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斗争准备首先在于思想准备
2014-01-11马坤
●马 坤
军事斗争准备首先在于思想准备
●马 坤
近年来,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亚太、日本安倍政权动作不断和南海局势的日益升温,敌对势力针对中国崛起的围堵和遏制变本加厉。能战方能止战,安全要靠实力来支撑。军队特有的使命和地位,是其他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只有紧盯能打胜仗的强军目标,始终保持强烈的谋打赢思想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一要明确历史责任。历史责任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军队一直奉行韬光养晦方针,强调决不当头、永不称霸。抵抗侵略、保家卫国曾是我们的根本责任和最高目标。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实现强军目标,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力量保证。因此,在宣传教育上应该更加旗帜鲜明,含含糊糊、笼而统之的做法往往使主旋律、主阵地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采取迂回包抄的策略,更不能过高期望基层官兵能自发地认识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就近几年军事斗争准备而言,在部队的宣传教育上存在着定位模糊性和相对保密性,造成基层官兵对肩负历史使命认识不清不深,甚至陷入人云亦云和麻痹茫然。一些单位习惯以具体任务牵引单位建设发展,一旦任务衔接不连续,间隔时间较长,就可能出现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惯性状态,导致“任务来了抓任务,任务走了出事故”的现象,部队建设、战斗力成长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要强化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来自于对周边危险的清醒判断,必须是自发的、长远的,而不能寄托在一时一事上。对军队来说,国际局势变幻不定、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复杂、祖国尚未完全统一、分裂势力不断制造麻烦,战争的可能性就现实存在,军人要随时准备为国家利益而战。但是这种危机意识不要说普通官兵不够强烈,就连少数领导干部也是若有若无。我们经常强调要带出一支好部队、留下一份好家底,但强调要打赢一场战争的单位却并不多见。目前部队各种大项任务接二连三,“练兵”氛围很浓,但由于危机意识不够强烈、战备意识不充分,练为战有时难免会变成练为看,任务的效果往往打了折扣,离实战的标准和要求总是隔了那么一层。
三要坚强战斗精神。我军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著称于世,特别是在朝鲜战场上以“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让强大的美军折服。但是,培育战斗精神不是无条件和想当然的,既需要正确的导向,更需要政策的支持。现在基层官兵大多是独生子女,到部队来的目的复杂多样,虽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造,使他们牢固树立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打下敢打必胜的思想基础。但是,军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长期的和平环境,特别是社会上一些媒体刻意炒作的炫富摆阔、奢华享乐等话题,就易对官兵的战斗精神产生消解腐蚀,带兵打仗、当兵打仗的意识往往需要突击性的刺激,而精神一旦衰退,可能比不曾有过精神还要糟糕。战争必然会有大量的牺牲,要有最坏的打算,不能回避和掩盖这个事实,我们寄希望思想政治工作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在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上多下功夫。比如说,在强调军人生来为打仗的同时,必须切实解决官兵特别是独生子女官兵父母的赡养问题,现有的抚恤政策已远远落后于时代;新修订的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规定士官将享受住房公积金就是个很好的举措。
四要浓厚批判氛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们习惯以祝愿的眼光来对待问题,而西方则更多以批判的眼光来解决问题。以美军为例,虽然拥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但始终高呼“狼来了”,每次重大演习都设置最强的假想敌,演习的过程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小题大做,自我批判的精神近乎苛刻。通过这些年与外军的交流借鉴,我们在这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观,积极开展整治改革,在重大演习中组织检讨反思,都是主动批判、求真务实的很好体现,直接推动了部队战斗力成长。但实事求是地讲,在训练和作战准备上,不少同志还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出成果、谈经验津津乐道,听教训、看通报置身事外,不出大问题就很难静下心来检讨反思,主动暴露问题、深刻批判警醒还没有成为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历史告诉我们,军队容不得半点虚假,任何隐患在战争中都会被无情地放大,平时不主动去批判改进,战时必然以沉重的代价被动地接受和屈服。当前,提高战斗力最迫切的就是加大研究和创新力度,坚决防止低层次循环。因为只有渐进上升的量达到足够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最终带动战斗力整体转型和跃升。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