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13-12-31张维振
张维振
物理课是一门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知识应用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积极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
学生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念型过渡的时期。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概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同样起源于他们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经验的积累形成理论上的概念。这样形成的概念才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概念的引出上多下工夫,创设情境,利用学生原有经验或学生的感性体验引出概念。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发掘生活素材,创设多种情境,为引入物理作好铺陈。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利用一个小魔术创设了一个引出“电磁铁”概念的情境。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一个金属轻质小勺用细线吊在铁架台上,用一本书(内藏永磁体)吸引金属小勺,学生猜想、揭秘。然后用一本藏有电磁铁的书吸引金属小勺,想让它动就动,不想让它动就不动。此时,教师要注意制造一种神秘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揭秘,出示实验室用电磁铁图片,给出电磁铁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对什么是电磁体及电磁铁的主要作用有了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学生再通过实验去体会电磁铁的具体应用及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就一气呵成了。
二、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之一就是“猜想与假设”,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它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着预定目标展开,是探究实验可以成功进行的前提。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通过创设适合的情境来引导,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通过对中考的研究,我们发现:它的开放性、灵活性在试题中的体现越来越明显。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实验题的改变,它更多地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全面实验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层面的应用与理解上的考查。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设置不同的情境,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教学“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一节时,教师可先展示一个自制教具:用简易的矿泉水瓶内装一个乒乓球,在瓶盖处打一个小孔,插入一根吸管,在瓶底钻有几个小孔(展示时不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猜测向瓶内吹气乒乓球会有什么变化。大多数学生都会猜没什么变化。之后,教师可请一名学生来演示。大家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乒乓球上升了!这时教师再告诉他们瓶底的秘密。这节课的猜想“流体的流速会影响流体的压强”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创设情境,得出结论
所谓结论就是学生要归纳的科学规律,学生能否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将会影响到他对这一规律的实际应用,因为,只有亲身体验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才是他最会熟练运用的。针对一些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问题,有时,教师可以通过先设置情境将结论展示出来,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论证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结论印象深刻,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电功率”一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不同功率的灯泡串联或并联在同一电源下哪个亮哪个暗?这种题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他们分析出来了,印象也不深刻,而这种题型在中考题中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就亲自给学生演示了这个实验:将一个“220V100W”的灯和一个“220V25W”的串联在教室的电路中,先让学生猜哪个亮,大部分学生都会猜“100W”的亮。然后,我再亲自演示。在学生的惊叹声中两盏灯的亮度明显展示:“25W”的发光,“100W”的根本不发光。用这种与学生猜测完全相反的结果去引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得出结论。我相信这节课会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总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作用的情境导入,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验之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更可以为一节课的成功做好点睛之笔!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