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2013-12-31马庆华
摘 要: 本文从小组成员组成、讨论问题、学生倾听、补充、追问、规则意识、小组长的培养、评价方式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官教兵”、“兵教兵”,达到“兵强兵”,整体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故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小组人员组成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学生不会讨论、秩序混乱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
一、小组成员组成要科学分配
小组成员的组成可采取“六人一组、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间平行”的分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全班学生分为优(A)、中(B)、差(C)三个层次,每个小组中都有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即AA、BB、CC,并对组内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即由优到差分别编为1、2、3、4、5、6号)。“同质结对”就是学习能力接近的学生结成对子(即A-A、B-B、C-C),方便互相学习、交流;“异质同组”就是学习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同学编在一组,方便“一对一”辅导;“组间平行”就是每个组的学习实力基本相同,方便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评价。这样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发挥出团队学习的最大成效。
二、教会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
讨论是“对学、群学”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往往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谦让,什么时候当仁不让;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能使对方心服口服等。教师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三、提高学生倾听、补充、追问的能力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甚至高效,认真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同伴,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发言人的意思;从别人的发言中采集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辨别、综合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恰当的点评;当发言的同学说得不完整或很肤浅时,同伴要及时补充,教师要及时追问,师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路展开并引向深入。
四、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每个小组都根据本组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组规。如讨论之前要先独立思考;讨论中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要认真倾听,不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做无谓争论等。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小组成员交流完自己的想法后,最后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同时为确保规则的有效执行,让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因为是小组成员自己制定的规则,所以执行起来比较容易,良好的秩序也有了保证。
五、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于:学生不会倾听,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看有合作之形,实际上无合作之神。因此,小组内就需要一个综合能力较强,小组成员信得过的人组织协调(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这个人就是小组成员推选出来的小组长。小组长是老师的助手,是小组的领军者,他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她)们要知道:怎样进行作业、预习的检查、得分,怎样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怎样领导小组成员协作互助和把握小组学习的环节和时间,尤其是知道如何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
六、改变评价方式,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小组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采取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以对子或小组集体评价为主,个人评价为辅。如:教学中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对子”、“最佳小组”,定时推出“最佳小组长”、“课堂小明星”,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全面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团队精神。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打分,课堂展示时表现好的多加分,展示率高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的多加分,学困生展示发言的多加分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官教兵”,“兵教兵”,达到“兵强兵”、整体提升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法的优化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企平,等.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姚文俊,刘可钦.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