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中间管板胀接工艺技术
2014-01-03蓝景华
蓝景华
摘 要:文章旨在结合管壳式换热器中间管板胀接的相关工艺技术进行探讨。在结合中间胀接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从工艺评定试验方案、样品焊接装配以及其工艺试验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提供人们一些意见参考。
关键词:中间管板胀接;中央空调;管壳式换热器
1 中间胀接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1 基本原理
气动胀管机驱动深孔胀管器挤压中间管板处铜管,在胀管器的滚珠不断挤压下,铜管受挤压壁厚减薄,内径增大,外壁与管板孔内壁及密封槽达到牢固再紧密的接触,胀接后管板处于弹性状态,铜管发生塑性变形残留压应力,达到胀接密封效果。
1.2 中间胀接技术的特点
包括:(1)能够应用于深度胀接的换热器,解决传统胀接带来的复杂设计问题。(2)胀接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相互系统窜气量少。(3)在中央空調多系统螺杆机组上,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 工艺评定试验方案
2.1 准备试验样件
制造由壳体、管板、换热管等零件组成的换热器样件(如图1),样件用于模拟产品在正常生产状态下的中间胀接,其结构形状与产品完全一致,作为确定胀接参数、气密检验和解剖检验,及拉脱力检验的工艺评定使用。
图1 双系统换热器试验样件
2.2 制定检验操作标准
试验前要做好资料准备、工艺方案、编制实验记录表格,如胀接记录,试压报告等。同时对胀接人员和质检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胀接人员熟悉胀接工艺操作过程,质检人员必须会使用测量工具,熟悉填写各项记录。
3 样品焊接装配
根据设计及图纸要求,加工和焊接装配与产品相似管壳式换热器,对于组对换热器样件提出两种方案,一是组对中管板与两节筒体后,先穿铜管再组对左右管板;二是组对中管板、两节筒体和左右管板好后,再穿铜管,但必须保证3块管板孔同轴。考虑现场生产条件不同,可以综合选择哪种方案更适合生产。
此外,还要求样件中间管板厚度不得少于产品的厚度,管孔加工技术要求参数与产品一致, 且管板在组对焊接前,管板油污,杂质要清洗干净,尤其是中间管板要提前清洗,中间管板与两节壳体组对焊时,须有工装保护中间管板不受焊接飞溅污染。
4 工艺试验
4.1 试验工艺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1)胀前测量铜管内外径和壁厚并记录,要求铜管外表不得有重皮、裂纹等缺陷,胀接管端有麻点等缺陷时,缺陷深度不得超过管子公称壁厚的10%。(2)测量拉伸样件和试验管板的管孔内径,并进行管孔编号和参数记录,清洗管板孔管子,管板孔不得有纵向刻痕、大量螺旋纹等。(3)选取铜管中间段再拉伸样件胀接,测量得到气动胀接的扭矩和减薄率,并把所得胀接接头做拉脱力实验。(4)根据样件减薄率对应的扭矩、胀接紧固力和残留应图,在减薄率5~8范围选取合适的初始参数。(5)利用初始参数对管壳式换热器样件进行胀接,检验胀后铜管的外观、测量胀后尺寸并做好记录。(6)对管壳式换热器试验件进行气压肥皂检验和氦气检验,若无胀漏、外观成形好,作为代表实验理想值。(7)根据实验理想值,力矩与减薄率图,分析确定最终的胀接参数。
4.2 试件胀接
试件胀接模拟产品真实状态,要求试件的材料,加工方法,技术参数必须与产品完全相符,其中拉伸样件开孔数量尽量不少于10个孔,管壳式样件需要2个,包括由中间管板、左右管板和壳体组成,以及由中间管板与右管板组成的管壳式换热器。
4.3 拉伸样件胀接
结合胀接经验,拉伸样件分别选取气动胀管机扭矩70、80、90、100、110、120kg.cm进行胀接,并测量每一个管孔胀后尺寸,计算出减薄率:
其中,de是铜管外径,di是铜管内径,dim是铜管胀后内径,df是管板孔内径。扭矩与减薄率关系如下:
表 1 拉伸样件胀接参数
4.4管壳式样件胀接
根据图2、图3,可以知胀接紧固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下降,而且产生的残留压应力达到最大,因此考虑胀接采用铜管能补胀,且强度胀接减薄率为4%~8%,力矩为95kg·cm。
图2 紧固力与减薄率关系 图3残留力与减薄率关系
胀接操作方法(图4):胀管头从右管板一边伸入铜管,抵达中间管板与铜管交界处胀接,测量2~3根铜管减薄率,试胀后,对各胀口进行比较全面检查,检查胀接部位是否有缺陷,胀接过度是否圆滑。
图4 胀接操作示意图
4.5 检验
胀接后进行气密检验、拉伸试验、解剖检验和氦气检验,检验密封质量和宏观分析,验证最佳胀接参数合理性。
(1)拉脱力检验
结果如表2。拉脱力检验是为了检验最佳的参数是否满足最小拉脱力要求,根据不同拉脱参数对应扭矩绘成图5。
表2 拉伸试件的拉脱力实验值
(2)解剖检验
解剖试胀的样件(图6)切开后,检验胀口外观质量、密封槽、铜与钢接触等。
(3)气密检
胀后肥皂水气密检验:往壳程打入试验压力,往中间管板处胀口洒肥皂水,10min后无气泡冒出为合格;串气检测方法:一系统加压到气体试验压力,检测另一系统压力是否下降,并且手涂泡沫在注氟嘴上,如在规定20min内注氟嘴没有冒气泡和降压,或压强<0.2MPa,表示系统间不串气,反之则表示两系统间串气。
发现铜管胀漏后,先分析是否存在过胀(欠胀)现象,并逐级增加力矩进行补胀,胀接减薄率应<8%规定值,避免过胀和残留力下降。
(4)氦气检验
氦气检验:往一个系统冲入1.3MPa空气与0.2MPa氦气的混合气体,打置所需的压力,静置2h,从另一系统用氦气检测仪检测氦气的泄漏率,合格验收率?芨2.2×10-5mbar1/s,约3g/y。
4.6参数分析
结合图2、3、5,紧固力、残留力和拉伸力都会随扭矩(减薄率)的增大而上升,当达到波峰最大值后,则随扭矩(减薄率)的增加而下降,因此,最佳的扭矩需满足几个条件:
(1)最小拉脱力必须大于标准要求,根据试压压力计算出拉脱力≥13.4KN。
(2)最佳参数胀接铜管经过气密检验要求无发现有胀漏现象,胀口外观好,胀接应在减薄率4%~8%范围内选取合适胀接参数。
(3)工艺评定可以确认所需胀接参数T,当产品发生变化时,可在端面管板验证胀接力矩参数T0,考虑力矩随胀接长度而损失,因此,中间胀接扭矩取0.5~1%的补偿,即T=T0 +0.5~1%T0。
5 结束语
我公司采用6道密封槽进行管板设计,用于加强中间胀接密封性;并将中间胀接工艺技术广泛应用于多联机组和螺杆机组当中,目前大多数中央空调大机产品均有所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151-201管壳式换热器[C].北京: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2012:70-71.
[2]汪雅芬.薄壁管胀接工艺及其应用[J].压力容器,2003,(0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