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侯姓
2014-01-11袁义达邱家儒陈建魁
文/袁义达 邱家儒 陈建魁
百家姓之侯姓
文/袁义达 邱家儒 陈建魁
侯德榜
侯宝林
姓氏起源
侯姓在中国100个大姓中排名第27位,在豫冀晋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当今侯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4%,总人口大约为340万。
侯姓的来源有5支。
第一支源出仓颉。据说,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也称苍颉、史仓,又称史皇氏,原姓侯冈。侯冈氏族居住于陕西泾阳一带,经历尧、舜、夏、商、周,子孙分散,其后裔中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其中的一支侯氏迁移到华阳(今陕西洋县北),春秋时东移到侯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的缑氏镇)。这支侯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禹出自夏后氏族,姒姓,建立了夏朝。其后裔中有封于侯,因此以之为氏。此侯国之故地,或在春秋时的侯氏之地(今河南偃师东南的缑氏镇)。侯国应是夏商时期的小国,夏末国君桀有臣侯侈,可证实侯国在夏朝的存在。姒姓侯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三支源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之后为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建立了郑,都城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之后为郑庄公,庄公之弟共叔段谋反,为庄公所伐,北渡黄河逃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共仲后裔侯宣多为郑文公时的重臣。这支侯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另有一支姬姓侯氏。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后改封晋侯,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成师”。曲沃越来越强大,造成了晋国分裂的局面。又经历了晋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到晋缗侯,于公元前678年被同族的曲沃武公所灭,史称晋武公。晋缗侯一族出走他乡,遂以爵号为氏。这支侯氏有26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系出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中有侯氏。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外族进入中原,侯姓随其他的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北方民族的血液,侯姓中也流入了鲜卑族人的基因。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定居中原,将鲜卑族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等氏族均改为侯氏,其族遂成为汉族,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
传承迁徙
春秋时,侯姓分布于郑、鲁、齐、曹等国,后来围绕山西、河南、山东一带发展。秦汉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争频繁,侯氏北迁河北、山西,西奔甘肃、宁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在上谷(今河北易县)、河南(今河南洛阳)等地形成郡望。其中,河南侯姓为鲜卑族的侯姓。同时,内蒙古、辽宁地区侯姓随之增加;西北地区的侯姓越过秦岭,进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等地;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苏地区。到两宋时期,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明朝永乐年间,侯姓进入了台湾。
族群名人
历史上侯姓的重要人物有:战国魏信陵君的上客侯嬴;东汉大司徒侯霸;南朝汉君主侯景,南朝大臣侯安都;唐朝大将侯君集,大臣侯固;北宋治水专家侯叔献;明朝航海家侯显,户部侍郎侯恂;明清之际文学家侯方域;清代文学家侯芝;当代化学家侯德榜,生态学家侯学煜,历史学家侯外庐,土壤学家侯光炯,地质学家侯德封,相声大师侯宝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侯镜如等。
姓氏古村落及宗祠
商丘壮悔堂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古城内,为明末才子侯方域壮年著书处,是一处明三暗五、前出后包、上下两层的硬山式建筑。屋脊有青兽压顶,屋内有木屏相隔,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显现出清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西楼为翡翠楼,因香君曾在此居住,又名“香君楼”。前面是过厅,又叫“过堂”,再向前还有三间院落,大门朝南开,东西一宅两院。香君楼后有侯方域凿的一眼井,叫“神惠井”。后面纵深占有一道街的建筑群,为侯方域的父亲、户部尚书侯恂的官邸。东北角还有侯方域二叔侯恪的府邸。原新华书店处还有侯氏旧宅。
临潭侯家寺位于甘肃省临潭县流顺乡上寨村,藏语叫“叶尔哇桑珠林”,又名“圆城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代,曾“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的外交家、大太监侯显,在洮州贡玛旧寺址上主持修建了叶尔哇佛教寺院,因寺周筑有城堡,略显圆形,故又称“圆城寺”。侯显授寺世袭僧纲和国师后,改寺名为“侯家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藏有用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三部,供有以侯家寺黄金制成的大明洪武皇帝牌位。侯家寺沿台地而建,整个建筑群分大门、主殿、配殿,高低错落有致。大院里立有侯显灵塔。该寺院具有完善的密宗学说和法相学说的讲经辩经制度,鼎盛时期,僧人达千余人,占地300亩,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大法会。
宣威侯氏宗祠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城南约10公里处的落水镇灰洞村,是在台儿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侯镇邦先生倡议建造的,1938年建成,1986年被列为“宣威市文物保护单位”。侯氏宗祠依山而建,是一幢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的四合院—“一颗印式”的汉族祠堂建筑,祠堂大门上有书写着“佑启后人”“期颐绥福”“礼式侯君”字样的三块黑底金字大匾。四合院的侯氏宗祠为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由主堂房、前房和厢房组成,门窗精雕细镂、红漆如新,朴素而不失典雅,疏朗而不失精致。
宣城侯村祠堂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凌笪乡侯村,占地面积170平方米,是郎溪县现存唯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它融徽派建筑风格和本邦文化于一体,因其建筑古朴,风格独树一帜,更以它殿堂、民居兼具的地方建筑特色,成为研究明清皖南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8年5月,侯村祠堂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祠系侯氏家族于清乾隆年间始建,约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竣工。整个祠堂共三进,砖木结构。在整体布局上严格遵循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方式,按纵轴线均衡布局,整个平面呈“日”字形,但由于分期建成和考虑到实用价值,被设计、建造成两个独立的部分,两者之间既有墙体隔开,形成一条一米宽的滴水沟,又以门洞相通,连成一个整体。这种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民间匠师既遵循传统,又善于从实际出发而灵活变化的设计理念。
海口宣德第坐落在海口市旧州镇包道村,是一座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海南民居院落,由包道村的侯氏先人在清朝乾隆末年、嘉庆初年所建,是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宣德第坐北朝南,主要由并列的一幢四进式正屋、三幢三进式正屋和一排横屋组成。宣德第在建筑布局上十分注意通风采光,建房所用的木材也十分讲究。庭院里的石砖与石雕均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制成,做工精细,柱础则是海南农村常见的塔状,其间还有一些鼓状柱础。屋脊雕龙,屋檐勾角,外墙绘彩,屏风雕花,细致之处不胜其繁,在海南民居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侯氏后人介绍,这幢院落由侯氏迁琼七世祖德熙公修建,时间为1800年前后,至今已有约两百年的历史。
宁武侯家大院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南约25公里处的迭台寺乡西沟村,是一座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大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依沟而建,坐北向南。经过两百余年的修筑,侯家在西沟村建起了由西向东的大街和院落,楼台亭阁,相映生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大院占地6.5万多平方米,房屋212间,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侯家宅院的建筑规模在当时堪称宁武民居建筑之首。
本栏目协办单位: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
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
(下期百家姓之贾姓 敬请关注)
海口宣德第
商丘壮悔堂
临潭侯家寺
宣威侯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