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专家学者:中华文化的世界坐标

2014-01-09张纪

党建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世界文化

张纪

精彩导读

中华文化5000年赓续不绝,这主要得益于中华文化自身固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人类光明前景的必然需求,也是负责任中国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本刊记者特邀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肖欢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冯宪光等专家学者对这些话题展开深入解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其发展繁荣必须尊重、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邴正:中华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5000年赓续不绝,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得益于中华文化自身固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这又得益于她内在的生命力。

现在中国有13亿人,又是政治经济大国,文化实力日益彰显,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中华文化的身影。中国悠久的文化世代相传,不仅传播到许多亚洲国家,也逐步在世界各国传播,越来越彰显出中华文化的魅力。

韩星: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博大精深。我认为,在当代应继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儒家是要实现大同理想,建立人间天国。仁爱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世界意义,“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强调以血缘亲情来对待普天下的人。

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价值提炼,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动力。“柔”并非真正的柔弱,彬彬有礼的内心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念。

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儒家的“中和”思想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哲学、艺术、伦理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华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最突出特征是在“和而不同”的精神指导下对各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从而保持了持久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道,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应当弘扬其优秀的成分,剔除其糟粕的内容,并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用当代中国人的心胸、智慧、胆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历史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

曹顺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人伦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协调功能可以从深层次的精神层面改变人,有效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从而促成国际关系的和谐。

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之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薪火相传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追求统一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始终如一,从未导致过文明断层的历史悲剧。

中华文化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支配人们行为、左右人们观念的稳定性认同体系,所以海内外华人在深层心态上都能产生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的归属感和亲和力,并进而萌发共同奋斗、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

冯宪光:如今中国梦的提出,又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从符号学角度看,中国梦是以一个词语为标志的话语系统,它的意指功能首先是政治价值,表述十八大以后的党中央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完成这一伟大任务的战略思想。

而它的本体则是文化,是中国百年来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载体的意义主题,是中国百年来各种文化关系聚集的焦点问题,是中国人民百年来心中强烈的期盼。它已经构成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生存方式中特定的文化心理模式,是在有形文化载体和无形文化心理中持续存在的文化理念。

中国梦成为当下中国的流行话语,承载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包含了中国以及当代世界文化的各种关系,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曹顺庆: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华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渗透到了更远的欧洲。明代王阳明学说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有日本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尤为巨大,中国文字、文学、思想、宗教等的传入,为日本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科举制度,对后来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起了间接的促进作用。17至18世纪的欧洲,更是像突然发现新大陆一样,掀起一股如痴如狂的中国热。资产阶级的先贤们从古代中国的思想家那里寻找思想武器,如伏尔泰就对中国的思想和制度推崇备至,认为人心中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取决于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孔子在谈到对《诗经》的学习时讲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兴”和“群”就涉及了文化的感召力问题。也就是说文化要具有吸引力、召唤力、感染力、凝聚力,能够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鞭策人、团结人。

在500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文化感召力的核心所在,是现代中国最可珍贵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也将对世界和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邴正:从历史到现在,没有一个大国不是文化的大国。我们漂洋过海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还应该有我们的诗歌、文学、思想和价值体系。我们不仅要做世界的制造工厂,也应该是人类思想源泉的依托。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要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体内,它也应当成为国与国交流的一座重要桥梁。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贡献的内涵应当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要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贡献,还要有精神文明的贡献。这就要求中国将巨大的消费力和生产力,转化为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能“走出去”的国家软实力。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若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核心价值理念,大幅度地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那么,我们就真正地把中国梦的实现之路与世界梦的实现之路合二为一了。

吴建民: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在影响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应当思考中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文化大家们应该思考他们要向世界展示些什么。中国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制度的创新,还在于提升中华文化价值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包含着一个文化梦和一个国际梦。

肖欢容: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走向,希望分享中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的文化。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都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起到了巧妙的融合作用。

韩星:我们在追求自身崛起的道路上表现出了自己的“以德报怨”“和而不同”“扶弱抑强”的情怀,这些都是中华文化对世界人民的珍重和贡献。中华文化的发展不仅是中华民族期望对人类做出贡献,参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努力,也会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添加来自中国的资源。

张志洲:20多年前,季羡林先生曾预言,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他认为西方文化弊病丛生,而中华文化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智慧可以解决世界的问题,成为人类发展的需求。

确实如此,中华文化以重视人伦秩序和人文情怀为特征,以和谐为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诉求,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基调,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的价值观,以“天下无外”为国际视野,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行为规范,以“将心比心”为共享与合作基础,如此等等,恰可中和西方文化的消极一面,为人类共有文化的建设提供一种巨大的“正能量”。从这个角度讲,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人类光明前景的需求,也是负责任中国的历史使命。

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将对中国在未来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产生重要影响

张志洲: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民族语言的国际化,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加速器和便捷通道。同时,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的国际化程度,也是国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英语传播西方文化,以及对过去的英国、当今的美国世界性地位的表达作用中已经显露无遗。今天,汉语虽然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其国际化程度却严重不足,这大大制约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汉语的国际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话语权上的一大重要表现。由于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之间的互构关系,汉语国际化与中华文化国际化则是同一个梦想。

吴建民: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要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在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去影响世界文化。为了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喜欢中华文化,我们就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讲好中国故事,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人类向善的心理文化取向总是相通的。

中华文化的梦之旅也是世界的需要,因为中国人做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与世界一道共同追梦,实现互利共赢。正如邓小平同志总结的,封闭导致落后。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开放,必须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必须开展国际文化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又有多少中国人走出国门,这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提升文化传播力的方式。

冯宪光: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互联网时代,是全球文化交流、对话和博弈的时代。因此,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推广最新文化成果,就需要将这些内容做信息化处理,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电影等媒介占据更多的全球信息空间,提供全球公共领域平台,把中华文化扩大到全球关注的领域,构筑起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国际传播媒体力量。

肖欢容:一个国家的整体国际形象,包含多个层面的构成要素。中国形象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混合体:中国的历史、政策、文化等等,要把所有的文化现象、现实符号、情感律动归结成一个统一一致的集合象征体,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当前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重要成员的时刻,用一个新的、国内和国际都能认可的概念来描述中国的发展态势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梦这个概念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

中华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柔性化的手段,实现刚性的文化软实力目的,特别是要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将看上去与西方文化存在深刻差异的内容,用西方民众熟悉的方式和手法传播出去,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道德感召力和传播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铸造中国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中国,还需要探索公共和人文外交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依托,顺应时代潮流,掀起中华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不断为文化软实力注入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世界影响,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