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舍不得花钱
2014-01-08张平
张平
IMF数据显示,中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居世界前列,上世纪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更是高达51%,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从表面上看,我国人均储蓄早已超过1万元,成为高储蓄率的国家,但实际其中水分很大。所谓高储蓄率一般是指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之和。改革开放后,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储蓄自然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国民收入过度向政府倾斜,导致政府的储蓄率又有重新走高的趋势。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高国民储蓄率是由于政府和企业储蓄高所导致的。但从中也折射出中国民众喜欢储蓄,不敢花钱的严峻现实,这对于急需消费引擎来拉动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一大噩耗。
近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一种奇怪现象,一边是大多数中国国民如蜜蜂般勤劳工作,却不舍得花钱,心甘情愿做葛朗台式的“守财奴”;另一边是欧美国家民众享受着中国的廉价商品,并且超前消费,甚至把未来几十年的收入都给一并透支了。也难怪欧美国家的民众怀疑中国人是否懂得享受生活。那是谁把中国人都逼成了“守财奴”呢?答案是中国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还远不如欧美国家健全,如果说欧债危机让欧洲国家去福利化,而对于中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首先,生场大病,便倾家荡产,你敢乱花钱吗?虽然调查显示,中国民众人均储蓄超过万元,雄踞世界第一;但严酷的现实是,普通工薪阶层一旦家中有人得了大病、重病,不但要把家底花光,还得四处举债,转眼间就会落得个倾家荡产,变成赤贫;一般普通工薪阶层就是如此,更别说那些原本就处于贫困边缘的弱势群体了!弱势群体要是生场大病,要么发动周围熟人互助,要么只能放弃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谁不想把钱存着,以备不时之需呢?
再者,子女的教育问题,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中国人有句俗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往往是毫不吝啬的。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各种培训费用,再加上大学的所有费用,仅这些费用就够一般家庭扛的了,哪还有闲钱去消费呢?更重要的是,钱花起来很快,可赚起来却艰难,而现实又是什么东西都在涨,且涨得飞快,可百姓的收入非但没涨,而且还因通胀而日见缩水。这让民众怎么有安全感?怎么会有花钱的动力呢?
其三,高房价浇灭了中国民众的消费热情。从1998年开始,我们的政府把民众住房问题全部市场化了,却忽视了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房托底责任。又因在近10年里,国内基础货币超发和信贷扩张严重,使得国内三、四线城市的房价翻了五六倍,有的一线城市房价涨了10倍还不止。面对如此高房价,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父母辈只能努力存钱,能够替子女凑足首付款就已不错,剩下几十年的房贷需要年轻房奴自己来偿还。可以说,高房价不仅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还制约了中国民众的消费,是中国消费引擎始终发动不起来的元凶。
最后,老百姓对未来养老生活没有信心,更没有掌控的能力,所能做的只能多存点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了较大的漏洞,已是不争的事实。也难怪有专家奋笔撰文,中国养老金账空转,谁来“养活”我们这一代人?原来老的职工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的财富都上缴国家或企业作贡献了,所以他们的养老账户一直是空转的。那老一批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谁来支付?是由新一批参加工作的职工来支付。但是随着我国在近几十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未来十几年或数十年之后,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能远不及每年适龄退休人群。所以养老保险的巨额漏洞必须由政府、国企来填补,否则民众对未来养老产生忧虑,自然不敢花钱。
现在,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3000美元,人们已由对温饱的需求转向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但是,与这种需求相比,政府的财政投入却相对滞后。政府对公共产品投入严重匮乏,老百姓哪里还敢轻易花钱、轻易去消费呢?更要命的是,对我国经济来说,如果不能明显改变高储蓄率的状况,那么过剩的储蓄只能通过投资和净出口的形式来消化。因此,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将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一环。进一步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金融消费环境、优化产业经济结构,让百姓有钱花且敢花钱,着力点就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要跟上经济转型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