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2014-01-04景娟娟
景娟娟
(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银川 750021)
一、引言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指个体基于自己内在的道德原则,在考虑特定文化背景所规定的美德基础上,对道德现象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或解释[1]。在心理学领域,以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理性的推理过程,最终的判断结果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思考和推理来获得,无意识、情感等并不是影响道德判断的主要因素。而社会直觉论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道德直觉和道德情感是道德判断的主要原因,但它并不是对传统理性论的简单否定,因为直觉论赞同道德推理同样会影响人的道德判断,同时也强调道德判断发生于人际间的互动[2]。这一新的理论形态启发研究者关注道德判断中的自动的无意识过程。在此基础上,Greene等人提出了双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和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3]。双加工模型为道德判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此外,心理距离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得到了解释水平理论者的支持。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个体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影响其解释水平,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而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以及可能性[4]。许多研究者已经从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维度证明了心理距离对于道德行为判断的影响[5-6]。那么,社会距离作为心理距离理论中体现人际远近的维度之一,是否也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为此,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研究范式,从熟人-陌生人角度考查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格塑造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选取63名宁夏大学本科生参加了本实验,其中,男生32人,女生31人,平均年龄21.95岁(SD=2.31),所有被试裸视或矫正视力均正常,自愿参加实验,且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的道德判断实验。
(二)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性别:男生、女生)×2(任务:相容、不相容))两因素混合设计,相容是指实验中积极道德词与熟人词联结,消极道德词与陌生人词联结;不相容是指积极道德词与陌生人词联结,消极道德词与熟人词联结。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变量,任务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是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的反应时(单位:毫秒)。
(三)仪器和材料
所有实验任务均采用 E-prime 2.0编制,在14英寸LCD的联想B470笔记本电脑上运行。
内隐联想测验(IAT)所用材料共40个词,分为目标词和属性词两类。目标词包括“道德积极词”和“道德消极词”各10个;属性词包括“熟人”与“陌生人”词汇各10个。具体如下:
积极道德词:仁慈、宽容、忠诚、诚实、惜时、助人、公正、友爱、仗义、节俭。
消极道德词:龌龊、作弊、放火、抢劫、偷盗、恶毒、无耻、卑鄙、贪婪、勒索。
熟人词:父母、朋友、同学、同事、老乡、熟人、亲戚、邻居、知己、恋人。
陌生人词:生人、过客、别人、他人、行客、路人、旁人、行人、外人、游客。
这些词语全部是请10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每人写出积极道德词、消极道德词、熟人词、陌生人词各15个,然后从每类中各选出频率最高的10个。
(四)实验程序
首先,请被试坐在计算机前,阅读计算机屏幕上的指导语,明白实验要求后按“空格”键开始。每个步骤开始前都有对本阶段任务的描述和指导。实验中为了保证被试反应的稳定性,在对目标词和属性词同时进行归类之前让被试有练习的机会,于是测验步骤采用Greenwald(2001)的七步范式。具体试验程序见表1。
表1 本研究的试验程序
(五)数据处理
根据Greenwald等人的研究对数据的要求,对本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如下处理:(1)只选取两个测试阶段的数据;(2)删除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前两次试验;(3)将短于300 ms的反应时记为300 ms,长于3 000 ms的反应时记为3 000 ms,不对错误试验的反应时进行任何处理,也不删除任何极端被试的数据;(4)不相容联合测试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联合测试的平均反应时即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表示被试对属性词和目标词联系的强度,二者的差值越大,说明被试的内隐态度越坚定,反之则越模糊。
删掉三个不符合要求的被试数据,最终得到有效被试60人(男生30人),所有数据采用 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和IAT效应值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被试在相容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IAT效应值 ms
表2结果显示,在IAT测验中,被试在相容任务下的平均反应时小于不相容任务下的平均反应时。也就是说,被试对熟人与积极道德词联结和陌生人与消极道德词联结时,反应较快,而对熟人与消极道德词联结和陌生人与积极道德词联结时,反应较慢。对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下的平均反应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t= -4.192,df=59,P <0.001),这说明被试对于不同属性道德词的联结受到了社会距离的影响。与陌生人相比,被试倾向于将积极道德词归于熟人,而将消极道德词归于陌生人。IAT效应值显示,被试在相容任务中对属性词和目标词的联结显著强于不相容任务中的联结,说明社会距离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表现出自动化特征。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下的平均反应时和IAT效应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被试在相容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IAT效应值 ms
表3结果显示,男生在相容与不相容两任务上的平均反应时均高于女生的平均反应时,男生的IAT效应值小于女生的IAT效应值。为了探查社会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是否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我们进行了2(性别:男、女)×2(任务:相容、不相容)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任务主效应显著(F(1,58)=18.831,P <0.001),表明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性别主效应显著(F(1,58)=6.334,P <0.05),表明男生的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女生的平均反应时;性别与任务交互作用显著(F(1,58)=5.224,P <0.05),如图1。
图1 性别与任务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对性别与任务交互作用显著进行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于男生来说,相容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58)=2.11,P >0.05)。对于女生来说,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小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F(1,58)=21.95,P <0.001);在相容任务上,女生的平均反应时显示短于男生的平均反应时(F(1,58)=10.27,P<0.05),而在不相容任务上,男女生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58)=2.13,P >0.05)。这说明社会距离对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确实存在性别差异。
此外,为了验证不同性别的IAT效应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对男、女大学生的IAT效应值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IAT效应值显著小于女生IAT效应值(t= -2.286,df=58,P <0.05)。说明与男生相比,女生更加自动而坚定地把积极的道德词归为熟人,而把消极的道德词归于陌生人。可见,对不同社会距离的个体进行道德判断时,女生比男生表现地更加自动,其内隐效应更强。
四、讨论
(一)社会距离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判断
本文以熟人-陌生人作为社会距离的远与近,通过IAT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判断的测量,发现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地低于不相容任务的平均反应时。根据IAT的观点,与社会距离刻板不一致的情况下,被试的认知与实验要求产生了冲突,其反应时较长。因此,大学生对消极词归为陌生人时倾向于更加严厉,其反应速度较快,而归为熟人时则显得相对温和,其反应时慢,这与阚忠钰的研究结果一致[6]。研究结果还表明,社会距离的远近对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具有内隐效应。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7]。依据解释水平理论,社会距离会影响个体决策时的认知表征方式,对于社会距离疏远的对象,人们倾向于采用高水平的解释进行抽象化的概况,而对社会距离亲近的对象则多采用低水平的细节信息进行解释[8]。人们对社会距离远的个体进行的道德判断是基于道德准则,对社会距离近的个体进行的道德判断是基于具体的情境信息,而具体的情境信息比抽象的原则对人们的决策和判断影响更大[5,9],因而表现出对陌生人和消极词联结时的迅速反应,对熟人进行积极道德判断的自动化特征。也就是说,大学生对道德词归属的心理表征取决于个体感知到的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个体的判断与决策。
(二)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本文通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女生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男生的反应时,而且女生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该结果说明女生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受社会距离的影响较大,这可能是女生更加看重的是社会距离与自己的接近性,认为熟人与自己更加接近,而陌生人与自己更疏远,使得他们对道德词判断时更加倾向于认为熟人是积极的,而陌生人是消极的。本研究也发现,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内隐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内隐效应值显著强于男生。这可能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有关。因为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男生比较理性,注重公平,更加独立;而女性比较感性,容易产生同情心理,喜欢多人一起活动等。王登峰和崔红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女性比男性更为善良(诚信和重感情)[10]。根据双加工理论,注重公平、情绪卷入更多会使被试倾向于作出非功利性道德判断,而理想、独立、感性的性格特质在熟人与陌生人的表征上可能表现出更大的差异,从而影响其道德判断。因此,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是否还受到了道德人格等其他调节或中介变量的影响。
五、结论
本研究采用IAT范式,揭示了社会距离对于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其结论如下:
(1)大学生倾向于将积极道德词与熟人联结,将消极道德词与陌生人联结。
(2)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存在内隐效应。
(3)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1]徐平,迟毓凯.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J].心理科学,2007(2):403 -405.
[2]何亚云,冯江平.道德理论的新进展——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式[J].心理科学,2005(5):1190-1191.
[3]Greene J D,Nystrom L E,Engell A D,et al.The neural bases of cognitive conflict and control in moral judgment.Neuron,2004,44(2):389 -400.
[4]Trope Y, Liberman N.Temporal construal[J].Psychological review,2003(3):403.
[5]Eyal T,Liberman N,Trope Y.Judging near and distant virtue and vi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8.44(4):1204 -1209.
[6]阚忠钰.心理距离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0.
[7]欧晓莉.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8]徐惊蛰,谢晓非.解释水平视角下的自己-他人决策差异[J].心理学报,2011(1):11-20.
[9]Gong H,Medin D L.Construal levels and moral judgment:Some complications[J].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12,7(5):628 -638.
[10]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