然说改文风不是改文字,但通过一个小小的“某”字却看出文风是否纯正,少有或没有“某”字的文件会议肯定会让人一看就懂、一说就清、一听就明。细节见作风、小事考量干部,领导干部只有从少用“某”字这样的小事做起、抓起,才是真正的树威信、得民心、顺民意。
某来某去,“某”没了群众信任。“某”多了给人一种这种事可以做、做了也没多大事的印象,给违纪违法问题以滋生的土壤,必将引起群众的不满。习近平同志早在2005年浙江省委专题学习会上就说过:“要群众信任,决不能依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下发文件由领导干部签字,召开会议有领导干部指示,这些文件精神、指示要求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决不单单依靠“我高你低”的行政权力,更不是“我说你听”的被动落实。常“某来某去”,必定会“某”丢了人格魅力、“某”丢了工作能力,到最后必定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群众也会忘记了那个常“某来某去”的“某干部”。
既然,“某”不来作风、“某”不来威信、“某”不来信任,还会“某”丢了魅力、“某”丢了能力、“某”丢了基础,那又何必“某来某去”呢?
【作者系69241部队保障处处长、保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