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苏东坡传》文化专有项的回译研究

2014-01-02郗明月冯智强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林语堂苏东坡译者

郗明月,冯智强

(天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87)

一、引言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传记之一[1]。在所有的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林语堂最偏爱的是苏东坡,他在这位哲人身上看到了“现代精神”,作为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力极大的“全能冠军”,这位旷世奇才的人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古典魅力。在介绍苏东坡经历的同时林语堂也讲述了整个北宋王朝的兴衰史,其中涉及宋代人文、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将其英语文本译成汉语的过程便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回译。

文化专有项指的是“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目标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原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2]。“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智慧、沟通中西文明是林语堂创作与翻译的根本目的。”[3]回译者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将异语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负载项完璧归赵,重建原文与读者间的文化亲缘关系,让中国读者重新认识本国的历史文化。关于《苏东坡传》在中国大陆比较通行的是张振玉先生的译本[4]和宋碧云女士的译本[5],本文将依据回译的特点和要求,深入比较两个中文译本在文化专有项回译处理上的得与失,其中涉及到的回译的其他问题也将随文做进一步分析和阐释。

二、《苏东坡传》两个中译本关于文化专有项的回译对比

刘宓庆在《当代翻译理论》中将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符号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语言中的民族声像化符号、语言中的民族社会化符号、语言中的民族地域化符号和语言中的民族物质化符号”[6]。下文将据此分类具体分析《苏东坡传》的两中译本对其文化专有项是如何溯源与回归的。

(一)民族意识化符号

“语言中的民族意识化符号,包括产生这一文化的民族的一切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信息,其中有反映该民族的世界观、哲学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宗教信仰。宗法制度、典章文物、伦理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的语言信息符号。”[6]130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评价苏东坡,“由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和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思想观念中冶炼出一种新的混合人生观”[5]4。在讲述苏东坡的宗教思想时,作者多次提到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哲学和观念。

例1:According to Chinese belief,our present human life is merely a temporary form of existence upon this earth,and though we may not be aware of it,we may have been fairies ourselves in our previous existence and may become fairies again in our next.[1]289

译文1:根据中国人的信念,现在的人生,只是在人间瞬息的存在,自己纵然不知道,但是很可能前生是神仙,下一辈子也会再度是神仙。[4]206

译文2:依照中国人的信念,此生只是我们在地球上暂时的存在,我们的前生很可能是仙人,来世也会再度成仙,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5]172

张振玉在译序中提到,“本书虽属翻译,但力避卅年代弱小民族自卑心理下之欧化文体”,但是仔细阅读其译文可知,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他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原则,以致有些译文结构死板,过于直译。例如该句中,他将“our present human life”,“our previous existence”和“our next”分别译为“现在的人生”“前生”和“下一辈子”显得有些啰嗦,而且基本完全按照原文语序翻译,使得译文读起来略有歧义。而宋碧云则调整了语序并用“此生”“前生”和“来世”三个结构一致的词语准确简练地传达了中国人的生死轮回观念,这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尤其“再度成仙”一词比张译文的“再度是神仙”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也彰显了其母语文化身份感。

例2:According to this system,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re composed of five elements,gold wood,water,fire,and earth.Each of these stands for a principle,such as hardness,growth,fluidity,heat,gravity,etc.,principles which not only to the physical universe but also to life functions and human character and conduct,applicable,for instance,to a matrimonial match.[1]228

译文1: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4]170

译文2:根据此一理论,世上一切事物都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每一元素都代表一种原则,例如坚毅、成长、流动、热、重力等,这些原则世界通行,不但可用在物质界,也可以用于生命机能、人类性格和行为上,例如婚配就用的着。[5]139

回译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辨析文化符号的过程。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中的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principle),张译文用词比较准确,宋译文中的“原则”一词只翻译了字面意思。“五行”学说多用于哲学、占卜等方面,哲学中的“宇宙”和“世界”两词意义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因此张译文的“宇宙”一词准确传达了中国古代的“宇宙本原论”。可见,译者在词汇选择上要努力做到精准,要顾及词汇的文化属性,否则虽无碍理解,但终究是缺少了些文化情调。

(二)民族声像化符号

“语言音位系统和文字系统都属于语言中的民族声像化符号。语言中声像化符号象征性最强的是数以万计的声色词、比喻词、形象性词语以及其他以听觉与视觉为感应媒介的声、象、色描摹性词语、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俚语,等等。”[6]130

例3:But to this day,“the lion’s roar”has become the standard reference to a nagging wife.If Su Tungpo had clearly referred to“a lioness’s roar,”the case could be better established.[1]271

译文1: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倘若苏东坡说是“母狮吼”,就恰当多了。[4]196

译文2:不过,“河东狮吼”至今仍是悍妇的标准形容词。如果苏东坡指明“母狮吼”,含义就确定多了。[5]162-163

苏东坡的好友陈慥隐居龙丘,他的妻子柳氏老家河东(今山西),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于是苏东坡作诗嘲笑陈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张译文将“a nagging wife”按字面意思直译成“絮絮不休的妻子”,不如宋译文的“悍妇”一词准确,人们用“狮子吼”比喻彪悍强势的妇人而不是唠叨不休的妻子,而且宋译文把“lion’s roar”译为“河东狮吼”,成功地调动了译者自身的文化认知,将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准确地还原了。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引用了几百篇苏东坡的诗词,但是他在序言中提到,“原文中引用的诗,有的我译英诗,有的因为句中有典故,译成英诗之后古怪而不像诗,若不加冗长的注解,涵义仍然晦涩难解,我索性就采用散文略达文意了”[4]12。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译文往往在句式上同汉语前原文相差甚远,这无疑给译者的回译增添了困难。不过“虽然作者对前原文有不同的阐释和解读,但这并非凭空而来,而总是基于前原文,或者说是前原文的变体”[7]18。只要是引用的诗文,译者就一定要准确还原,否则即使再优秀的译文也是存有遗憾的。

例4:“People are only little children.They like to talk about spirits and ghosts,”he said,“The ancient tale of Ch’u is pure fiction.The fairies do not have a sex life.”[1]63

译文1:他说:“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爱说神道鬼。楚辞中的故事神话,全是无稽之谈。为神仙而耽溺于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4]61

译文2:“世人喜爱神,论说惊幼稚。”他作诗说:“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5]38

这是林语堂译自苏东坡的长诗《巫山》里的几句,宋碧云在译者序里讲到:“某些诗文有篇名或写作时间可以参考,查起来还不太困难。有的引句除了上下的引号,没有任何线索可查,只好用笨方法,依照林先生所列的参考书目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往下翻。”[5]5其实在上下文中,林语堂讲到了巫峡和巫山。在这里,宋译文做到了成功溯源,张振玉可能不熟悉此诗的出处,翻译时没有细致地查阅资料,也没有关注上下文而是按个人理解亲自译了出来,虽然其译文古朴典雅但终究不完美。可见,回译并不存在不可译性,只存在溯源难易的问题,译者要通过文本中提供的各种线索,尽可能地锁定出处,克服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译和阐释。

张振玉反对欧化译文,他在著作《翻译学概论》中多次讲到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在《苏东坡传》的译序中,他提到:“人说话时,先写某某道,不先写对白,然后再补注某某说;一个人说话,不先说半句,中间腰斩,补入谁说道,下面喘口气再补半句,这种洋说法也完全避免。”[4]6他在《苏东坡传》类似上文的翻译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三)民族社会化符号

民族社会化符号十分丰富,例如,“反映民族习俗与风情以及人际的、社会的、阶级的、群落的惯用称呼、服饰、体语、行为特征、活动形式、生活方式的词语”[6]131。

宋代官制、皇帝年号、称呼辈份以及教育制度等冗繁复杂,译成英语时困难颇多,再回译成汉语时更是困难重重。张振玉在译序里说:“翻译此书时查证中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官衙名、引用诗文等费时费事,难之又难,饱尝其苦。”[4]5-6

宋碧云也提到,“因为背景是中国,专有名词不能音译,也不能意译,必须查处中文的原名”[5]4。

在翻译中,两译者基本上能准确还原这些中国文化专有项,这里重点讨论二者各自失误之处,见例5(表1)。

表1 宋译文的不妥之处

在上例中,张译文准确地还原了文化意象的本来面目。“red-light district”对 应 的 中 译 文 应 该 是 “勾 栏 院”,在 北 宋时,市民阶级不断扩大,由于文化娱乐的需要而出现了“勾栏”,这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可容纳观众数千人,相当于现在的戏院。“floating horse”(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苏轼曾撰写诗文,热情为之宣传推广。张译文重建了宋代的这种社会人文氛围,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历史环境之中,而宋碧云译文只是对这些文化词语进行了字面翻译,没有追根寻源,反而被字面意思牵走了。

同样,张译文中也有翻译的不妥之处,见例6(表2)。

表2 张译文的不妥之处

“有些地名以及历史人物属客观存在的专有名称,应还原到汉语中公认的书写状态。”[8]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频繁使用威妥玛形式表示一些人名、地名等文化词汇,因其与我们现今通用的汉语拼音有很大不同,因此译者在识别这些词汇时会遇到障碍。“孟达”是三国时期东汉人,本为刘璋部下,后降刘备,宋译文做到了人名的准确还原。此外,宋译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在翻译地名时,采用括号注释的方法,将一些地名的古今名称都译出来,比如“Nanking”-“南京(金陵)”,“Huaiyang”-“淮阳(陈州)”,“Kwangtung”-“广东(汀州)”,“Shangchiu”-“商丘(南都)”等。

林语堂在其英文原作的附录中详细列出了宋朝年谱,公元1064是宋英宗在位时期,宋仁宗在位时间是(公元1023-1063)。张振玉在翻译时可能有些大意,导致误译,这对于回译者来说是应该竭力避免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属于一个时代的器物、体制等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且时空阻隔和历史沉淀使得译者对于本国文化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演变变得陌生。”[7]15回译的难处就在于如何复现过去的那些文化意象。

(四)民族地域化符号

民族地域化符号是指“反映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或群落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与特征、山川、市镇称号等等文化内涵的词语”[6]131。在传记的开头,林语堂详细描述了苏东坡出生之地——眉山的景色。

例7:At Loshan,then,as now,a traveler couls go up the Polikiang,or Glass River,in a junk to Meishan.The river received its name from its colour,for it was a deep crystal blue in winter,while in summer the torrents coming down from the mountains turned it into a murkey yellow.The river was a branch of the Min River,and as Meishan lay halfway between Loshan and the capital of the province,Chengtu,travelers who wanted to go to the capital had to pass through the towm.[1]21

译文1:在乐山,当年也和现在一样,旅客可以乘一小舟自玻璃江逆流而上直到眉山。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因为在冬季,水色晶莹深蓝;夏季之时,急流自山峦间奔流而至,水色深黄。玻璃江为岷江一支流,因眉山位于乐山与四川省会成都两地之间,凡赴省会之游客,必须经过眉山。[4]28-29

译文2:在古代,游客可以和现在一样,由乐山上溯玻璃江,乘帆船到眉山。玻璃江是岷江的支流,冬天呈透明的深蓝色,夏天山上来的激流却使它变得一片浊黄,由此得名。眉山位于乐山和四川省会程度之间,要到省会的游客必须经过眉山。[5]14

张振玉①两种文字之性质不同,与原文文字本身不可分割之诸种美妙处,则不能于译文中传出。而两种文字独有之美,其与原文之美性质相近者,或甚至不与原文之美相冲突者,译者则须利用之,以提高译文之美,藉以保持译文之艺术价值,抵偿原文之艺术损失,更有助于译文成为不依赖于原文而能独立之艺术。认为由于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译文无法完全传达原文的美感,但是译文有其独特的艺术之美,只要不与原文之美发生冲突,译者可以充分利用目的语优势,补偿原文的艺术损失,创造译文独立的艺术价值。他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就是使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发挥汉语四字结构的优势,如译文中的“逆流而上”“晶莹深蓝”“奔流而至”“水色深黄”等词语的运用。但是他过于依照原文的句序,使译文有些诘屈,比如“玻璃江为岷江一支流”一句与下文联系不大。相比之下,宋译文倾向于运用意译策略,遵循了林语堂的“句译”标准,译文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8:The ten famous views of Hangchow include one on the east bank,called“Listening to the Oriole among Willow Waves.”Another place situsted on an islet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started by SuTungpo,is called “Three Pools Reflecting the Same Moon”.Truly,there is not a nook around the lake which does not thrill the tourist anew with a breathtaking surprise,in rain or shine.[1]381

译文1:有名的西湖十景包括东岸上的柳浪闻莺;另一景是在湖上的小岛上,由苏东坡兴建的,叫“三潭印月”。的确是,湖的四周没一个角落不使游客觉得美丽出奇而感到荡气回肠的,在晴天也好,在雨中也好。[4]267

译文2:杭州十景包括东岸的“柳浪闻莺”,还有苏东坡在湖心小岛开发的“三潭印月”。无论晴雨,西湖没有一个角落不使游客屏息惊叹。[5]228-229

虽然张振玉在其著作《翻译学概论》中一再强调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翻译策略,但在实际翻译中,他还是过于忠实于原文的结构,以致译文稍显罗嗦,不太连贯。而宋碧云的译文语言虽简练,但完整地传达了原文之意。她在译文中多次加脚注,如此例中的“西湖之景”的介绍,不仅补偿了原文的文化损失,而且唤起了中国读者的文化认同感,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文效果更好。

(五)民族物质化符号

“语言中,涉及物质经济生活、日常用品及生产或生活工具、科技文化及设施等承载文化内涵的词语”[6]131都可以看作是该语言的物质化符号。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医学,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在翻译这类物质文化符号时,译者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到这些文化信息符号所对应的中文概念。

例9:the“Divine Powder”contains twenty herbs,including thorny limebrush,sickle-leaved hare’s ear,water plantain,licorice,wild cardamon,pig’s head(capersium abrotanoides),autumn root,magnolia officinalis,and acorus calamus.It incluedes also mabuang,or ephedra sinica,which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powerful stimulant to the production of gastric juice.[1]378

译文1:有一个药方叫“圣教子”,包括二十种药材,其中有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草豆蔻、木猪苓、柴胡、藿香、石膏蒲等,还包括麻黄,现在已经证明是胃液分泌的强力兴奋剂。[4]265

译文2:“圣散子”包含二十种药,有高良姜、厚朴、半夏、甘草、草豆蔻、木猪苓、柴胡、藿香和石膏蒲等,还有麻黄,如今已证明强力促进胃液分泌。[5]226

这些药材名称比较复杂,译者要花大量时间来确定这些词在中医文化中的特定含义。“Divine Powder”是中医里的名药“圣散子”,并无“圣教子”一名,张译文没有做到译名的准确还原。宋碧云加注释,详细列出了这二十种药材,增加了读者的中医文化知识,同时也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例10见表3。

表3 《苏东坡传》涉及中医内容的两种不同译文

“stopping perspirarion”是“止汗”的意思,张振玉恰恰译反了,“止汗”被译成了“出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疏漏,可能是由于他在后边的翻译中有些急于求成,他在译序中也提到,宋碧云的译文早于他发表,“拙译再拖延甚久,也许竟无脱稿之日”。此外,“purgative”译成“净肠”更符合中医“净肠通便”这一表达方式。可见,辨析文化符号需要译者对某一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将这些具有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回译成汉语时自由度是很小的,译者要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翻译时得心应手。

三、结语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比较了张译文和宋译文在文化专有项还原中的得与失。总体上,张译文语言风格古朴,叙述详实,他通过半文半白的语言来调整“文风时尚”,缩小了译语文本同前原文的历史差距,有助于唤起读者对宋代历史的相关认知。宋译文通篇以现代汉语加以叙述,通俗易懂,准确简练,而且一大亮点是加脚注补充原文中缺失的文化信息,解释文中难懂之处,或者提示读者一些存有历史争议的事件或朝代时间。当然两译本也各有不足之处,张译文中有些语言带有翻译腔,过于忠实导致译文有时缺乏连贯性,而且有些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并没有准确溯源,而是按个人理解译出,则虽然无碍理解,但终归遗憾。类似的问题宋译文中也有,宋碧云女士对某些文化词语只进行了字面翻译,没有追根寻源,反而被字面意思牵走了。

回译和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一大区别就是回译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还原原作。在回译过程中,时空的阻隔、作者的阐释、译者自身的文化水平等一些因素会影响译者重建作品中的文化意象,这就要求译者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熟知原文作者的文化观、翻译观,做到译家和作家的统一,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正所谓返璞归真最是信。当然,在回译的过程中,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和阅读习惯也要被考虑其中,读者的反馈是评判译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译者要实现原文作者向译文读者的转换,在此点上,宋译文更胜一筹。

[1] Lin Yutang.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 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1):18-23.

[3]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171.

[4] 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林语堂.苏东坡传[M].宋碧云,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6]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对回译实践过程的探索与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 何子章.移民英文小说汉译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61.

猜你喜欢

林语堂苏东坡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苏东坡与佛印
探访林语堂故里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