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块字里的魅力

2013-12-31杜启洪

走向世界 2013年19期

对于习惯于书写汉字的人而言,我们或许没有注意到,中国的文字是这样的神奇。一个个独立的方块字,不仅每个字都独立成意,还可以拼凑出无数的词句,表达了任何你想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中国文明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要求史官仓颉把这些文字符号统一起来,就形成了最初的文字。即使此说法确凿,文字的创造也不是仓颉一个人的功劳。他只不过是把原来分散不同的文字符号归拢统一起来,只能算是文字整理者。

除仓颉造字说之外,还有结绳契画说、八卦易符等,这些说法均无法提供可靠的有力的证据来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有一个说法却是绝对可信的,那就是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的需要创造的,由最初简单的符号,不断地发展进化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与国家差不多同时形成。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这说明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

中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于省吾曾认为中国文字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郭沫若认为半坡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但由于这些符号发现较少而且分散,难以形成体系,所以在河南殷墟发现的大量的甲骨文被看作汉字的正式形成。

汉字里的中国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几百名演员扮演的活字印刷字模通过不断变幻,用大篆、小篆、楷书三种不同字体展现了同一个汉字——“和”。

这一幕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而这个包含“和谐”“和平”“和睦”等意义的汉字,被评选为“最中国”的汉字。

汉字从起源之时起,就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随着人们的使用而不断地推广演变,笔画进一步流畅,汉字以其极强的表意功能而成为中华文明传播的媒介。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翻开汉语字典,汉字种类之丰富、涵义之深邃、表达之透彻让世界所有文字黯然失色,汉字以特有的味道与魅力涵养中国文化几千年,向世界说明着中国。

中国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发展演进,生生不息,以其旺盛生命力承载着中华灿烂文明的发展。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其璀璨的文明和文字,例如埃及的楔形文字、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而这些文字都随着历史的前进慢慢泯灭于尘埃之中,唯独汉字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依旧在不断地发展,一直到了今天仍旺盛不衰。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就文字系统来讲,不外乎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三种。汉字却超然独立于上述三种文字系统之上,这在世界古文字系统中是非常罕见的。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汉字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能够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古希腊的拉丁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比,汉字是由图画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跟埃及文走着不同的道路。埃及的象形文字最终变成了拼音字母,而发展成为一种拼音文字。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以其部首偏旁为拼符,按照一定的规律,像神奇的魔方一样千变万化,拼成数以万计的方块形构形,每一个方块字都是形、音、义的三位一体,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

追究汉字的生命力,不难发现其结构的巧妙。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六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字典。他所归纳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对汉字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其中,象形、会意、形声无疑是汉字表意的精髓。象形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如日、月、山、水4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会意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田”与“力”组合起来,就成了在田里劳作的“男”;女子执帚就是“婦”(简化字为“妇”)。

汉字的发展,可以说是形声字不断壮大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里,形声字的比例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在《说文》小篆里,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性,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所以汉字不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方言丛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而且就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毋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汉字的思想内涵也是它与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之处。汉字把中华民族的思想融入其间,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故事,里面包含了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理念,这是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比如“忠”字,是把心放在中间,意思就是教育人要把心放正,心若不正,就成了口是心非、欺下媚上,就谈不上忠诚。再比如“信”字,《说文解字》解释:“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就是做人要讲信誉、讲真话。“信”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孔子主张信义,他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箴言。老子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哲语。从古至今,“信”成为品行端正之人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演化中的美丽褪变

与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一起,汉字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由于各国的文字都不一样,彼此之间来往交流极为不便,都希望有种统的文字共同遵守使用。随着秦统一六国,文字的统一变为了现实。秦始皇就在思想文化上推行统一的政策,实行“书同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虽然后来又出现了便于书写的隶书、楷书、行书,但只是字体的变化,字形相对固定下来。不管是怎样的割据局面,汉字的写法始终是不变的,这有利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作用。

中国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把汉字的运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楷书变化而来“宋体字”在活字印刷中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汉字的传播速度。与此同时,“黑体字”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不但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而且使汉字的使用更加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诞生了更多的字体,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字库里的字体更为丰富多样,不仅有宋、仿、黑、楷、隶书等传统印刷字体,还可以见到行楷、姚体、舒体等一大批风格各异、特点突出的新字体,让汉字更具艺术色彩。据了解,北大方正已经开发出72种简繁体字库。

汉字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在遭受着时代的考验。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字必然面临着改革和简化的趋势,以适应使用方便的需要。胡朴安先生说:“文字是时代的产物。文字的作用,是记录事物,替代言语。时代是息息演进的,事物和言语也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化,文字当然也要随着事物和言语的变化而增加废弃。”而在周有光先生看来:“文化符号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简化。”简化是和汉字的演变相始终的。金甲文、古籀和小篆的笔划繁多,等到了楷书、行书的时候笔划变少了,这是汉字简化的实证。简化不但决定了文字的演变,并且决定了文字改进的途径。

可以说,汉字在发展中始终不断GE0c7Up0+2wur9UCtm2lYA==地进行着改革。汉字改革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简化字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简化字从中国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后几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过相应的简化字。秦始皇下令的“书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官方做的汉字简化工作。以后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每一次书体变革,都是一次汉字简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不断进行改革,虽然汉字由繁化简使之失去了表意功能,但是却有利于汉字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普通大众的学习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语言文字改革工作的深入,汉字在适合大众的需求下不断地发展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正如一位外国人士所说:“世界上有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字,都是一首优美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可见汉字的魅力之强。

不能弄丢了汉字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历经几千年始终不散,许多研究者把稳固统一的功劳归于汉字。同是中国人,上百种方言之间的差距,远远超过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当罗马帝国的属地国用拉丁字母拼写自己的方言时,就出现了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等语言,随后罗马帝国解体,拉丁语渐渐死亡了。这种情况没在中国发生,语言学家把这归功于独特的方块文字。5000年来汉字的形态在变,但汉字表意的特性没有变。统一的汉字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惟一连续的文明。

所以,中国已故文化大师任继愈先生指出:“汉字问题,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而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局性的问题。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一方面,功莫大焉。”

2009年的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开馆,标志着中国文字保护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里,你体会汉字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这样的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汉字?

在自豪于汉字文化精彩与荣耀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汉字受轻视这样一个现实。由于电脑的普及,现代社会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忽视传统的书写。很多家长习惯让孩子上奥数班、英语班,但很少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学校的老师也不再强调写字,甚至自己都不再写板书,改用电子课件,这让学生失去了学写字的榜样。如此一来,写一手好字正离孩子们越来越远。专家建议,要制定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考核标准,用考核的方式,让学生们重视书写。

而对于社会来讲,又将如何重视汉字?近年来,街头巷尾、公共场所错别字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甚至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使用错别字。不少城市鼓励市民为公共场所汉字挑错,可最后却因为没有具体的管理部门大多不了了之,错别字仍是大行其道。作为大众文化传播一个重要途径,影视剧在文字上的轻率同样令人担忧。有的电视剧每集都会在字幕中出现错别字,连长度不过2个小时的电影也有错别字的身影。最近看了被赞为大片的《一九四二》,如此的严肃题材,如此高规格的制作,还配以英文字幕,不曾想汉字字幕竟也不能得满分。是这些影视剧制作者的文字水平不够?这可都是文化圈里的人,文字水平肯定过关。仔细看过才发现,影视剧末尾的演职人员名单中,连做饭的、开车的、美发的人员都名列其中,唯独不见文字统筹人的名字。原来是没把文字当回事!到底谁来管管这些轻视汉字的现象?或许解决了这个问题,汉字的保护与传承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对于几千年历经考验的汉字来说,这些困难与波折并无大碍。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曾有人断言: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然而,事实粉碎了对汉字的怀疑。从目前来看,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率上看,方块汉字的计算机输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字。汉字作为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字之一,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目前,世界上已有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

汉字以词汇丰富、博大精深,成为世界上惟一活着的古老文字,不仅创造出悠久灿烂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新世纪,汉字在不断发展中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编辑 杜启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