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科学与宗教的融合

2013-12-31李超

考试周刊 2013年105期

摘 要: 科学渴望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宗教亦是如此。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是人类思维能动性的表现形式,都是人类试图找寻自身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不同答案的方式。因此,从人的本性出发,科学与宗教共同服务于人类。

关键词: 科学 宗教 融合论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史上有一种较具影响力的思想是科学与宗教的融合论。他们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是不可思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宗教的进步,科学与宗教必然走向融合,二者共同作用主宰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在一定意义上,宗教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以至于人们一直保持着对它的认同感和可信度。这就不难让人们认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关系只不过是一个误解,而二者之间的真正关系是完美的和谐与融合。

一、科学与宗教在美和秩序中汇聚

英国学者查尔斯·A.库尔森认为科学与宗教在美和秩序中汇聚,反对“空隙中的上帝”。所谓“空隙中的上帝”是指,在现实的世界中存在很多未知领域,而且这些领域科学研究暂时不能达到,上帝总是被用来解释这些暂时的不解之谜,出现在这些科学研究所不能达到的领域中,充当科学盲区的替代者或填充物;当科学进步了,揭开了其中部分未知领域的神秘面纱,那么宗教就将向后退一步,充当下一个科学盲区的替代者或填充物;科学总是处在不断进步之中,而宗教总是处于不断后退的位置,他的领域越来越小,最后科学给宗教留下的只有一条窄窄的缝隙。库尔森认为这是被扭曲的上帝观,这种上帝观与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观是相悖的,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是创造天地、主宰万物的上帝。库尔森还认为上帝就存在于美和秩序之中,并非只出现在科学解释的盲区。

库尔森在《科学与基督教信仰》一书中这样论述道:“一个被迫把他深谋远虑的行动隐藏起来,让我们看不到他的上帝,一个把自己的存在藏在大自然绝大多数事物的法则之外的上帝,这样的上帝,我毫无用处。他是一个让自然仍然得不到解释的上帝,而他却偷偷隐形于缝隙间,以他伪装的‘花招’既欺骗了我们,也欺骗了大自然。”[1]可见,库尔森极力想把上帝从他躲藏的空隙中拉出来,让他在自然界的美和秩序中展露英姿。

在库尔森看来,《圣经》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论证方式,它把对创造的阐释辐射到整个宇宙世界,而且这种和谐的、有秩序的论证方式能够被自然科学所发现,并予以采纳,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层面出现了科学与宗教的融合。在这充满美和秩序的世界中,上帝不再是自然科学盲区的替代者或填充物,而是通过他的智慧主宰着自然界,使科学与宗教在美和秩序中达到和谐与融合。

作者认为,上帝既不是主宰万物的全能的“神灵”,又不是躲在空隙中的懦弱的“老鼠”;科学也既不是解释一切的万能的“玄学”,又不是漏洞百出的谬误的“伪科学”。科学通过科学家们的实验得出一系列较为客观的结论,从而不断发现世界的规律、揭示世界的本质,给人类以更加清晰明了的世界观;宗教通过其较为严密的教义和精美绝伦的神话故事来影响人们的心灵,从而给饱受压迫的人们编织美丽的梦境,从特定的角度来促进人类的和谐。科学与宗教占领着不同的人类认识领域和文化领域,用各自独特的方式解释着世界。既然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领域,那么就不可能实现其本质上的融合,二者处于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共事状态。

二、自然秩序中科学与宗教的融合

波尔金霍恩曾经指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生命的出现,在其结构中需要一种精巧、复杂的均衡。比方说,设想一下,在世界总的原子结构以四分之一的氦和四分之三的氢形成时,在那关键性的开头三分钟,事物只要稍稍有一点不同,情况会怎样?如果事物发展得稍稍快一点,所有的都会变成氦,就不会有氢,而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又怎么能够形成呢?”[2]可见,在元素形成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恰如其分的力,如果元素间的作用力稍小,自然界中便只剩下氢元素,生命不会产生;而如果元素间的作用力稍大,自然界便会被氦元素所占据,生命同样不会产生,因此,似乎总有一个自然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起着微妙的作用,使元素间的比例相当,生命才得以产生和延续。

波尔金霍恩通过对“智慧原理”的剖析,揭示了世界秩序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自然科学所不能回答的是这种秩序缘何而来?波尔金霍恩认为,尽管我们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我们也同样不能证明上帝的不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从世界秩序的层面来理解上帝,把万能的上帝变成理性的上帝,把无序的世界变成有序的世界。

作者认为,波尔金霍恩在科学与宗教之间所架起的这座桥梁在一定意义上调和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推动了自然神学的发展,然而,作为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二者在本质上是存在差异的。如果这种世界秩序在上帝的掌控范围之内,那么,科学用来做什么?难道是再一次把上帝推到“夹缝”吗?显然不是。同样,如果科学完全主宰了世界,那么,又有谁来为受压迫的人们提供精神B4vnt29u2SBIkcFLY7MluQ==依托呢?是原子分子还是定理定律?同样不是。可见,科学与宗教在人类的认识史和思想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二者共同承担着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上帝参与的宇宙进化

法国著名哲学家、古生物学家皮埃尔·泰亚尔·德·夏尔丹认为宇宙由若干个生物与非生物个体有机地结合而成,由于个体处于不断进化的状态,因此,宇宙也必然处于一个未完成的发展过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夏尔丹还指出:“世界是一个单一的进化整体,各种事件相互联结,如同一个网一样织在一起;在这个整体中,有着一个从物质走向生命,走向人的存在,走向人类社会的自然过程。”[3]这似乎淡化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界限,也渗透着在宇宙进化的初级阶段带有微弱的生物层面的潜在意识。

关于上帝在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夏尔丹使用了“欧米加”(Ω)的概念,他认为欧米加决定了宇宙进化过程的目的。逐渐地,夏尔丹把上帝和欧米加融为一体,从而把进化当做上帝的有目的的活动,欧米加也就被看做是进化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夏尔丹认为,与地球自上而下的向心力相反,欧米加对进化的影响是自下而上的,也就是说当进化过程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会实现与上帝的融合,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夏尔丹的动态宇宙进化论就把科学与宗教联结起来,让上帝参与到宇宙进化的过程中,把这个进化过程看做是一个运动的有机体,上帝是进化的终点。

通过对夏尔丹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他的看法有失偏颇。如果进化过程有上帝参与,那么还要科学研究做什么,反正基督是宇宙进化的终点,进化过程都在上帝的掌控之内,难道上帝也酷爱科学,也想做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笔者认为不是。进化过程本身就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我们试图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人与自然、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揭示自然世界的本质。如果我们总是把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两个不同的范畴相提并论,那么,我们就很难逃脱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纠葛,最终将陷入无法摆脱的怪圈。这样,科学研究将停滞不前,宗教信仰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笔者认为,如果让科学与宗教各自主宰自己的领域,那么,对科学与宗教的发展应该是利大于弊的,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王毅译.转引[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9.

[2]王毅译.转引[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69.

[3]王毅译.[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科学与宗教引论(王毅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72.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高校统战研究自筹项目《引导高职院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问题研究》的成果,项目批准号(GXTZ-B026);本文还是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G12EB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