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2013-12-31高晓琴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中学数学教育应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会随着教学的进行而分成好、中、差几个层次,某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以致跟不上成为学困生。只有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每位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对“学困生”不能撒手不管。
转化学困生,教师应从何处如入手呢?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困生落后的原因,找出其学困的原因,找出“症结”,才能“对症入药”。一般来说,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智力发展水平、观察、抽象、分析等能力较差;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求知欲弱,学习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没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学习苦,学习累,不想动脑,不愿动手,贪玩厌学。对于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从发展学困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下工夫。
一、对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观察”、“谈心”、“访问”等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其成因,综合各种情况,因人而异地对学困生展开身心健康辅导,引导他们参与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习数学需要满怀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把数学学好,并取得良好成绩,这种学习信心对学困生来说更为重要。告诉学生数学学习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加困难,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等特点。学困生往往在下定决心后没过多久就会被各种欲望所代替,无法集中心思,或者由于知识欠缺太多,短时间没有收到成效而丧失信心,失去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因此,老师就要教育学生,干什么事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要能经受住磨炼,奋力拼搏,坚持到底去战胜困难,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丧气,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2.用爱激励,树立自信。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教师的职业情感,而且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爱能给人勇气,爱能给人自信。对学困生要倾注爱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教师的爱就像一束春天的阳光,它会温暖学生的心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也会把对教师的爱的情感,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喜欢上老师的课,从而千方百计学好这门课。
3.从培养兴趣入手。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的最有效动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他们会把学数学视为一种乐趣,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想办法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他们就会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是苦役,是精神折磨,也就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上课开小差。长此下去,上课就更加听不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入手。数学兴趣是产生数学学习直接动机的主要方面,像数学知识的内在美感及数学知识的新颖和奇特,对数学题的优美解法的感受,对问题解决后的成功喜悦体验的感受等所引起的兴趣,都会产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机。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它们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旋转平移、中心对称、轴对称及黄金比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数学中简单、统一、对称、奇巧等美的特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美与数学有关。如,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像手机缴费、销售中的打折、卖彩票中奖要计算概率等问题,要寻求解决办法就必须掌握好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给学困生确定学习的小目标,从听懂一节课,会做一道题开始,使其体会问题解决后的成功喜悦,逐步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对学困生智力因素进行开发
学好数学,不光要靠勤奋,智力因素也是关键,记忆力差,想象力贫乏,逻辑思维能力差,这是许多学困生数学学不好的原因。数学学习虽然与天赋有关,但也不是绝对的。如背同样一段数学法则,学优生一两遍就能记住,学困生可能五六遍也无法记住,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讲清楚,记忆需要正确的方法,记忆能力也是通过锻炼获得的。在记忆的同时,想一想公式定理是怎样提出来的,它们的结构如何,关键在哪里,它们反应的数学思想又是什么,等等。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不仅要记住公式的形式和结构,而且应该思考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如何从解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向解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导出公式的关键是什么,怎样运用配方法,如何体现转化思想,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
三、对学困生作具体的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背公式、定理只是反复读,反复写,却不去分析和思考,不去回顾和自我讲述,对这些细小的学习环节,需要教师去指导。如遇到一道数学作业题不会解,怎么办?学优生会通过复习教材,阅读例题而发现解决办法,而学困生则无从下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可以这样告诉学生:我们解决问题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我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解题路径?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现在进行到哪一阶段?要一步步指导学生,而不是直接说出结果。另外,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及时复习和小结,这都是学困生不太清楚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指导。
总之,学困生的通病是: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良,知识缺陷太多。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对学困生必须做到心中有眼中无,摒弃一切功利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歧视不放弃,理念要超前,机会要多给,用真情和行动感化和帮助每一位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