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12-31商金芳吴明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有利于河北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文章就河北省对跨文化交际商务人才需求和当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同时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跨文化交际 培养模式

随着我省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和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工作人员除需掌握语言知识与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能使用外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研究从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需求状况及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笔者对40家河北省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出40份问卷,回收问卷36份,有效问卷32份。问卷数据统计显示: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企业90%均表示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回答今后一年内需要人数时,80%以上的单位选择1—2个。60%以上的企业要求国际商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当被问到企业最看重商务人才哪方面的综合素质时,91%选择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当被问道“您认为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是什么”时,答案一般是“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感等”。在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时,处于前几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这就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他不仅要协调各方面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采取有效策略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当涉及商务沟通失败的原因时,8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基础技能,拥有较强的沟通与执行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调查表明,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人们尽管获得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礼仪知识,但比较粗枝大叶,一旦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则那些高度规范化的跨文化知识往往不能保证人们交际的成功。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曾得出结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1]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活动未来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此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由40道选择题组成,分别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英语文化意蕴词汇、时间观念、会话原则、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八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笔者在两所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营销三个专业学生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6份,回收率88.7%。调查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较为客观可信。

统计方式:先将每一部分所有错误的或对跨文化交际不利的答案加以统计,再按照各自的类别算出百分比进行分析,最后列出每一部分的平均失误率,并汇总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观念、信仰、风俗、礼仪及相关的风土人情缺乏必要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今后在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学生与企业要求的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相距甚远,在某些方面,比如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文化意蕴词汇、时间观念、会话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此外,高等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给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无法接触到具体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良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1.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不可忽视。教师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多渠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首先,教师要有学习意识,多读一些跨文化交际学重要著作,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拓宽视野,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其次,教师可参加一些文化专题讲座或文化教学研讨会,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争取到国外进修学习。最后,从专业教学角度,教师要多接触外贸企业,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经验,提高外贸实践工作能力,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它有自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跨文化技巧,因为跨文化技巧有它自身的文化局限性,往往只适合某些文化环境中的特定场合,并不真正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化和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尝试解释,对不熟悉的文化内容进行探索。通过培养和增强跨文化意识,学生能够开放头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教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有针对性地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习惯。课上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就所学内容涉及的跨文化知识,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课下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觉阅读有关母语文化与异族文化方面的文章,有意识地积累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灵活设置课程,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是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2]囿于师资和课时,大多数院校没有系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够,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导致交际障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首先,在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各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切实体现。课程设置既要包括传统的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及技能课程,又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文化与交际等。学生只有在这些课程中了解到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才有可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还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程及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习得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再次,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是以后更好地从事外贸、商务工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跨文化交际是动态变化的,固有的跨文化知识不能完全满足交际的需求,只有不断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与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接触、交流,体验不同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材选用要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更具时代性,使其更适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配有形式多样的练习和分析案例,利于进行生动活泼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交往乃至社会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社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与现实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积累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楚春霞.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职成教育,2010(7):81-82.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3]肖华芝,廖雪峰.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65-68.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5]付永钢,李天行.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2003(5):280-285.

[6]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