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拼尖子”问题

2014-01-11浦华伟

政工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尖子练兵课目

●浦华伟 马 波

浅析“拼尖子”问题

●浦华伟 马 波

在总部下发的关于实战化训练的指示文件中,多次对部队比武竞赛“拼尖子”问题明令禁止。然而,从对部队近几年关于“拼尖子”现象调查研究看,有明显的三种倾向性问题。一是提前集训做准备。有的单位在比武竞赛前1个月甚至半年时间组织集训,抽调尖子,实行脱产专项强化训练,产生了许多常年比武的“比武型干部”和“比武型士官”。二是“招兵买马”搞突击。有的单位因为时间紧迫或应对级别较高的比武竞赛,以团凑营、营凑连、连凑班的方法,“借调”尖子参加比武。三是精选课目创“亮点”。有的单位在大纲中精选1个或数个课目专项突破,以在比武竞赛中包揽前3名、前5名为最大目标和荣誉。

毋庸置疑,在军事训练中需要尖子的带头引领作用,需要树立典型、定出高标准,这是搞好军事训练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之一,但偏离了比武竞赛目的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其一,许多事实证明,过分注重尖子集训式培养、忽略群众性练兵,容易导致单位基础薄弱、两头“冒尖”,尖子成了“例外”和人为塑造的“阳春白雪”。其二,现代战争尤其是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作战,要求参战力量能力整体协调、效能均衡释放,某一模块或某项技能突出并不能决定战场胜负走向,或影响力微乎其微。过分注重尖子集训培养,浪费了有限的精力资源,事倍功半。其三,尖子集训、拼凑,其资源投向优势、条件优势和组织介入力量优势是绝大多数官兵无法企及的,因此,“榜样就在身边”的辐射作用弱化,尖子成为官兵无法达到的高度,甚至滋生了投机主义、弄虚作假之风。

究其根源,一是干部政绩观发生了偏移,不想做打基础、利长远、见效慢的工作,热衷于“噱头”“彩头”;不想搞默默无闻的群众性军事训练活动,热衷于在任期内通过比武竞赛出名挂号,以显政绩;不想盯着战斗力这个唯一根本标准做艰苦细致、周而复始的生成和提高工作,热衷于围绕名次、虚荣打转劳神。二是练兵观念滞后。不少指挥员对信息化战争的整体性、一体化和系统无缝链接等特点规律缺乏深刻认知,错误地认为尖子强等同于战斗力强、尖子在训练场上摘金夺银就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因此把精力用在少数课目和极少数人身上,殊不知这样的努力愈大离实战就愈远。三是比武竞赛机制出了问题。一方面,比武竞赛过于频繁,部队疲于应付。据不完全统计,某营在连续3年内参加各级、各种形式的比武竞赛达13次,平均每年要参加4次或4次以上比武竞赛,且单位培养的尖子连续参加,不少战士暂停休假、学习,甚至不能休假。另一方面,比武竞赛偏重个体突出,忽略整体能力测评。据了解,多数比武竞赛都是以尖子成绩作为基本评判标准,集体课目(如营、连战术和射击协同等)成绩作为参考的多、大而化之讲评的多,甚至不考不评。

类似“拼尖子”现象在基层部队并不鲜见。政治教育搞华而不实的“精品课”,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开训动员搞少数尖子花拳绣腿式的表演赛,中看不中用;炊事班热衷搞“特色菜”“拿手菜”,野战炊事练得少练得粗,等等。凡此种种,都不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整体跃升,必须下大力予以纠治和克服。一要严格执行总部和各级关于严格控制比武竞赛级别和次数的指示要求。从实践效果看,在单课目内容训练结束、训练阶段转换等具有明显节点处组织营级以下比武竞赛,在半年或年终组织旅(团)级以下各兵种专业综合比武竞赛,且次数控制在1至2次较为适宜。二要不断完善比武竞赛制度机制,把握住实战要求和战斗力标准。课目的选择、竞赛方式、评判标准、监督手段等都要符合实战要求,以有利于战斗力提升为唯一的根本标准,力避单纯追求“高、精、尖、强”。要剔除形式“花哨”、实战用处少,过去战争常用、现代战争落伍的技战术比武课目,增加比武内容的信息科技含量、克敌制胜的实战元素和整体作战效能测评。三要提升群众参与度,掀起群众性练兵热潮。比武竞赛根本目的之一是发动、带动群众积极投入训练,牵引群众性练兵活动深入开展。因此,要最大限度囊括更多各层级、各专业、各系统官兵参与,奖励面适当扩大,奖励项目适当拓展(如最快进步奖、最佳集体奖等),避免比来比去就是比尖子、大多数人被冷落。四要正确把握训练尖子“来源地”和成长环境。尖子也必须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尖子应产生于群众性练兵活动,孕育于群众练兵环境氛围之中。单位基础扎实,练兵热情高涨,尖子便会如雨后春笋、自发自由而生;单位基础薄弱,即便“拔”尖子、“借”尖子,也终会因缺乏竞争危机而耽于安乐、自损。无数事实证明,群众“尖”、基础实才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硬道理,也是尖子产生的土壤和源泉。

【作者系77678部队司令部参谋长、参谋】

猜你喜欢

尖子练兵课目
基于Excel的军事体育考核成绩统计表的设计与实现
练兵比武砺精兵
赶牛
雪野练兵
尖子坐抛物线及其几何性质拔高训练答案与提示
技巧啦啦操中尖子出现的心理障碍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高校教学中技巧啦啦操运动员难度动作保护能力培养探析
思政课,课堂怎样“萌”起来——因为课前“大练兵”
孙武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