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气盖世
2014-01-09杨庆存
杨庆存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气势磅礴、境界高远、艺术精湛,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典范。时值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再次细细品读这首词作,不仅深切缅怀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开创的丰功伟绩,而且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有重要启迪。
《沁园春·雪》以“雪”起兴,写所见所感。首句“北国风光”交代区域地点。次句“千里冰封”以静景点明季节时间,“万里雪飘”以动景渲染气氛,而“千里”“万里”有远近之别,“冰封”“雪飘”有高低之分,层次分明,动、静互衬。以“封”写“冰”、用“飘”状“雪”,既抓住了“冰”、“雪”特点,生动形象,又体现出炼字功力,精警准确。
“望”字拎起下面内容。“长城内外”既言其远又言其广,“唯余茫茫”突出大雪飘洒宇宙间、天地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大河上下”描述纵向流动态势,“顿失滔滔”描绘河面凝固的静止状态,又暗含奔腾千里的气势对比。
“山舞银蛇”写白雪覆盖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好像巨蛇在宇宙间奔腾飞舞;“原驰蜡象”描述白雪覆盖的原野景物,好像白蜡制作的群象在奔驰;而奔腾的群山、奔驰的原野似乎有意与“天公”比试高低!这三句,借助目光转移的视觉效果,把静止的景物,描绘成气势飞动的姿态,既雄奇瑰丽、生动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以上七句,是“北国风光”的具体化。“长城”、“黄河”都是最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地标性景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厚重感突出,文化内涵深刻。“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由实转虚,想象雪停天晴之后,情景会更加优美,收束上片写景。
换头“江山如此多娇”呼应上片内容,次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展开抒情。“惜”字七句以惋惜和遗憾的方式评点英雄美中不足。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是“北国”最“风光”的“英雄”,都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为中华民族强盛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他们虽然功可盖世,而文治却不足。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虽然“四海为一”但有“焚书坑儒”之举;汉武帝刘彻破匈奴、征西域、并朝鲜,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战略都未尽如人意。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域,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而一统天下;唐、宋两朝都重视文化,兴办学校,完善科举,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宋代甚至扬文抑武,但唐太宗、宋太祖个人文章造诣一般(宋太祖《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发火。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可窥一斑)。至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善战善谋,建立蒙古帝国,率铁骑征服欧、亚,版图之广,空前绝后,然而蒙古当时尚无文字,成吉思汗虽曾下令创制,却未能实行,他本人更没有文章流传。以上七句,作者以理想主义的标准,评点中国古代五位创业帝君,既充满敬佩,又希望完美。“略输”、“稍逊”、“只识”都是“惜”的具体化。潜在含意是,如果他们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事业就会更辉煌!
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呼应上面内容,又收住历史回顾,回到眼前现实,断定当代俊杰,将会超越前代,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丰功伟绩,以高度自信、积极昂扬的格调结束全词。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盖世无双。他在诗词、书法、文章等方面造诣精深,特色独具。就其《沁园春·雪》来说,可谓气象宏大、气势开阔、气度非凡,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
艺术格调豪迈典雅。《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时值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不久,那种开创新局面的雄心壮志正在毛泽东的内心激荡,其心情、心态、情绪都表现出激昂奋进、积极乐观的状态。反映到作品中,可谓是居高临下、气吞山河。一是豪情激荡,借景抒情,雄奇壮丽,情景交融!二是意境雄奇,意由境生,境随意动,意象绮丽。三是结构规范,以最规范、最常见的结构形式,着力于思想内容的创新出奇,正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四是笔力劲健,思想表达、材料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提炼诸方面,都表现出大家巨擘独有的文化创造力,展现出广博丰富的知识学养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
艺术境界雄浑超拔。毛泽东的词看似“无我”,而实则万物皆备于我,以局外人的眼光,描述景物和评论历史,超拔大气。《沁园春·雪》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平面描述大景象,纵向议论大人物,宏大而不乏细腻,咏雪而不拘泥于雪。特别是尾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语点破天机——时局的大特点、大关键,就是要为中国共产党人撑腰打气、树碑立传,这与苏东坡那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单纯感叹相比,其对现实的冲击力自不待言。
据说,毛泽东创作此词9年后在重庆谈判时,将其抄赠柳亚子,意在争取国民党高层人士的支持。《新民报》副刊率先发表,《大公报》等也相继刊载,“和词”与评论,几近百篇。蒋介石看后很恼火,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气愤地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数日后,当时国民党办的《中央日报》刊出了“围剿”《沁园春》的作品。
周恩来指导重庆进步文化界,积极回应。郭沫若率先发表和词,延安黄齐生、解放区邓拓、陈毅等,都依韵奉和。为打压和消解毛泽东词的巨大影响,国民党还发出内部通知,组织创作,挑选“佳篇”,拟以主要领导人名义发表,但没有一首中意。其后,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重金雇佣“高手”创作,依然未果。
这无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次文化大较量,是征服文化精英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学决战!这对争夺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国民党高层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坛佳话。
(责任编辑:苗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