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城市”该何去何从?

2013-12-31

管理学家 2013年12期

在高耸入云的救世主耶稣雕塑的俯视下,“里约热内卢运营中心”(Rio Operations Center)24小时实时监测着城市生活,从主要道路的交通(有数以百计的摄像头),城市社会情绪直到天气变化。400名专业人士三班倒,夜以继日地处理来自30个不同政府机构的信息,数据全部显示在中心控制室一块80平方米的大屏幕上。

不仅在巴西,还有中国、英国、美国——“智能城市”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其发展涉及范围广泛的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智能电网交通管理、以及安全与医疗技术等方方面面。

智能城市看起来很美,然而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研究员鲍伯 · 基钦(Bob Kitchin)最近写了一篇名为《现场直播——大数据与智能都市生活》的文章,给出了三个智能城市管理可能出现的风险。

技术官僚主义 智能城市的提议建立在小范围的、简化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基础上,所有信息都来自于固定的某几种类型的数据。它并未将塑造和展开城市生活的另一些因素,如文化、政治、政策、治理和资本的广泛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同时,指挥系统将权力和决策集中在一系列指定的机构,以使数据元素可用。

政府企业化 智能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技术是由若干家世界最大的软件和硬件公司推动的。这带来了几个问题:公共服务被私人利益所驾驭,因此导致了某种技术垄断,限制了某些平台和供应商进入城市,从而产生大一统的“标准化智能城市”方案,无法考虑地域、人口和文化特殊性,也给政府套上了一个紧箍咒。

“无死角”城市 负责集成和绑定数据流的数据控制中心致力于将不同的系统集合成一个单一的、全景的优越视角。这一优越而单一的视角会导致基于信息和数据监控的“老大哥”式独裁社会。

基钦并不主张废除智能城市。相反,他认为应当平衡:智能城市技术应当与其他一些“对城市结构和功能较敏感的工具、政策和实践”互相补充。他呼吁,面对无处可躲的数据和画面监控,市民的隐私权应当被保护。

硅谷未来研究所研究主管安东尼 · 汤森德(Anthony Townsend)在一篇关于智能城市的发人深省的长文中指出,智能城市漏洞重重,“从不工作的智能卫生间和水龙头,到公共场所蓝屏死机的大屏幕,智能城市的内部结构如此复杂,尽管代码写得很简洁,但是这些“正常”的事故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汤森德对未来的建议是什么?“我们需要拷问技术行业巨头的信心,并把基层创新活动组织成一个真正的全球性的运动。”他写道,“我们应当督促公民领袖思考长期的生存发展,而不是短期收益;思考合作,而不是竞争。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方向盘从工程师手里拿回来,让人民和社区来决定驶向何方。” (来源:http://sloanreview.mit.edu编译:李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