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013-12-31莫月清
摘 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与之相悖逆,特别在青少年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在学校学生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在报刊上也屡见不鲜;在家庭中对父母的态度也极为粗暴。这些青少年学生对老师的严格管理不仅不接受,反而采取报复心理,对父母的呵护不仅不感激,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现象不仅令人心痛,更值得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特别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感恩品质 行动策略
感恩是自古以来都存在的一种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也是人的品质生长的基点。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说明当代部分青少年感恩品质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目前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针对当前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必须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营造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
我记得,在2009年春季学期,我校请全国优秀教师——兰陵少雄老师,给我校全体师生上了一堂感恩教育课,当时也请来了许多学生的家长来参加,在兰陵少雄老师的动情演讲及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下,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了起来,大多数孩子都大胆地向父母表达感恩,并在学习、纪律生活中表现出来,感恩教育效果非常好。因此感恩教育不能少,整体的德育教育更应该改革。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造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如:可以通过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播放感恩教育影片、讲名人感恩的故事、学唱感恩歌等将感恩思想植入学生的心灵。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二、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这样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有感恩的行为。
我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三、激发孩子内心的感恩之情。
激发孩子内心的感恩之情,这是让学生学会感恩的关键。学校、老师对学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小伙伴之间也不乏真情和友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给孩子的成长付出了一生;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关注倾情感人。可以和学生、孩子算算时间账、经济账、健康账……让每个孩子都清楚地知道得到的爱有多深,分量有多重,激发他们感恩的热情,从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的人,乃至发展到爱自然、爱祖国等。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让孩子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父母为自己的投资。
(2)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假期帮忙做家务”、“为父母洗衣服”、“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3)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4)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上升为情感的具体表现。写一篇亲情作文,举行主题班队活动,每个月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打一次电话。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打开水、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主题班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帮助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爱护小同学。
4.延伸至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1)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校园是我家、呵护靠大家”等活动。
(2)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通过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来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四、教会学生说“谢谢”。
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校,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或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同学,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在家里,要让孩子接受父母兄弟姐妹长辈递送的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长辈为我们做了事情时,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生命。
五、教育学生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遵纪守法,尽力而为,努力学习是对父母、老师和资助人的最好报答。这是要让孩子们首先明确的。其次在学校,要教育学生主动为老师和同学帮忙,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等的同学。教师节不仅要主动向自己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同学,而且要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也是对学校老师及辛勤劳动同学的报答。在家里,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一些家务劳动,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生日蛋糕的第一块应该切给父母和长辈,父母和长辈生病或行动不便时,应主动端茶送水等。在社会上和公共场合,要让孩子主动去帮助朋友特别是落难的朋友;自觉保护好公共设施和保持公共卫生。坐车、坐船应该主动给老弱病残和孕妇让座,给老师和家长让座。如果条件许可,受资助的同学就应该利用节假日登门拜访资助我们的好心人,如果需要就可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后自己条件改善了更不能忘记曾经资助我们的好心人,应该懂得以适当方式来报答他们;如果条件许可,就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报答社会。
总之,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目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形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