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舰艇部队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4-01-11毛亚明
●毛亚明
对舰艇部队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毛亚明
随着海军转型建设步伐的加快,水面舰艇部队武器配备新,装备科技含量高,保障难度较大,培养选拔一批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能够驾驭装备的骨干队伍,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现实课题。
一、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整体特点
舰艇部队专业技术干部的专业范围虽然呈现多元化,但也具有共性特点。一是受训程度和知识水平较高。虽然政策规定对于专业技术职务评选的学历要求不高,但舰艇机电、军医等专业人才大都只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制才能培养,甚至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在非定向分配时也会倾向于新型高科技作战力量部队。专业培训方面,每年全军、海军院校调学都会有较多此类专业培训的指标。高学历和培训经历是专业技术干部拥有扎实理论功底的重要前提,因此业务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二是创新意识和攻关能力较强。从舰艇特点看,专业技术干部虽然长期从事单一业务,但要求其对于专业范畴的特点规律和疑难课题研究深入,责任使命也要求其大胆创新,主动迎难而上。三是任务经历和技能特长较多。水面舰艇部队重大任务较多,不少专业技术干部参加过亚丁湾护航、中外联合演习、远洋训练及重大演习演练、迎外出访等重大任务。舰艇长期航行时经常“装备不停,人员轮更”,装备的可靠性也体现了专业技术干部在日常保养、调试维修、应急处置等方面所下功夫和技能特长。
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虽然专业技术干部素质能力较强,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队伍还是不够稳定,存在着一些矛盾问题。一是调职政策的差别带来了较大冲击。专业技术干部调级只能在6月、12月份办理,而指挥干部只要岗位编制允许,4个季度都可以办理。任职时间相同的干部,分配到同一单位,工作内容都差不多,考核结果也一样,但指挥岗位的要比技术岗位的晋升快。而且专业技术干部职务评选还需要参加考试、答辩,经常由于出海执行任务而错过,影响了进步。二是工作环境的差别形成了鲜明对比。指挥干部大都在舱面以上工作,环境要比保障装备的舱室好很多;而专业技术干部要面对舰艇空间狭小、出海时间长、舱室湿度大、电磁噪音多等问题,对人体生理、心理影响比较大,多数干部都不愿意长期在舰艇上工作。三是转业安置的差别影响了拴心留人。行政副团职干部和技术9级干部在考试考核、岗位挑选等方面是有差别的。如正营职以上干部由地方组织部负责安排岗位,有可能安排领导职务,而技术干部不论级别多高都由地方人事局安排岗位,基本没有安排领导职务的可能性。这就导致很多干部不愿意干技术,或者想方设法把自己改为行政干部后再转业。四是政治待遇的差别限制了发展前景。“官本位”思想也是困扰专业技术干部发展的矛盾问题。作战部队演习任务多,指挥军官立功受奖和表现自身的机会也较多,更容易干出成绩;而专业技术干部的工作不是中心,但却牵制中心,面临着“干好了是应该的,干不好就是能力水平不行”的尴尬局面。
三、专业技术骨干对作战部队重要性影响的分析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海军转型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解决好装备与人才有效结合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专业技术骨干对新装备部队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是信息化新装备的保障对技术人才有较大的依赖。新型装备的性能大大提高了我军的作战水平,新型舰艇的陆续列装也增添了海军部队打赢必胜的信心;同时新型装备对于专业技术骨干,尤其是对于技术能手和业务尖子的依赖性很大,而装备可靠性是完成任务的最根本前提。二是未来新形势战场环境对技术理论有较多的需求。装备集成与信息化是未来武器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下新型舰艇的主要特点,未来战场对抗也是装备和装备、人才和人才的对抗。专业技术骨干拥有系统的知识构架,接受过院校和厂家的教育培训,在护装用装方面有着优势条件。与传统指挥模式相比,未来的指挥模式更强调对装备的指挥,拥有较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修养将会增强指挥的实效性。三是强军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及储备模式对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军队发展,是一场立足于现代高科技工业的攻坚克难的硬仗,培养和储备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干部工作向打赢聚焦、向实战聚焦的有力现实举措。习主席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扎实抓好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要求,需要我们打造出一支过硬的、能够驾驭新装备的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队伍,技术能力的基础和强度,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力度、速度、效度。
四、关于稳定培养及保留的建议
培养一名优秀的专业技术骨干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不合理的人才流失对于稳定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等多方面都会造成不利影响,应当在保留人才方面创新机制,下好功夫。一是适当地用倾斜性政策激励鼓舞,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建议在奖励方面,适当加大针对专业技术干部的奖励比例,例如重大任务中对装备保障作出突出贡献的可额外立功,艰苦环境下工作的可享受特殊岗位津贴,舰队以上级别的专业比武中获得名次的可放宽评任职称条件等。在调级政策上,建议10级以下的专业技术干部可以参照相应职级的行政干部调职政策,分4个季度办理,个别德才优秀的允许提前晋升。在生活保障上,建议高山海岛、偏远地区、应急部队等环境下的优秀高级专业技术干部,可以参考相应职级的行政领导,给予一定的待遇,减少后顾之忧。在政治待遇上,建议减少转业时的待遇差距,选拔领导干部时适当考虑个别优秀的专业技术干部。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的吸引力,进一步激发潜能,创造业绩,保留骨干。二是按照“能打胜仗”的标准,探索走开“先技后指,能技能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议通过“多岗锻炼、分层培养、逐级培训”的培养模式,扎实抓好院校学员或首次任职干部的装备理论学习,岗位任职前应当组织基本理论测试,先在兵舱战位的基本装备上实操学习,再到部门岗位的指挥装备上见习指挥,适当安排院校调学培训,巩固增强理论水平,拥有5-8年的装备学习基础之后再到部门指挥岗位任职(从时间上算不影响值更官、部门长全训考核,且指挥干部毕业初次任职后的3-5年没有紧迫任务,效能发挥不明显)。通过“先学技术再学指挥,扎实学好技术便于有效指挥”的方式,达到培养又懂技术又能指挥、指技合一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减少基层指挥层级,达到“扁平化”指挥的效果;另一方面优化培训模式,不用单独培养专业技术干部或是行政干部,造就更加全面的人才,适应未来发展。
【作者系91959部队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