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哲学思考

2014-01-11李福生周慧贞

装备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体制变革

张 炜, 李福生, 周慧贞, 雷 亮

(1.装备学院装备指挥系,北京101416; 2.装备学院科研部,北京101416)

对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哲学思考

张 炜1, 李福生1, 周慧贞1, 雷 亮2

(1.装备学院装备指挥系,北京101416; 2.装备学院科研部,北京101416)

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深入推进,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大势所趋,且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任务。从哲学的角度,对装备保障体系的内、外部矛盾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方向和途径。

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哲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军事应用,引起了武器装备的断代性发展、作战理论的创新、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革命性变化[1]。装备保障体制作为军队体制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着军事革命的发展而发生变革。自古以来,人们就力求从哲学的角度观察与思考军事问题,或者把军事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理论概括[2]。对装备保障体制变革进行哲学思考,揭示其矛盾运动规律,对于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符合国情军情的装备保障体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 装备保障体系的主要矛盾

装备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独立的综合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有着复杂的运行关系,同时也与外部事物有着广泛的联系。装备保障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装备保障体系与外部事物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装备保障体制的变革发展。

1.1 内部矛盾

装备保障体系的内部矛盾,是体系内各要素在装备保障任务运行中所发生的关系和因之受到的制约。装备保障体制、装备保障体系、装备保障系统、装备保障单元、装备保障要素在概念上是包含关系。装备保障体制是为组织实施装备保障而确立的组织体系和相应制度[3];装备保障体系是由各种装备保障系统按照一定的指挥关系、组织关系和运行机制构成的有机整体,如陆军及通用装备保障体系、海军装备保障体系、空军装备保障体系、二炮装备保障体系、电子信息装备保障体系等;装备保障系统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装备保障单元的同类装备保障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如装备保障指挥系统、装备调配保障系统、装备技术保障系统等;装备保障单元是由同一层次的不同装备保障要素组成的,能在一定范围内独立遂行装备保障任务的保障单位,如装备抢救队、装备修理队、弹药补给队、综合保障群、前进保障群等;装备保障要素是构成装备保障单元或某一装备保障系统的必要因素,如指挥控制、技术评估、抢救抢修、器材供应、弹药供应、防卫、通信等。这些要素之间、单元之间、系统之间,在资源统筹、行动路线、勤务协同、接替支援、行动控制等方面是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配合关系和相互支援关系,基本衡量标准是保障能力是否与装备保障任务相匹配、保障行动是否灵活敏捷、保障力量能否有机组合等。这些要求和标准,反映在矛盾运动上,就是装备保障力量编成的灵活性与装备保障体系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结构性的,反映在装备保障体制变革上,就是要着眼联合作战联合保障,调整装备保障力量结构。装备保障力量编成的灵活性,要求装备保障力量在建设上要充分考虑可再组合性,能够根据装备保障任务的变化和保障对象的要求,进行快速模块化增减编成,实现结构优化和能力聚焦。装备保障体系的复杂性又给这种模块化编组带来困难,每个要素模块若必须具备遂行某项相对独立任务的能力,就需要对各类武器装备的复杂保障需求和战略、战役、战术装备保障任务进行分解,形成相对独立的任务模块和与之相适应的保障力量模块。但是力量规模是有限的,不可能无穷满足要求,科学设计、合理统筹、能级区分是基本途径。

1.2 外部矛盾

装备保障体系的外部矛盾,是装备保障体系与体系外的事物在装备保障建设和任务运行中所发生的关系和因之受到的制约。装备保障体系不是孤立的,是作战体系的有机组成。在能力建设中,与国家管理体系、国家工业体系、国家科技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国家财政体系、国家储备体系等进行协调配合并受到制约,在军民融合、资源统筹、行政管理、财政支持等方面与其他体系是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基本衡量标准是装备保障体系是否融入国家经济体系、保障潜力是否满足战争需求、动员征用是否关系顺畅等;在装备保障任务运行中,装备保障体系与作战指挥体系、作战力量体系、作战保障体系、后勤体系、战场管理体系等进行协调配合并受到制约,战场环境、天候气象、敌情威胁、保障条件都影响和制约着装备保障体系的运行,在战场管制、保障行动、相互支援、情报态势、资源输送、指挥控制等方面与其他体系是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配合关系和相互支援关系,基本衡量标准是保障体系是否与作战体系相协调、指挥体系是否和作战指挥相一致、保障行动是否和作战行动相融合、保障能力是否与保障需求相匹配等。这些要求和标准,反映在矛盾运动上,就是装备保障需求动态变化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相对物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体制性的,反映到装备保障体制变革中,就是要对装备保障的层次、能级、关系、运行机制进行调整。装备保障需求动态变化,要求装备保障体系具备一线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支援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常备力量与后备力量有机衔接以及保障需求快速响应基础上的。常备保障力量建设要与作战力量建设进行统筹,形成从总部到战区、部队的纵向统筹建设管理体制。后备力量建设要融入国家经济体系,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纵向建设管理体制;能力转化要纳入国防动员体系,形成军队、地方分级对接、统建通用的横向协调对接体制;保障需求与保障响应之间,是作战体系与保障体系的本质关系,能否快速响应,既取决于前述能力的积累,也取决于指挥体制的运行模式。装备保障能力的相对物化,使其建设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建立与作战指挥一体化的装备保障指挥体制,快速提出需求,建立集中统管、能级合理、关系顺畅、独立运行的装备保障建设管理体制,统筹保障资源,实现需求的快速响应。这种相对独立的双线运行体制,可有效解决外部矛盾,但是体制的变革,需要打破常规,革新观念,破除利益壁垒。

2 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一般规律

装备保障体制变革规律,是影响装备保障体制变革诸要素之间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是客观的,是装备保障体制变革过程内在逻辑的表现,反映并支配着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4]。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在遵循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也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按照规律的层次,对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可以从变革的动因、基础、依据、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和认识。

2.1 装备保障体系的矛盾运动是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动因

如前所述,装备保障体系的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些矛盾反映了装备保障体制在运行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矛盾是不断转化和调整的,矛盾的积累,必然影响装备保障的效率和效益,也必然不断提出修正的需求。如装备保障力量建设,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部队装备保障力量在编制结构上出现信息化工种的缺口,而且随着装备更新的加快,这种缺口越来越大,给部队战斗力形成带来影响;随着新型作战力量的发展和作战力量运用模式的转变,小型化、模块化的战斗部队编成成为趋势。这就要求优化装备保障力量结构,变革装备保障力量编成模式。

2.2 装备保障体制运行经验教训是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基础

1998年全军装备管理保障体制调整改革以来,逐步构建形成了分别保障与统一保障相结合,总部、军兵种、军区、部队分级分类管理的装备保障体制。该体制经过16年的运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装备保障体制的弊端也有所显现。比如武器装备发展实行集中统管后,装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建设质量显著提高,部队战斗力得到质的提升。但是由于部分武器装备还分散在不同的总部进行管理,对装备保障资源和能力建设难以统筹,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保障效益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新质战斗力形成的重要障碍。在联合保障体制方面,经过长期探索,初步形成了“通装统保、专装自保、同装互保、军民联保”的思路,但是由于武器装备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不高等原因,造成通装统保、同装互保的联合保障难以真正实施。这些经验和教训,都为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3 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是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基本依据

引起军队体制编制发生变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文明的过渡、战争的需要、军事战略的调整等[5]。随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发展变化,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迫在眉睫,同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装备保障体制,也面临新的变革机遇。对于体制改革来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是全局,装备保障体制变革是局部。“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6]。这种服从关系,决定了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基本依据。在保障力量建设上,必须与全军作战力量结构调整相吻合;在保障机构的设置上,必须与作战力量编成层次和领导管理模式匹配;在保障职能区分上,必须与武器装备编配和保障要求相符;在保障关系确立上,必须与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的构成和作战运用同步;在指挥管理上,必须与全军部队领导管理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一致。

2.4 综合保障、联合实施是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主要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军队后勤体制改革的长期实践证明,不仅我军出现意义上的后勤系统与装备系统一体编成,而且开始出现整个军队保障一体化的趋势[7]。后方保障应当包括后勤业务和装备保障勤务在内的一切保障活动,目的都是为部队作战提供相关保障,在勤务性质上一致,在资源统筹目标上一致,在行动协同上同步,在指挥控制上相通,为部队提供后方综合保障是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和后勤体制变革的共同目标。但是作为装备保障勤务系统,包括装备调配供应、装备维修保障、战场装备管理等,与现行后勤业务系统相比具有相对独立性,在资源投送、战场保障行动、自身防卫与通信等方面具有相互融合性,为综合保障的组织实施奠定了基础。在战区范围内,统筹保障资源,对陆军及通用装备实施统一保障,对各军种同型专用装备相互保障的联合保障体制,也被世界主要国家军队所认可,并得到实践检验。综合保障需要体制融合,鉴于装备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全寿命管理的复杂性,与后勤保障具有很大差别:在总部层面可仍分设不同机关,负责各自的规划计划、执行监督,是规划计划层,重在对国家层面保障资源的建设进行筹划;战区以下部队,负责联合保障和军种专业保障的组织与实施,是实施层,重在统筹运用资源,实行后装合并,便于集约高效,发挥保障资源效益。

3 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基本方向与途径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不是教条,必须联系实际,学会了,就会给人以方向、思路和方法[8]。对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哲学思考,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基本方向和实现途径上,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传统的东西是历史形成的,随着时势的变化,必然会有扬弃。不抛弃某些过时的东西,势必导致创造性的窒息。敢于变革、善于变革的军队就要及时果断舍弃曾经创造辉煌而现在已经过时的体制,推陈出新[9]。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必须着眼解决矛盾问题,遵循其一般规律,服从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大局,按照与军队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与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相一致、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通过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立双线运行、三军联合、军民融合、统分结合的一体化装备保障体制。

3.1 作战牵引、调整职能,建立双线运行保障体制

与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相一致,调整装备保障建设管理和组织指挥职能,按照军委总部—军种—战区军种—部队四级,建立装备保障建设管理体制,其中总部和军种同为战略级,战区各军种为战役级,战区军种所属部队为战术级,将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职能剥离,专司装备保障建设与管理,分别组织战略支援保障、战役支援保障和战术伴随保障。按照军委联指—战区联指—部队三级,建立装备保障组织指挥体制,专司装备保障组织指挥,负责提出装备保障需求,制订装备保障计划,组织联合保障训练,它与同级装备保障建设管理机构是需求与响应的关系。

3.2 区分能级、优化结构,强化战术伴随保障力量编配

按照战略抓统筹、战役抓联合、战术抓伴随的能级保障原则,战略级重点统筹国家层面的动员潜力,掌握战略装备储备,建设战略保障基地,掌管预备役装备保障部队,为战争提供战略支撑;战役级重点统筹战役保障资源,掌握战役装备储备,建设战役装备保障基地和机动装备保障部队,为战区各军种部队提供战役支援保障;军以下部队重点建设模块化装备保障部队分队,在陆军技术兵种战斗团、营编配保障分队,在战斗师、旅编配保障营,在军级部队编配若干支援保障旅,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按照自身保障特点建立模块化保障分队。对各级装备保障力量进行结构优化,提升战术伴随保障和支援保障能力。

3.3 军民融合、统建共用,完善装备保障力量动员体制

军民融合式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全局,而且涉及国家整体资源的布局、配置和调整[10],是提升装备持续保障能力的基本途径。装备保障力量动员体制,涉及军队、人民政府、动员任务单位、装备动员办事机构,关系复杂,统筹难度大。基于目前办事机构未设立、统筹规划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建立各级装备动员办事机构,完善军队—装备动员办事机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动员任务单位逐级对接协调机制,按照需求与潜力匹配的原则,加强装备保障动员力量的统筹建设,推行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推进装备制造业贯彻国防要求,发挥装备动员对装备保障的战略支撑作用。

4 结束语

装备保障体制经过历次变革,到了一个关键的调整阶段。认识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矛盾,探索变革规律,把握正确的方向,是确保装备保障体制变革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前提。加强装备保障体制变革的理性思维,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References)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143-144.

[2]王成业,王正谟,李祥枢,等.军事哲学原理[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3.

[3]蒋跃庆.军事装备保障[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4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0.

[5]郭世贞,裴美成.军事装备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7:118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159.

[7]王友林.军队后勤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8:157.

[8]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2-16.

[9]胡光正.当代军事体制变革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49.

[10]于川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 2014,25(1):4-8.

(编辑:孙陆青)

Philosophy Thought on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Reform

ZHANG Wei1, LI Fusheng1, ZHOU Huizhen1, LEI Liang2
(1.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Equipment Academy,Beijing 101416,China; 2.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Equipment Academy,Beijing 101416,China)

As promoting of military system reform,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will reform subsequently,that will be a systematic,global and long-term strategic task.From the angle of philosoph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ner and outer conflic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explores the law of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reform,and advances the direction and route of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 reform.

equipment support;system;reform;philosophy

E 25

2095-3828(2014)04-0006-04

A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4.04.002

2014-05-05

部委级资助项目

张 炜(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装备保障与指挥.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体制变革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与完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完善地方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浅析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