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背景下报纸图片专版编辑

2014-01-10肖玉清

今传媒 2014年1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

肖玉清

摘 要:随着社会文化消费向视觉文化转型,受众的读图消费导致了媒体之间竞争的加剧,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针对目前报纸纷纷开辟的图片专版,本文旨在探讨视觉文化背景下报纸图片专版的编辑之法。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片专版;编辑

中图分类号:G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05-02

一、引 言

视觉文化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图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空间,图像正在改变传统媒体和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传播技术的越加发达,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视觉形式和体验,视觉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现代人更喜欢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甚至思想[1]。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文字表达转向对图像等视觉符号的热衷。就当下报纸而言,版面上增加了更多的图片,新闻标题更加醒目,各种视觉元素运用自如。图片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新闻,还可以增强版面导读功能,美化版面、图解文字。各家报纸纷纷推出视觉专版、摄影专版,这似乎是报纸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又一出路。

二、图片专版的题材

作为报纸版面的构成元素,图片越来越成为吸引人眼球的一种手段。当下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辟了视觉专版,用充裕的版面来讲述新闻故事,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界一般认为报纸图片专版是由若干幅(一般为5幅以上)有相互联系的图片组成,通过讲述新闻故事、记录新闻事件或展现社会现象来表现明确主题的摄影报道形式。与单幅照片相比,图片专版叙事能力更强,包含的内容更丰富,阅读上更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2]。图片专版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新闻稿配单幅的图片的方式,现在的编辑记者绞尽脑汁主动性地用镜头来捕捉生活、诠释现代人的故事,这可以说也是用视觉的方式来做新闻,反映生活。

关于报纸图片专版的题材范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大节日、重大典型事件、热点新闻为主的图片集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竞争的加剧,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时,读者尤其需要整版图文并重的深度报道甚至是整版的图片报道来全面了解新闻事件,增加新闻视觉感知。

例如2013年4月21日,《深圳晚报》用两个版面A12、A13做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地震“视觉”专版。主题“我们不哭,我们在跑”展现灾区人民的自救与坚强。全版安排了7张新闻照片。

另一类是以社会新闻、社会现象为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图片集纳。这类图片专版强调纪实性,强化细节,要求报纸以市民的角度来选择新闻和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报道手法上强调贴近性和可读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实状况来看,无论是党报还是市民化的报纸,都需要以市民关心的内容为报道中心,做好城市化进程中市民爱读的“城市报纸”。因此这类图片专版要以市民的生活为报道中心,要求有“新闻眼”,从这个角度来组织图片报道的报纸很多,如《嘉兴日报》的“镜像”专版、《新闻晨报》的“镜头”专版、《深圳晚报》的“视觉”专版、《潇湘晨报》的“晨报镜像”专版等。

三、图片专版组织要点

(一)时效性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大众传播功能中,环境监测被列为大众传播的首要功能。新闻信息的传播有助于帮助受众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3]。图片专版作为报纸的一个局部,在选材上力求有时效性,能在第一时间切入那些适合以图像形式表现的,国内外的重大或突发新闻事件,或是反映百姓生活气息的民生新闻。为了达到时效性,可以尝试从一个新闻由头出发做深度开掘;或是抓住生活的热点动态、各种时令节气来组稿。以《嘉兴日报》“镜像”版为例,2013年4月22日《为“禽”所困》聚焦了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给养鸡户造成的致命打击。2013年5月13日《“哭泣”的包厢》用图片报道了嘉兴市秀洲区中山西路一家酒店的用品正在处理,反映自去年年底以来酒店出现的倒闭潮。2013年5月20日的《一场狂欢 向青春致敬》报道了上海世博公园的草莓音乐节。2013年6月3日聚焦的主题是《我们的书包》。这些题材都紧扣当下的新闻题材和社会现象,用图片的形象直观性来诠释新闻,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视觉冲击力

视觉冲击就是运用视觉艺术,使读者的视觉感官受到深刻影响,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图片专版所选用的照片要求之一是能够显示所发生事件的不同寻常的状态,在视觉上一眼就可以抓住读者的视线。

2013年4月8日《嘉兴日报》“镜像”版的内容是《我在西塘等你》,浙江省媒体摄影记者聚焦西塘,全版用8张美不胜收的摄影照片刻画了西塘古镇的春色,为读者们带来一场江南春色的视觉盛宴。2013年5月6日《嘉兴日报》“镜像”版的内容是《家没了 人还在》,也是将视角放在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强震。时间过去半月,再回过头来看着摄影记者赵颖硕来自地震灾区的这一幅幅照片,仍然让读者眼睛酸涩。版面由一张主图与六张小图构成,每张图片都与家有关,坚强的灾区人们在废墟上建起新“家”,条件虽然艰苦,但传达出来的信息是灾区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在专版中尤其强调主图的视觉张力要强。

(三)独到的观察

图片专版一般篇幅较大,占据整个版或是大半个版,通过较多的图片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主题。图片反映的内容有复杂的逻辑结构,从视觉上看也有复杂的影像结构,在拍摄上需要摄影师花一定的时间去思考、采访、捕捉瞬间。看似很普通几乎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凸显细节,反映深刻的现象和事实。而这些细节所具有的张力却让人无法忽视。以《南方周末》的“写真”版为例,2012年6月10日由赵赫廷摄影报道的《孤独的守望——中国火车小站掠影》,作者将一个极为偏僻寻常的小火车站——南峧小火车站作为拍摄目标,图片内容并非是所谓的社会热点,而是捕捉的相对较冷的题材。照片反映了小火车站工作的单调重复、大山里的孤独以及工作人员的精神世界,这与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形成巨大反差。2013年2月3日《南方周末》的“写真”《佛祖在火车上》更是有趣,这一次拍摄者将镜头瞄准了异国的火车。南方周末记者用自己的体验抓拍了混乱、嘈杂、危险的印度火车,文与图结合,幽默地向读者展示了“印度火车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交通工具”這一现象。可以看出,这些图片都是生活化的,但必须是拍摄者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感悟才能触及到的生活的本质。

(四)鲜明的主体形象

图片专版故事的中心在于人,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主角也是人。因此需要拍摄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人物的个性、情感以及独特性,用摄影语言记录下处于事件中心的人物活动,去展现有意义的瞬间,显示容易被人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细节。

2013年3月4日《新京報》专题版A21版《你好,北京!》,用五张图片展现了首都北京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北京的外国人。2013年4月15日《新闻晨报》A11版“镜头”《上海女人精彩一天》,版面用五张图片讲述了上海女人的一天24小时,是在2013年4月上海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下组织的一个版面。五张照片看似普通,护婴护士、舞者、自行车赛车女、空姐、跳操的女人们,却浓缩了上海女人人生中美好、精彩的片刻,通过人物形象展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感悟。

四、图片专版的文字说明

图片可以对现实场景客观的记录,但是图片在表达一个场景或是动态事件的时候也存在不足,这种记录是静态瞬间的叙事方式,有时候表达的意义不是很精确,这就需要拍摄者对现场进行必要的交代。文字是抽象的富于思考的,阅读文字可以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提供掩卷思考的体验。关于报纸图片专版的文字说明写作非常灵活,要求首先是能把一个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而且还能向读者展示相关的社会背景和资料。其次是在语言组织上力求简洁,用简单的话语对图片进行描述。在组织图片专版的时候,一般会取一个总的标题,画龙点睛的表明主题。

综上所述,图片专版的发展要想适应视觉传播时代,不仅需要好的照片,生动的故事,还需要记者编辑们有较好的背景资料知识的支撑,扎实的采访实践功底。

目前报纸图片专版制作也有很多误区,如设计策划雷同,没有形成报纸的竞争品牌;有的报纸图片专版上的图片内容浅显单薄,内在凝聚力不强,带给读者的思考空间不大。尽管如此,用图片讲故事仍然是报纸在视觉化时代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 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柴继军,张小文,曾璜.报纸报道摄影的兴与衰——图片编辑三人谈[OL].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42550 _ p_1.html.

[3]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探究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视觉文化与女性主义艺术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基于视觉文化的网络视频课程数字化包装研究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
城市规划视角下现代化铁路枢纽站的视觉文化传播
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