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大学生对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关注

2014-01-10孙莉

今传媒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媒体受众

孙莉

摘 要: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近年来,《职来职往》等求职类电视节目相继开播,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潮”,众多大学生成为了此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文章通过《职来职往》等此类节目的媒体分析,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对于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收视反应,取得具有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来职往;电视求职类节目;媒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87-03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近年来,《职来职往》等求职类电视节目相继开播且收视大红,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潮”。众多大学生出于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问题的考虑,成为了此类电视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所以他们对于此类媒体节目必然有自己的反应及感想。

本文主要以《职来职往》电视节目为代表,通过对此类节目的媒体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收视反应,研究方向是电视节目媒体及其受众的收视心理领域与大学生就业这一社會问题的交叉地带,通过科学细分和对比等方法,最终得出理论合理而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一、《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及大学生受众浅析

电视求职类节目,是以电视真人秀形式为依托,将求职现场公开化,求职过程透明化的电视节目形式。2010年12月江苏卫视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创办电视求职节目《职来职往》作为国内首档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获得热烈反响。目前求职节目作为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在节目定位方面,电视求职节目受众定位明确,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兼有部分企业人士。在节目制作中注重故事性,兼顾娱乐实用性。大学生作为电视求职节目的重要收视群体,对其关注态度不同,在大学生受众群中,部分认为《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节目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形式,对它持肯定或客观中立态度,但是也有学生对这种类型节目持怀疑态度,理性地分析认为其娱乐性过强,对受众个人的实际性作用甚微。因此,在具体分析大学生受众的收视态度及反应时,应坚持中立客观态度。

二、大学生对电视求职类节目不同关注的原因分析

为数较多的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收视群体,对《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持主动、积极的关注;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这种类型节目持怀疑、排斥态度。为何大家关注的节目内容各有侧重?在这一受众态度现状背后的原因为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不可忽视的就业难等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此时的《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功能和定位巧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生看过或始终关注此类节目的人占大多数,部分学生还成为其忠实受众。此外,与传统单调的就业渠道相比,此类节目较好的舞台表现效果及新颖的节目形式,给大学生增加了新的就业渠道,自然而然吸引受众倍加关注。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自身就业心态等均影响着他们对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关注态度。在《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的舞台上,抛除了性别、户籍歧视、非“211高校”毕业生等常见的歧视现象,众多电视求职类节目给予求职者营造了一种公平融洽积极的求职环境。与此相应,众多大学生以了解企业职位信息、获得学习求职技能的目的来关注观看《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节目,使自己获益。

(二)至关重要的节目自身原因

由上述分析可知,《职来职往》等电视节目为求职者搭建平台、迎合了广大应届毕业生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源于吸引人的节目自身优势:

首先,以《职来职往》为代表的电视求职节目受众定位明确,以大学毕业生为主;此类节目由自身的诉求点出发,寓教于乐,深意突出。在娱乐消遣的外表下,还有更深刻的社会指导意义,更贴近大众生活。具体而言,大学生受众可以从此类节目中得到实用性的帮助和正能量,这也是电视求职节目如此受青睐的缘由之一。此类节目富有价值,服务性强:更能体现求职者个性特点,对观众有启发、有指导意义。

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我国电视求职节目的生命力中缺少本土性活力,这其中也暴露了自身的缺陷与问题:

1.《职来职往》相比较其它电视求职节目不乏雷同,多是在个别环节上做变动。所以,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表示更喜欢《非你莫属》,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大学生们对于《职来职往》的关注程度并非执着专一而决定持续的。

2.不可否认,在此类真人秀节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刻意煽情等手段,这样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好奇心,刺激了收视率的提升。但这种依靠迎合庸俗趣味来抓人眼球的做法似乎并不能让所有的大学生受众买单,随着大学生群体品味与理性收视需求的提升,就可能出现对此类节目的质疑态度。

3.个别明星效应突出,他人话语权缺失现象突出。《职来职往》达人刘同、杨石头说过诸多大学生们当做警句的名言,“不要再把自己知道的那一点点东西全部表现出来,那不是你的优势”等,这里成为了制造社会职场明星的重要场所。在这个舞台上,活跃的职场达人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了选手的求职结果,但相对沉默的嘉宾达人们的观点就很可能缺失,在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误导,这是部分大学生受众难以接受的。

三、大学生群体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影响分析

(一)对于客体——电视求职类节目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对《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的高度关注,客观上促进节目的改进,增加吸引受众的旺盛生命力。针对《职来职往》几年来可能受大学生受众群影响所做的改版变化,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利于推动此类节目积极地推陈出新,突出节目原创性。我国的电视求职类电视节目本是学习模仿美国同类节目,此类节目要得到大学生受众的持久关注就必须实现本土化,灵活运用中国元素,积极探索节目形式创新,突出原创性。如:2011年末《职来职往》实现改版,彰显节目的品味。

2.利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引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人文价值观。有的学生说,不喜欢《职来职往》等节目的原因是:我们除了记住“职来职往 前途宽广”之外,收获甚微,它离我们的生活总有一段无法融入的距离。的确,电视节目要想健康持久发展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所以此类节目在与受众的期望相契合之时,在深入地把中国文化、人文价值观念带给观众方面努力,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重要的受众群,节目给予应届生等精神力量的意义要远远超过仅仅提供一个让人谋生的饭碗。从当下刘同等达人们的名言、书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畅销,可以看出这一点。

3.有益于协调节目的娱乐性商业性特色和教育功能。麦克卢汉曾提到: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建立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媒体,已经不再是做传统的、单一的内容产品,而是全方位的考虑产品的性能。大学生群体对职场类电视节目的关注,或许正有利于未来此类媒体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优缺点、坚定自身节目定位、赋予节目文化内涵。电视求职类节目在保全收视率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更要兼顾其教育功能、社会责任。教育频道的《职来职往》节目本应协调好各方利益,实现其教育引导的品牌宗旨。

(二)作為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此类节目能充分使大学生受众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校期间有所奋斗,以充实自我。可以减轻只追求舒适稳定工作环境的错误就业观,强化自强意识,以备将来能胜任艰苦环境和具有风险性、挑战性的工作。其次,《职来职往》等节目可辅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可根据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收视经验,做好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再者,通过电视求职类节目,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有益于养成对用人单位和工作发展前景充分考虑的良性思维和择业习惯。从而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内容充分判断,少走弯路。

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通过合理地关注《职来职往》等此类节目,多一些对自身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其价值观。但过度关注此类节目或仅以消遣娱乐目的来关注《职来职往》,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此不作赘述。

四、大学生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之理论分析

(一)大学生——受众理论分析

1.“使用与满足”和个人差异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媒介的活动是为了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受众不是被动的,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所需要的信息。此外,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进行劝服性传播之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价值观和态度,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类节目发挥其教育导向功能,向大学生收视群体提供有益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即是充分满足此受众群体需求的表现。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不喜欢《职来职往》节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此类节目除了娱乐消遣之外,他们收获甚微。所以,这就说明娱乐化商业化外表下的电视求职类节目无法满足部分受众的价值期许。

2.拟态环境及“受众为媒体设置议程”

在此我们要提及拟态环境这个概念,当下众多电视媒体节目播出的内容必然会给予受众心理上的“暗示”或“示范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拟态环境”的原型中,媒介环境中的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基于受众而存在的,由于受众所产生的这些要素,才使得媒介有事情可报导。即:媒体的发展是依仗于公众的接受与好评,媒体的议题选择必须贴近受众,“受众为媒体设置议程”。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射击场上的靶子,中弹即倒(靶子论)。相反,受众作为讯息的接收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一方面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媒介,另一方面受众对媒介传播的讯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众所周知,大量的电视求职类节目旨在给各层次的求职者解决就业问题,而几年前央视主办的针对高端人才的求职节目,其门坎较高,尤其是广大应届大学生因缺少职场经验,无法达到其基本要求,由于接近性因素影响等,因此大学生受众也较少。而近年来的《职来职往》节目定位不只局限在了高端层面,具有了大众化倾向,这也赢得了大学生们的关注与喜爱。这种“低门槛”、“接地气”的路线使电视求职节目具有了大众接近性,并非遥不可及。《职来职往》节目的成功定位,无疑说明了受众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观众群对此节目的喜爱与参与、质疑与批评声音同在,这反映了受众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心理。

(二)电视求职类节目——媒体相关理论分析

1.“意见领袖”。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 他认为意见领袖最主要的效能是其对传播者的传播还具有协调或干扰的作用,在对面临信息轰炸、思想灌输的无主见、存依赖的受传者在表明态度、采取行动、解脱矛盾时予以指点和调节。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能是巨大的;其性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或消极、破坏性的。

在电视求职类节目中着重突出明星效应即体现了意见领袖在节目中的巨大功能,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人话语权缺失。譬如,在《职来职往》舞台上,活跃的职场达人的主观判断直接影响了选手的求职结果;节目之外,刘同、杨石头几位达人的评语也被大学生们奉为职场箴言。再如,曾在《非你莫属》节目中其学历遭面试官质疑的“晕倒哥”郭杰事件,之所以能掀起舆论的浪涌,其实也是名人效应的推动,其间张绍刚、李开复等意见领袖的高调参与,使其关注度大为增加。

那么在这种名人舆论氛围中,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受意见领袖的言论影响,会对未来的职场与社会价值观产生怎样的认识呢?这就需要节目中意见领袖们注意自我言行,正确引导受众的价值观。

2.刻板印象、涵化理论及“把关人”。李普曼认为,传播对受众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人们不仅会对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对没有接触过的人和事也会产生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根据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获得的。伯格纳提出的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媒介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和世界观。他认为,接触电视多的人相比于接触电视较少的人更相信电视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是真实的。事实上,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不同类型的媒介媒体给受众传递的信息存在主观上的差异性,并常常对这种差异避而不提。

可见,电视求职类节目在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批评声中,应当有所反省,把握好自身定位。媒体作为“把关人”,本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却利益看重真理。如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从《非你莫属》中刘俐俐被逼问,到郭杰晕倒台上,这些事件推动中,其实求职节目本来可以很“善良”,舍本逐末的过度娱乐化迟早会令观众视觉疲劳,多为求职者做些体己的事儿,观众看了舒心,节目才能做得安心。此外,教育台的《职来职往》节目,面对众多大学生受众,靠煽情等手段吸引眼球,博得收视率飙升的做法值得反省,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形成对未来职场的刻板印象,所以教育台电视节目应该时刻牢记其引导、教育的本职定位。

五、结 语

通过对“大学生关注电视求职类节目”的浅析,我们能领悟到“职来职往 前途宽广”不仅仅是《职来职往》节目的口号,“前途宽广”也不仅是大学生们看过节目后一瞬的进取冲动。它更在于:其一,大学生作为电视求职类节目的重要受众群,自身应该借节目内容,有目的性、方向性地充实自我,理性思考,应在消遣收视之余有所收获,从节目中获取就业信息、学会职场法则。更要从那些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求职节目氛围中,将自己抽离出来,做积极理性的受众;其二,当下受大学生们喜爱的电视节目中,无论是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还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这些娱乐搞笑为主、营造浮躁氛围的媒体节目,也应避免走低俗化路线。当今的电视频道多样化、节目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媒体作为把关人更应该使自己的节目多一点人文理性、少一点浮夸俗媚……相信能做到不落俗套、推陈出新而贴近大众的媒体节目会有忠实稳固的受众群,这样的节目也会备受大学生群体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微博版《职来职往》引爆网络[N].南方日报,2010-04-20.

[3] 张学亮.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电视求职类节目火爆背后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8).

[4] 楊敏.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J].新校园,2011(6).

[5] 苏永玲,秦宇.从《职来职往》探析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路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6] 钱珺,文飞.泛娱乐化时代媒介社会责任的重塑——以《职来职往》为例[J].现代传播,2012(8).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媒体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