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
2014-01-03刘德军
曹 冲,刘德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基础部,云南丽江674100)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1].2006年在京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委员陈至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本文通过调查云南省有代表性的八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项目及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深入分析云南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在相互了解、学习、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推动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的合理、科学开设帮助提供借鉴和帮助.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普通高校的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八个院校为代表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维普网等电子资源,以“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关键词,检索得到论文193篇.收集八所院校的教学计划、大纲等教学文件,并对其进行研究,参考教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等书籍,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设计关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问卷,内容包括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项目、理论教学、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15个问题.对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本次问卷发出370份,收回318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性92.8%.
1.2.3 数据统计法
使用Excel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云南省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为1年级第1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2学期和2年级开设选项课,对病残学生开设保健课(其中对于没有开设保健课的高校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一般采取免修或由教师制定几项考试项目进行评定),基本采用以上模式(见表1).八所院校考核方式基本相同(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采用理论、实践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采用实践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且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健康标准测试.
2.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调查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其制定关系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2].云南省八所高校近几年来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其课程目标内容的表述与《纲要》的精神基本相一致,包含五个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之外,还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表1 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良好的作风和为国家储备后备人才的观念认同率较低(见表2).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但对心理健康目标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欠缺.
表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分布统计
2.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在所调查的云南省八所高校中,共开设了17个项目,比较齐全,但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传统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缺乏娱乐性.同时像瑜伽、交谊舞、游泳、跆拳道等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新项目只在个别学校有开设,并没有普及.
表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项目情况的分布统计
2.4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情况
考核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会给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带来负担[3].我们对云南省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调查.公共体育的考核是各个学校根据教学专项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任课老师安排阶段性考核和学期末总结性考核,一般包括理论部分、技术部分和学习态度等.通过问卷分析,50%以上的教师对现行考核方式评价为一般,满意程度较低.大部分老师认为现行的考核方式没有区分度,很难真实地反映通过学习,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运动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怎样的提高.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差异,容易打击身体素质水平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些高校对考核方式的要求制定得过于死板,不适应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这些方面都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提供依据.
表4 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方式
3 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重身体锻炼,轻心理健康
综合分析云南省八所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制订基本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存在重身体锻炼、轻心理健康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包括两方面:第一,公共体育课教师对教学目标有理论上的认识,但缺乏实践上的把握.将心理健康纳入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目标的范畴是大纲明确规定的,如何将心理健康融入体育教学课程,融入教师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差距[4].第二,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没有强化加强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数传统课程重在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很难将丰富学生的生涯规划、提升生活品质、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融入其中.公共体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寓教于体,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心态应是今后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方向[5],这对今后课程设置改革和公共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3.2 体育科目重竞技,轻娱乐休闲
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项目由传统的竞技类体育项目转向以娱乐、休闲为主的项目,更注重人文性和时代性,在轻松的体育娱乐活动中,帮助大学生释放学习、生活压力[6].而云南省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制约,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具有时代性的运动项目仍未普及开展.体育课程的时代性是指课程是否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反映时代的风貌,适应时代潮流,适合社会环境气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问卷调查显示70%的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需要紧随时代发展,要突破以往的教学项目,与时俱进,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中继续创新改革,增加趣味性.反映时代特色的体育课程在娱乐性和休闲性方面具有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学生追求流行时尚的心理.问卷表明,多数体育教师也希望学校能增设舞蹈课程如街舞、拉丁舞,普及有用知识,开设游泳课程,或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增加具有时代性的体育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因此在传统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时尚元素[7],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更具有时代特色是云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方向.
3.3 考核方式不够合理,缺乏区分度
调查发现学生的体育基础水平有较大的层次性差异,每个班级的学生技术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体育基础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而按照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很难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进步和提高,容易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后在制定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时,应注意评价标准要体现各级别学生提高幅度.这样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运动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奋斗,争取优异成绩.
4 结论
4.1 云南省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
云南省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体育基础课与体育选修课,部分学校还增设有体育特色课.一般为1年级第1学期开设体育必修课,进行体能素质锻炼;第2学期和2年级开设选项课,对病残学生开设保健课(其中对于没有开设保健课的高校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一般采取免修或由教师制定几项考试项目进行评定),每个学年对学生的体能进行测试.
4.2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大部分教师认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培养终身体育观念,而培养良好思想品质与良好的作风和为国家储备后备人才的观念认同率较低.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有深刻的认识和领悟,但对心理健康目标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欠缺[8].云南省应在这一现象面前针对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革,完善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机制.
4.3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科目
在所研究的云南省八所普通高校中,共开设了17个项目,比较齐全,但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传统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缺乏娱乐性.同时像瑜伽、交谊舞、游泳、跆拳道等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新项目只在个别学校有开设,并没有普及.
4.4 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方式
只是根据学生现行水平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自身存在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上的差异,容易打击身体素质水平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些高校对考核方式的要求制定得过于死板,不适应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这些方面都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调查、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提供依据.
[1]陈玉琨,沈玉顺.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许桂芝,路俊艳.对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9):66-67.
[3]许冬明,刘超,熊文.皖、豫两省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对比[J].体育科学研究,2008,(29):92-93.
[4]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61-62.
[5]林顺英,黄汉升.闽港澳台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之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7.
[6]庄建国,姚蕾.全国财经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48-249.
[7]张宏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与科学,1998,(19):59-61.
[8]沈贵庆,李静波,杨学明.香港与内地的大学体育之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