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叩开幸福教育的大门
2013-12-31赵永香
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发明中,书籍的发明是最了不起的。它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对于塑造少年的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学校、教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师生共读的意义
长期以来,老师因工作家务繁忙而荒于阅读,疏于动笔;学生因缺乏对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的系统指导,信心不足,怯于动笔。大量的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阅读习惯差,阅读能力不强;习作抄袭现象严重,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说真话,想象脱离实际……由此可见,要改变师生的读写状况,加强师生共读是共同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通过共读共写,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淀文化知识,走专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共读共写,指导学生记录成长的痕迹,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产生表现的欲望。
意大利著名童话作家贾尼·罗大里有一篇童话《连环画里的小老鼠》,讲一只跳出连环画的小老鼠,来到了现实世界的鼠群中。但是,没有一只老鼠听得懂它连环画里的语言,它也听不懂其他老鼠的吱吱呀呀声。在一系列的误会之后,老鼠们联合起来把它遗弃了。这时,它遇到了一只也因为相似的原因来到真实的世界里,但因为听不懂现实中的猫语,刚刚被其他猫赶了出来。于是这两个无依无靠的动物决定从此生活在一起。
这个童话深刻地揭示了“拥有共同的语言才是真正地生活在一起”这个很简单的道理。如何建立师生之间共同的语言,拥有能够开启彼此心门的密码?和学生一起,读他们的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读他们的书,就拥有了和他们交流的更多话题。“谁能做我的夏洛”一起读过《夏洛的网》的学生心领神会,“姐姐十五我十六,妈生姐姐我煮粥”当学生大声叫嚷这首《草房子》里的颠倒歌的时候,隔壁班没有读过《草房子》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出我们为什么这么兴奋的。
开展师生共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师生共读改变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行走方式,为教师的生命发展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和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二、如何进行“师生共读整本书”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需要时间和环境。学校是唯一能够使学生安静阅读的理想场所。“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尤其是老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具有更强大的磁力。当学生看到老师和自己读着一样的书时,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催化剂。大家会你追我赶,比比谁读得快,读得好。
(二)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
什么是仪式?仪式是在指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的、规范化的活动。师生共读整本书,要像仪式一样,有指定的场合(教室)、有固定的时间,而且需要规范化。比如某一节课是整班共读时间,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要让步。让学生知道,这个时间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时间。长此以往,就成了一种仪式,成了像星期一集体升旗一样的行为。这种仪式的最终目的是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由的事情。
(三)阅读操作流程
1.浏览性阅读。将书下发,学生拿到书后,先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和书后的评论等。如果书还有书衣,就看看出版社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向你传递的信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还可以从目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东翻翻,西翻翻,念上一两段,或者连读一些段落,但不要太多。
这种粗浅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以后查阅、搜集资料十分有用。
2.基础阅读。基础阅读的任务是通读全书。师生共读的作品多为故事、小说。对于一本故事书,唯一的建议是:快读。理想的阅读,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对于长故事,这是不可能的。阅读时,一定要尽力紧凑,否则会忘掉一些情节。除了快读,就是全身心投入地读——让自己活在故事的世界里,参与事件的发生,让故事贯穿自己的身心。此时,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灵,接纳故事。
3.分析阅读。通读全书后,需要对书做一个回顾。此时的阅读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向性。教师要体现引领功能,提出书中的一些重要话题,让学生带着话题进行阅读。对于小说、故事来说,故事的大意、主要情节、重要的角色、场景、关键的细节、小说的主旨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手指放在作者的脉搏上,感受他的跳动,并作出评价。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读书报告单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读成果、体验传达给教师。教师在整理读书报告单信息的基础上,设计读书交流会的流程。
4.反刍阅读。在班级读书交流会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有关章节再作阅读。含英咀华,可制作摘记卡,也可写读后感。
(四)举办班级读书交流会
1.读书交流会的目的。班级读书交流会的质量,是衡量“师生共读整本书”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班级读书交流会不同于一般课文的精讲课。一般阅读精讲课往往承载识字、阅读理解、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基础技能的功能。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状态,班级读书会是一群人在共同读完一本书后,交流心得,碰撞观念,轻松聊书的过程。
2.什么样的话题更有价值。从形式的角度看,话题应该是适合儿童的,有情趣的。如:读完了《水浒传》,让学生列个水浒英雄排行榜,看看谁的功力最高,谁的兵器最厉害,哪场打斗最好看,这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点。
从内容的角度看,多提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这样的话题,能让学生读聪明,读成有思想的人。让一个故事“穿越”学生,让学生读出故事中的“我”。
3.相关延伸活动的开展。读书交流会结束,并不意味着整本书阅读的结束,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读书生活,深化读书感受。可以看电影,如《草房子》、《夏洛的网》等,在读书交流会之后找来看,别有一番滋味。可以为故事中的人物画肖像、设计造型,还可以排演话剧。可以做读书笔记,还可以进行延伸的写作活动。
教育是师生的共同生活。共读一本经典,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共同拥有一段幸福的教育生活,这应是优秀教师执著追求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