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4-01-10夏跃波
夏跃波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大理 671000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简称CHD),是严重后果危害儿童和成人的一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距调查显示,在存活的婴儿中有0.8%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群体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ASD)更为常见,其发病率高达0.5%~0.8%[2]。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和医疗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儿童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现象转入成年的现象也不在少数,所以临床中成年患者也十分常见,本文主要针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12月—2013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140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60例;最大患者年龄59 岁,最小患者年龄6 岁,平均29 岁;缺损直径在0.5~3.0 mm 之间;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心电图、胸部X 线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为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均为中央型单一缺损;多切面测量心脏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和房间隔的直径长度,了解患者心脏房间隔缺损和二尖瓣、主动脉瓣、冠状静脉窦之间的比邻关系。所有患者全部符合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封堵术的手术指征。
1.2 治疗方法
选择国产封堵器,根据患者造影和彩超的结果选择相应类型的封堵器,通常的选择标准是封堵器腰部比测量的最大直径为1~2 mm。患者在导管室取平卧位,采取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治疗,采用Seldinger[3]在患者的右侧股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在其中放置好入鞘管,再在静脉内推注100 U/kg 的肝素。先对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获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资料,测定患者的肺动脉压,在必要的时候对患者行肺动脉造影。
将长度为0.03 英寸的加硬钢丝置于患者左上的肺部静脉中,使用输送长鞘管放置于心脏左房中,将事先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准备好的封堵器安装在输送器的内芯头端,使用相应大小直径的输送鞘管把封堵器运送至左房内。透视中,左心房要先释放左侧三面,将其回拉,贴紧残余部分,将钢丝固定,再将整个系统回撤后释放右心房面伞,将封堵器在心脏房间隔缺损处卡住,仔细观察、检查后,伞形良好,轻推轻拉后没有脱落现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分流消失、封堵器为质量好、形态良好,并且没有残余的分流,将钢缆逆时针旋转推送,反复推拉输送鞘管,释放封堵器成功。
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治疗,口服阿司匹林片,每次50~100 mg,每天1 次。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24 h 的心电监护,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术后残留分流所导致的尿色改变。对所有患者进行1 周,以及1、3、6、12 个月的随访,检查患者的心脏彩超、心电、观察参与分流状况、封堵器位置等。
采用心电图分析仪分析仪检测患者术前1 d 和术后4 d 的24 h 心电图状态,分析患者心率变异性的时域指标:正常的R-R间期均值,24 hR-R 间期标准差(SDANN),24 h 内每5 minR-R间期标准差均值(ASDNN),相邻正常R-R 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 间期差值≥50ms 所占据的百分比(PNN50)。
1.3 评定标准
根据多普勒左向右分流信号[4]判定患者心脏房间隔缺损的情况:不再出现由左向右的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没有新发的瓣膜关闭不全现象,住院期间不出现严重并发症,视为效果佳;患者治疗后出现直径小于1 mm 的由左向右的分流信号,视为微量残余分流;治疗后患者出现1~2 mm 的分流信号为商量残余分流。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变化情况(n=14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使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 和SDANN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NN,rMSSD 和PNN50 较之治疗前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患者手术治疗的时间为(55.5±19.0)min,住 院时间为(5.5±2.5)d。其中1例患者在尝试封堵中,由于缺损较大,并且部分边缘存在薄而且短的现象,行后期常规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后10 min 进行彩色普勒立体超声心动图,对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进行左心室和主动脉造影检查,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少量残余分流现象,在术后随访中全部消失。2例患者出现溶血现象,经过相应的保守治疗,在治疗1 周后得到明显。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诊,时间1~6 个月,随访1 个月后,所有溶血现象全部消失,随访2 个月后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新发的心律失常现象,经心电图检查显示为窦性心动过缓,在使用相应的激素治疗后好转。3 个月~6 个月的随访中3例出现头疼症状,无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其中2例患者在治疗后3 d 内消失,1例持续头痛,但是没有肢体活动不便症状,经过头颅CT 检查证实为血栓,行抗凝治疗2周后出院,在随后的随访中无并发症。随访中,所有患者为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封堵器良好、无新发瓣膜功能不全。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出生时存在的心血管结构、功能异常,是在胎儿时期由于心血管的异常发育或者障碍发育所导致的出生后当退化的组织未退化所导致的心血管畸形[5]。先天性心脏病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的威胁,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传统方法,但是在手术过程中会使患者面临较多的诸如创口大、输血困难、意外麻醉、感染等多方面的问题,治愈率较低。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封堵装置的接入治疗不断改善和完善,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间隔缺损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导管封堵不存在心外科体外循环的不良影响,对右心具有较好的保护功能,而且能够降低老年心脏房间隔缺损的动脉压和右心内径,改善患者左室的心室电传导和收缩功能。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以其创口小、治愈率高、恢复快、并发病症少等特点,很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本组研究中对140例采取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缺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统计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5±19.0)min,平均住院时间(5.5±2.5)d,治疗后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后心率变异性明显减缓,SDNN 和SDANN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杨海慧等人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7],本组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缺损较大,体外循环手术治疗,3例少量残余分流,2例溶血,3例头痛,均在治疗后好转。由此可见,介入术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并且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先天性心脏病的困扰和威胁,医学界还要不断努力研究更加科学的治疗办法,尽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的成功率。
[1]刘海东,张密林,张素敏.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 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前后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J].临床荟萃,2009(9):123-127.
[2]蔡京,马根山,郑若龙,等.房间隔缺损接入封堵前后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J].现代医学,2009(5):106-110.
[3]秦苏元.儿童吸纳天性心脏病151例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初步随访[D].广西医科大学,2011(9):137-139.
[4]郭峰.几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对比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09(10):104-107.
[5]宋志远,舒茂琴,胡厚元,等.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复合畸形的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15):123-126.
[6]邓东安,朱鲜阳,侯传举,等.小儿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40例临床报告[J].中华儿科杂志,2011,41(7):531-533.
[7]杨海慧,张航.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9(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