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2013-12-31吴学荣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多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他们的行为尚未能完全用自己的理智控制,常常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没过多久,兴趣就慢慢降低了。因此,单凭学习目的性教育,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我谈谈在实际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

一、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本节内容的具体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实践证明,一个不明了学习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的学生,很难充分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而当他知道了学习的具体意义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他积极主动地学习。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非常熟练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能清楚地认识到本堂课应讲授的内容、目的及其重点、难点和本节知识在全教材与课程标准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照本宣科的授课方法,势必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难以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用激趣的导语,先抛“砖”,以引“玉”。授课开头就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授课之初,教师可利用实际事物、模型、投影图等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挑战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使他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艺术地设置问题

创造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活跃,更应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为了调动初一新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在学习了几何“边角边”公理后,讲解例题:“如图1,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BC并延长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按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可改问题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无法直接度量的池塘或高山A、B两端的距离问题,并说明理由。”可分小组拿出不同方案,并看哪一组的方案最多、最好。这样,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拿出各种不同方案,如:1.如同例题的方案,即如图1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2.如图2,要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过点B向AB的同侧(或异侧)作AC的平行线并在直线上截取BD=AC,连接CD,那么量出CD的长即A、B的距离。

图1

图2

四、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效创设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在应用中把握不好。我们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延长,直线是线段基础上两端的无限延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线”的特征的理解。

五、多鼓励、帮助学生

激励性的语言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及时给予帮助,或者学生做错题时不是简单地批评,而要帮助他分析做错的原因,引导他找出正确的方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只有我们善于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我一定要学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