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新课标课堂学习效率的途径

2013-12-31魏东贤黄淑鹏

考试周刊 2013年105期

摘 要: 传统课堂存在如下缺陷: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习惯于集体化找结果;对学生意义的忽视;对课堂各个因素的理解过于狭隘。本文在新课标理念下,就如何避免这些缺陷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 课堂效率 途径 新课标

一、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

1.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习惯于集体化找结果。

例:某校小学四年级数学课,课上师生互动,但提问的词仅限几个:“对不对”、“是不是”、“正确吗”、“好不好”,还有一次大家去听三年级某班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三角形几个角?”“三个角。”学生回答。老师又问:“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两个。”学生回答道。“错误,死脑筋。”老师批评道。

试问,像以上事例一样,一堂课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忽略学生的情感活动,只重结论,轻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科之间的沟通,课堂学习比较沉闷和机械,造成学生较大的负担,缺少主动性和情感,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成功呢?

2.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意义的忽视。

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常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的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让老师去画教室,可能有很多的老师画黑板、讲台、课桌等,而很少有人画学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对于课堂生命意义的价值理解是肤浅的,自然会出现被动的学习群体,接受性的学习个体,以及封闭式的作业方式。

3.传统课堂教学对课堂各个因素的理解过于狭隘。

部分管理者认为某些教师自实施新课程以来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根本原因是该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因此把专业知识培训当做第一要务,以至于每年的业务考试80%是以专业水平测试为主。这种观点有他们的道理,但未免太偏颇。因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就必须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业务水平高的老师易创设课堂情境,但并非所有业务素质高的人都能牢牢控制把握好课堂因素。那么课堂因素有哪些呢?至少有老师、学习者、学科知识和环境。教学质量上不去,关键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四种因素。教师缺少课堂洞察力,课程探究力,学生的学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无法成为课堂的创造者,在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上无法展开对话。教师常常将教学内容视为静态的东西,与实践课程探究赋予了教学内容动态的特征大相径庭。

二、提高新课标课堂学习效率的途径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师的智慧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中,一堂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堂,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妙趣横生。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小数”的内容时,可以展示充满童真的长方形房间图,再抽象出简缩图算面积,这样巧妙新颖的导入会给学生新奇的感觉,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易在大脑皮层中形成对新课程内容的兴奋中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估算与精算相结合的方法的推导,讨论研究、自行探索等教学方法,也会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2.宁给学生“猎枪”,也不给学生“猎物”。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比如:三角形面积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让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理,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过程。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死记公式,学生在练习中就不能灵活运用。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积极思考构建的。在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么提高学习兴趣的策略有哪些呢?策略是很多的,但通常表现为:以生活为切入点,以生活为落脚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明确目标,在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教学工具始终围绕目标,问题提出强化目标,问题解决巩固目标,学习目标始终处在“跳一跳,够得到”的状态;安排好学者+长者+合作者的教学过程分配。牢记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教学生,而是教学生怎样学。

4.不仅喜欢老师,更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

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人情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以爱换爱。试想一位冷冰冰的教师,其言其行都让学生畏惧,怎样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他所教的学科呢?鲁迅先生之所以各门功课学得好,都是源于藤野先生这样的教师楷模的影响。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5.精讲精练结合是高效课堂知识转变为技能的方法。

新课程学生是主体,但并不否认精讲,精讲恰如一轮明月悬挂天空,照亮人的行走。讲要精,要恰到好处,讲要把握好时机,真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境界,否则讲便成了注入。练是精练,是为了实现唯一目标,是为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而采取的常规手段。练也泛指知识练习,包含三个方面内涵:实验能力练习、思维能力练习、创新能力练习。练和讲的完美结合应是讲学生之所想,练学生终身之所技。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6.从“单一手段”到“多元刺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八种之多,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种智能,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感官的疲劳。如果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将大幅度增强。充分利用实验和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尝试、探索,课堂中把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这样,我们的课堂会充满生机、显出魅力。

课堂有两个特定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是千变万化的,甚至是难以捉摸的,跨世纪人才培养更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课堂承载着培育高素质人才思维萌芽的重任,课堂弱则教育不兴,教育不兴则人才不出,所以如何提高新课标课堂学习效率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世斌.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M].漓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