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及策略

2013-12-31汤景坡马骊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本文围绕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策略,发展个性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大学生个性 作用 培养策略 注意问题

知识经济需要人才,需要既有丰富知识又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个性一般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形成主要受人体先天禀赋,客观环境,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因素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个性品质良好的人精力充沛,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这无疑对人才的潜能发挥具有推动作用,亦能使其正视现实,面对社会,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本是一门热血学科,学生在体育课上应当是主动积极、生龙活虎的。然而,现在的体育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气氛沉闷,统得过死等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一堂体育课学生没有规规矩矩地站好,没有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而是乱成一片,那么这堂体育课肯定是老师不认真,进行“放羊式”教学。多数体育教师只有按照传统观念,一招一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有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改进组织形式,改革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现代学校体育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才能创造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

1.对竞争意识的培养。竞争是体育竞赛最突出的特点。我们利用体育游戏、运动竞赛、多种多样的测试与评分等都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每一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对学生性格的发展。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并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与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活动,形成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篮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

3.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暗示、命令和体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障碍。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常取决于“坚持下去”的努力。对于目前大多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来说,只有长期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4.对能力的培养。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课,对大学生能力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不仅仅是体育能力,还包括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在这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5.对情感的培养。体育活动中,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对大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运动环境的复杂多变能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拼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从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大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要以高尚的师德、正确的言行,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给学生做出表率,才能使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发展学生个性。目前,一般高校的教育实践似乎都着眼于“课内学基础,课外求发展”,或“学科课程打基础,活动课程展专长”,将“基础”与“个性”截然分开,这是有失个性发展本意的。在教学中,什么都学,又什么都学一点,即“走马灯”式的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学科课程是实施个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当然,如果沿用传统的课程、大纲、教材,就难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从课程设置的改革起步,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计划与内容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1.建立新的教材体系。许多国家的调查表明,虽然讨厌体育课的高校学生人数在增加,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些娱乐性、自主性较强的项目。为此,必须改革原有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教材内容必须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特别要重视与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接轨,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欢、符合实际的新的教材体系。

2.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高校积极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由于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会自觉地约束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因为他们凭借兴趣和爱好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主导作用的动机,他们会在行为上自觉地从严要求自己,听从教师和教练的正确引导,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对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容易有信心和责任感。这样做既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又利于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3.突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发展学生个性。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放弃“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在学生的脑海中保持一块相对轻松自由的空间,在课堂上营造热烈兴奋的学习环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另外,教学活动不仅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相互交流机会,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好习惯,真正做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4.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培养个性的实践模式。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如果组织教法不当,那么即使是游戏等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练习起来也如同嚼蜡。教师要转变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造氛围,开辟途径,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式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教学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样滑稽的局面。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状态,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旦发展为兴趣,就可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求知的教学模式。

三、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活”而不“险”。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学生的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如跳箱、单双杠等)。体育教学活动有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注意“活”而不“乱”。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这为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好表现等特征。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如以“动”制“乱”、以趣治“乱”)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不“乱”。

3.注意“活”而不“放”。让学生“活”起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的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松弛有度,做到“活”而不“放”。在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地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让他们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促使个性得到健康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邵林仙.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梁龙旭.体育个性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10).

[5]商剥,黄予娟,余岁兴.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他教学的理论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