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之道
2014-01-10于丹
一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论语》提出了“信”的原则。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走起来呢?
大车、小车,分别指牛车和马车。大车、小车的车辕前面都有驾牲口用的横木,这横木要怎么铆住呢?就是用木销包了铁以后插在小孔里,才能把横木固定住。輗和軏就是牛车和马车上的木销子。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木销,就无法套住牛马,它又怎么能行走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子有了横木也是虚架上的,没有关键的木销,不就无法行走了吗?对一个人来讲,信誉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界最基础的保障。
也就是说,只有靠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驱动起来。只有信誉,才能够让你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都能颠扑不破,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时候,也能够保障你的速度。就是因为有信誉,你才始终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立得起来。要是没有信誉,就缺少了安身立命最根本的条件。
孔子关于“信”的阐述都很简单,但这是他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文、行、忠、信,这些东西就是孔子教导学生的基本内容。“忠”和“信”占了很大的比重。
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要想坦坦荡荡走过一生,凭的是他为人正直。正直的人就能安身立命,这个人的一生理所应当走得远。但是,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用的人,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他们不是也活下来了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发生的责罚才磕磕绊绊地活下来的,他们迟早要摔跟头。
人要凭着正直去生活,如果是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那只是侥幸躲过了灾祸。
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中国儒家提出的诚信的道德理念放到今天,还有价值吗?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信誉对每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为人如何,都会反映在口碑中,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江西德兴市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村里有一个普通的农民叫王云林。2007年4月,村里发生了一场山火,他帮助别人去救火,不幸牺牲了。他走后,留下一笔糊涂账。这债务怎么办呢?他的遗孀叫陈美丽,31岁,一个普通的农妇。陈美丽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两个女儿,一个7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贴了一张还债告示。
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一直心中不安,我不希望他走得不踏实,所以我要把这个债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
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很多人来找陈美丽讨债。债款前前后后加起来超过5万,而其中将近4万没有任何凭据。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就替丈夫一点一点还着这些良心债。
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当时担任“感动中国”活动的评委,给陈美丽写评语,我说了一句话:“债务有凭,良知无价。”陈美丽的还债告示就像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内心是高尚还是卑微,是贪欲还是无欲。
我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而生活在如此境遇中的农妇,是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她这样做,就是为了一个字:“信”。这个“信”字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也是对自己内心的。
我想,社会在不断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我们看到,诚信不仅仅是传统经典中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也是普遍的民间信仰。
二
关于信,还有很多表现在孔子学生的言论里。“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说的这3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环境里,人际交往都离不开说话,我们都在承诺,但是你说出来的话就一定能够兑现吗?你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能做得到吗?你说的话能不能兑现,那要看你的诺言离道义有多远。如果你的诺言符合道义,兑现的可能性就会高一点,这就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恭谨有礼,对别人毕恭毕敬但又符合礼义,那么他就远离耻辱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意思是说,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亲可信之人,那么其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我们看,这里又是一组关系。在这里,“信”也没有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核心,而是说讲信用一定要符合道义。社会中不断出现种种挑战,一个人光有单一的内心道德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官称叫做“信史”,就是其记载真实可靠的历史。这个官称内涵很重,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们的生命来维护历史的真实,让历史的真相得以流传下来。这是中国历史上可贵的传统。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个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叫做《国书》。《国书》写好以后,就被镌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崔浩和高允两人依据实录作史的精神,对北魏早期的历史多秉笔直书,有些史实在后人看来是很不堪的。很多鲜卑贵族看了国史之后,非常不满,就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谗言,说史官真不好,为什么把这些事都写出来了?
拓跋焘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来就要逮捕中书侍郎高允。偏偏太武帝的儿子,就是当时的太子拓跋晃,曾经跟着高允念过书,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想保护自己的老师,就把高允请到东宫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拓跋晃和高允一起进宫朝见。
二人来到宫门前,太子对高允说:“我们进去见皇上,我自会引导你怎么做。一旦皇上问什么话,你只管按照我的话去说。”高允问:“殿下,这是为什么啊?”太子只是说:“我们进去就知道了。”
太子进去跟他父亲说:“高允做事一向小心谨慎,而且地位卑贱,《国书》中的一切都是崔浩写的,与高允无关,我请求您赦免高允的死罪。”拓跋焘就召见高允,问:“《国书》果真都是崔浩一个人写的吗?”这个时候,高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是这样回答的:“《太祖纪》由前著作郎邓渊撰写,《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两人共同撰写的。不过,崔浩兼职很多,他只不过领衔总裁而已,至于具体的著述工作,我写的要比崔浩多得多。”
拓跋焘一听,大怒,说:“敢情你写的比崔浩还多,你的罪行比崔浩还大,怎么可能让你活!”太子慌了,非常害怕,赶紧对他的父亲说:“您的盛怒把高允吓坏了,他只是一介小臣,现在说话都语无伦次了。我以前问过他这件事,都说是崔浩一人写的,真的与他无关。”
拓跋焘又问高允:“真的像太子说的那样吗?”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的罪过确实非常大,应该灭族,但我不敢说虚妄的话来骗您。太子因为我长期给他讲书而哀怜我,想要救我一条命。其实,他没有问过我,我也没有对他说过这些话。我不敢瞎说。”
拓跋焘回过头去对太子说:“这就是正直啊!这在人情上很难做到,而高允却做得了!马上就要死了,却不改变他说的话,这就是诚实啊!作为臣子,不欺骗皇帝,这就是忠贞啊!应该赦免他的罪过,要褒扬他。”于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高允宁死不说假话,这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高允的勇气从何而来?它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忠诚。诚信,有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的内心对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就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更多人的利益。
……
不管从我们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展来说,只有守住诚信,才有未来。我想,对于诚信,每个时代可能有每个时代的解读。
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从当下的生活出发,接受现实,朴素面对,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通往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向我们敞开。这样一种观念,大概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积极价值吧。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该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我们人生的路。
孔子说过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当我们建立了自己良好的道德体系,当我们的整个道德水准提升之后,不仅能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而且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会有志同道合的人跟我们在一起。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摘自《于丹〈论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